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大明最後的藩王》第1章 揚州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揚州,古稱廣陵、江都,南臨長江,商賈雲集,歷來是江南繁華之地。其中,兩淮都轉運鹽使司衙門就設在揚州府,這也是朱桓南下以來唯一得到允許可以進入城中的地方。

  五天前朱桓順利到達徐州,在徐州休整了一天之後,換乘官船沿著大運河直抵揚州府,早已接到通知的巡鹽禦史、鹽運使、揚州知府等在揚州的文武官員全部在城外等候。而兩淮境內的所有鹽商、內商、水商早已風聞紀王殿下被皇上任命為鹽課大使,將會主管湖廣的食鹽買賣,對於這些息息相關的商人來說,他們將來的錢途命運可是掌握在朱桓的手中,所以一點都不敢怠慢,全部親自趕到揚州,一定要找機會拜見這位財神爺。

  到了揚州運河碼頭,揚州知府早已命人將碼頭到城門間的大街打掃的乾乾淨淨,緊急打造的親王的車駕早已停在碼頭上,朱桓下了船,巡鹽禦史劉熙與鹽運使魏雙鳳雙雙向前迎上,口中稱呼:“紀王千歲!”

  朱桓早已讓人收集了這二人的資料,知道巡鹽禦史劉熙乃是剛剛由都察院奉命前來調查兩淮鹽課虧空的,上任不足一個月,而鹽運使魏雙鳳則在這個位置上呆了三年之久。

  “兩位大人客氣了,孤奉皇兄之命來兩淮協調鹽引之事,以後還請兩位大人多多協助!”

  “下官定當謹遵聖旨,全力協助紀王殿下。”兩人齊聲回道。

  “王爺,下官已經給您準備了一處宅院,您與王妃娘娘先行休息會,晚上下官等人略備薄酒,給王爺接風洗塵!”

  “如此有勞劉大人了!”朱桓滿意的點點頭。

  “王爺這邊請!”劉熙引著朱桓上了馬車,由鹽運使的官員前面帶路,將朱桓送到揚州城內文河河畔的一處幽靜的院子外。

  朱桓下了馬車見河畔兩側都是高牆大院,修建的十分豪華,隨口問道:“此宅是何人所有?”

  “此處乃是揚州城內最大的鹽商奚承運的一處別院,奚員外聽說紀王殿下駕臨揚州,十分高興,十天前就命人將這處院子收拾出來,供紀王下榻之用。”緊隨其後跟來的巡鹽禦史劉熙為朱桓介紹道。

  “劉大人替本王謝謝這位奚員外。劉大人、魏大人請!”

  “王爺請!”

  從正門進入,朱桓抬眼望去,所有的屋舍都是典型的徽州風格,白牆黑瓦,雕梁畫壁,莊重而不失典雅。

  “奚員外是徽州人嗎?”朱桓看著這座徽派建築問道。

  “正是,不知王爺如何得知?”劉熙驚訝的問道。

  “本王是從這座宅院的建築風格猜到的。這文河兩岸都是徽州建築,難道住的都是徽州的商人?”

  “王爺猜的沒錯,揚州城中的鹽商大多是徽州人,因此處靠近文昌閣,就是王爺剛才看到的那座三重八角的樓閣,旁邊就是揚州府學所在地,這些商人附庸風雅,大多喜好在此居住。”魏雙鳳在此時間久了,對城內的情況比較熟悉,介紹道。

  “我大明並不禁止商人子弟科舉,如果這些商人都能恪守孔孟之道,也是我大明之福!”

  “王爺所言極是!”

