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大明最後的藩王》第73章 商稅
  審理正掌推按刑名是王府正六品府官,隸屬於長史司,陳其猷正是王垣的頂頭上司,正因如此徐忠才不便在陳其猷面前提起。

  “殿下,單單一個王垣好處理,但是牽涉到按察僉事還是小心處理為好。”陳其猷見朱桓動怒,提醒道。

  朱桓稍微冷靜了下,思忖道:“沒錯,先查清楚齊同哲對這件事知不知情,有沒有從中收好處。”

  “臣馬上去查清楚。”徐忠應道。

  按察僉事乃按察使副手,官居正五品,而齊同哲分巡荊州、承天、襄陽、鄖陽四府,監視轄內宗室正是其職責所在,所以不到萬不得已,朱桓絕不想跟他起任何衝突。

  朱桓冷靜下來之後想起白天時店家曾經提到的胡義等人強收的條稅正是打著紀王府的名義征收的,而他對條稅究竟是什麽卻一無所知,向陳其猷請教道:“先生可知道條稅?”

  “殿下,所謂的條稅就是起條預收之稅,弘治年間開始征收的,當時朝廷制定這項稅原本是為了防止商人逃稅,所以預先向商人征收。比如商人從臨清運往京師的貨物征收十分稅的話,需要先到臨清的稅課司交納三分的稅,等到了京師之後,再向崇文門稅課司交剩下的七分稅。所謂的起條就是臨清稅課司收到稅之後開出的稅票。此項稅原本隻向行商征收,後來朝廷開支大了之後,就連坐商也要交納,以什麽名義征收的都有,都是預先征收今後幾年的稅,老百姓稱為條稅。”陳其猷是臨清人,所以就以臨清舉例道。

  朱桓來到大明已經六年多了,對這個時代已經多少有所了解,知道官府將商人分為兩類,開店設鋪的稱為坐賈,長途販運的為行商。以朱桓後世人原先的理解是明代征收的商稅很低,朱元璋定下的三十稅一,此後成為定製。明朝中葉以後隨著商業的發展,朝廷征收到的商稅本應隨之增加,但實際並非如此.另一個印象就是萬歷時期崛起的東林黨以抵製增加商稅而出名。

  朱桓就記得東林領袖高攀龍一篇揭帖十分有名,後世經常將其按拿出來舉例證明東林黨反對征收商稅,此貼名為《上罷商稅揭》,貼中言道:“商稅非困商也,困民也。商也貴買,絕不賤賣,民間物物皆貴,皆由商算稅錢。奪民之財,非生財之道也;生財之道,生之,節之,兩端而已。”

  如果僅僅是高攀龍還好,雖然名聲大,但官位不高,而與東林黨關系密切的李三才則不同,此人當年是有資格入閣的,也是不折不扣的抵製商稅的代表人物。當然李三才抵製征收商稅主要是出於利益之爭,當時萬歷皇帝派宮中太監向各地征收商稅,李三才總督的漕運正是征稅的重點,李三才的反對更多是出於對自身利益的維護,與東林黨有本質上的區別。

  但從現在來看明代的商稅遠不止這麽簡單,就拿這條稅來稅,本身就屬於預收稅,雖然看起來不增加稅收,但實際執行起來,多增加一個關卡,勢必增加一分搜刮。

  “先生再跟孤詳細說說我大明的商稅,孤以前只知道太祖皇帝定下三十稅一的祖製,如今看來遠沒那麽簡單。”朱桓想多了解一番明代的商稅,認真的詢問道。

  “是,殿下。先說我朝征收商稅的衙門有哪些,朝廷在每個府縣都設有稅課司、局,府為司,縣為局,統統隸屬於戶部,在各個關津、橋梁、渡口還設有分司、分局。稅課司征收的稅名為正稅,三十稅一,主管官員稱大使、副使,由朝廷派遣禦史、主事、監生擔任,