  江南冬天比較陰冷,因而很多人家都在府中修建暖閣,此處也不例外,暖閣主要靠地坑來采暖。在暖閣的地下砌有火道,地炕的最外面是火道口,下面是入火道,在入火道的斜坡上升處燒木炭。

暖閣地下的火道有蜈蚣式和金錢式,即主乾道兩旁伸出若乾條支道,使熱力分散到兩旁,整個房間溫暖如春。  朱桓與劉熙、魏雙鳳聯袂進入暖閣外間,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左一右兩尊青銅鎏金的大火爐,高三尺有余,爐中炭火正旺,還散發出輕微的香氣。這座火爐是補地炕供暖不足之用,這座暖閣佔地很廣,光靠地炕供暖是不夠的。

  青銅火爐中燒的是上好的紅羅木,朱桓對此並不陌生,那是用截成一段一段的硬木燒成的上好木炭,習慣上是裝在一個個荊條筐裡售賣,習稱“紅羅炭”。紅羅炭火熱耐燒、灰白不爆,不僅煙少,而且在燃燒時還會產生輕微的香氣。

  轉過一簾帷幕,便是暖閣的內廳,上首獸皮鋪地,靠墊、坐褥皆是上等的貂皮所製成,十幾個打扮的清雅秀麗的侍女見到三人進來盈盈跪倒行禮。

  就連朱桓這位見慣了京城繁華的王爺,也不禁為揚州鹽商的奢侈而怎舌。

  朱桓與劉熙、魏雙鳳份賓主坐下之後,侍女為三人呈上茶水、點心之後就離開了。

  “下官聽聞王爺在山東境內遇到一夥反賊,不知王爺可曾受到驚嚇?”劉熙坐下之後就一臉關心的問道。

  “托皇兄洪福,也多虧了趙指揮手下官軍護衛,些許反賊對本王沒有造成多大的損失。”

  “那就好!那就好!王爺沿途一路辛苦,就在此處多住幾日再啟程不遲。”

  “本王在此多留一日,揚州的百姓就多一日的負擔。本王還是盡快與兩位協調好明年的鹽引數目,之後就立即啟程。”

  劉熙與魏雙鳳對視一眼,隨即由劉熙回道:“王爺剛來,可能對兩淮的情況不太熟悉,兩淮鹽場一直虧空,許多鹽商拿著鹽引多年都領不到鹽,下官也是剛剛上任,具體的情況還沒摸透。魏大人,你跟王爺介紹一下情況。”

  “是,下官上任時兩淮鹽課已經虧空兩百萬兩,下官這三年是廢寢忘食, 多方調劑才勉強收回四十萬兩,但鹽商手上持有的未兌現的鹽引尚有幾十萬引。所以。。。。。”魏雙鳳說著瞄了一眼朱桓,見朱桓正認真的聽著,不能確定他是否能聽明白。

  “魏大人,你是鹽運使,兩淮每年銷往湖廣的鹽引有多少,你可清楚?”朱桓把他最關心的問題問出來。

  “這個下官清楚,兩淮每年銷往湖廣大約在五萬引左右。”魏雙鳳這個還是知道的,連忙回答道。

  明朝時食鹽按引出售給鹽商,一引大約五百斤左右,各地標準也不太相同,經常會發生變化。五萬引就是兩千五百萬斤。食鹽的銷售數據一般是按照人口來計算的,一般一個成年人一年的食鹽食用量在十斤左右,湖廣在明末人口大約有八百萬人(關於明末人口數據史學界爭議比較大,易中天認為整個明末人口在六千萬左右,而趙文林、謝淑君則認為1626年明朝人口達到頂峰,大約有9900萬。還有一些人認為萬歷年間人口在一億五千萬左右,所以這個數據很難統計。),不論按那個數據計算,兩淮賣出去的鹽與湖廣實際需要的鹽都差距甚大。

  “鹽引賣出去了五萬引,實際銷售了多少,兩位可知道?”朱桓端起茶杯小抿了一口問道。

  “這。。。”兩人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回答。

  “孤雖然早就聽說湖廣食鹽走私泛濫,卻不知泛濫到如此程度!剛才本王在城外見有不少鹽商都在,今晚的接風宴本王想見見這些鹽商的代表,聽聽他們的說法!”朱桓不動聲色的說道。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