大使下面還有巡攔,朝廷規定巡攔必須由市井中的富裕商民來擔任,既負責征稅,又負責管理市場。像江陵縣的齊元嗣任命胡義這等閑散人員擔任巡攔顯然違背了朝廷的規定。”  “再者就是竹木抽分局,商人販運竹木、木炭、茅草、蘆柴等都要向朝廷交納一部分實物抵稅。”

  “還有就是鈔關。這鈔關本來是沒有的,後來朝廷濫發寶鈔,寶鈔貶值,百姓都不願使用,後來朝廷為了挽救寶鈔,於是在各地設立鈔關,強行讓商人交納寶鈔,此後商人只能先拿銀子換取一部分寶鈔向鈔關交稅才能放行。”

  “除了這三個衙門之外,還有塌房、官店。”所謂的塌房、官店就是倉庫,明代規定商人販運貨物到某一地必須要存放到塌房、官店。

  “所以貨物運到塌房、官店之後還要征收塌錢鈔,也是三十稅一,另外商人交易需要依靠牙行,這牙行分官牙和私牙,如果是官牙撮合成交易,又需要交牙錢鈔,也是三十稅一。”

  “太祖皇帝定下的三十稅一的祖製沒錯,但是後來實行起來卻是要正稅、塌錢鈔、牙錢鈔一起征收,加起來就是十稅一了。”

  “此外設店開鋪的還要交攤位稅、長途販運的要交車馬稅,稅目多如牛毛。”

  朱桓萬萬沒想到明代商稅竟如此複雜,類目如此之多,但就他所知既然朝廷設了如此之多的名目來征收商稅,為何國庫還如此空虛。

  “先生可知朝廷一年征收多少商稅?”朱桓帶著疑問請教道。

  “就臣所知,全國十三布政使司上交到戶部的商稅總共四十多萬兩。”陳其猷對這個數字也很驚訝,不太確信的回答道。

  “才四十多萬兩?”朱桓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臣也對這個數字感到奇怪,按說以我大明商業之繁榮,稅率之高,稅目又如此之繁多,戶部收到的商稅本不應該只有這麽點。”

  朱桓思忖了一會才說道:“以孤看來,根源還是太祖皇帝定下的祖製。 ”

  “殿下的意思是?”

  “太祖皇帝定下國策是重農抑商,其實自古以來皆是如此,但從對商人的種種限制來看還是以我朝為最重。但世事難料,種種的限制措施仍沒能阻止商業的發展。我大明剛立國時,太祖皇帝以朝廷當時的年支出兩千七百萬石為定數,定下了日後征稅的基準。但隨著軍屯被破壞,戶口增加,再加上與北方的戰爭不斷,導致朝廷開支越來越大,朝廷只能不斷的加稅。總而言之還是朝廷的制度出了問題。”朱桓有點明白為何國庫收入如此之少了。

  “臣還是有些不明白。”

  以朱桓現代人的身份多多少少明白點財稅知識,但陳其猷作為傳統讀書人對這些道理就不是很了解了。

  在朱桓看來明朝最大的問題就出在財稅制度上,有明一朝的財稅之混亂之保守簡直難以想象。

  按照後世人的理解,戶部應該相當於現在的財政部加民政部,掌管全天下的稅收支配權,但實際上在明朝卻不是這樣的,明朝戶部的官員也沒有這個意識,戶部更多時候充當的僅僅是為邊軍解押現銀,為官員發放俸祿,並沒有起到一個財政部門應有的作用.

  明朝的財政收入應該是唐宋以來最混亂的,根本無法統計一年的收入有多少,有記錄可查的是太倉庫銀最多的時候也僅僅只有五百多萬兩銀子,就這些銀子還要向邊軍解押,太倉庫僅僅過一過手,還沒焐熱就要用出去.

  所以朝廷的國庫中永遠都是空的,也就造成了現在無餉可用的窘迫,只能不停得加稅.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