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1681海上升明》第88章 大明金幣1
  安南舊都升龍被改名為伏波,原黎朝王宮被改為安南總督府和中南道國子監,總督府外是一尊巨大的馬援石像,作為對安南人的警示。

  但其他方面對安南人卻有諸多優待,他國小貴族才被納入國人,而安南士族都被納入國人,且承認黎朝與廣南國的科舉成績。原黎朝和廣南國的行政官員被派往明帝國各省任職,安南的秀才舉人願意出仕的也都做了安排。明帝國非常缺文官,安南恰好補上了這個缺漏,也極好的籠絡了安南士族。

  朝鮮士族也是同樣的待遇,從前的科舉成績都被承認,於是一群等官職等的頭髮都白了的兩班貴族子弟紛紛跑去承天府等分配。

  高級文官和技術官員一般由明帝國新式教育下的士子擔任,其他職位則充斥著各國人士,大都是儒家文化圈的,有華人,琉球人,朝鮮人,安南人,日本人,因為語言不通,所以日常靠筆談溝通。於是炭筆特別受歡迎,文官們隨身帶著一個小本子,遇到要交流的場合就紛紛掏出炭筆刷刷刷個不停,看起來像是一群急於表達內心的聾啞人。

  儒家文化圈的人雖然私下會互相吐槽,但共同特點就是認為不用漢字的其他族群都是蠻夷。明帝國國人全都要取漢姓漢名,遵從漢人風俗,歸化的土著也不例外,這是為了塑造共同認知。

  各州都設立了一所學堂,挑選聰明的孩子培養成精通漢語漢字的翻譯人才,為日後的普及教育鋪路。

  官話之所以叫官話,因為它確實是一門階級語言,古代百姓通常離家不超過五十裡,只有士紳需要學習官話,否則仕途艱難,即使不從政,不會官話也沒法和地方官交流。

  朝鮮安南士族幾乎都會寫漢字,有的還能寫出水平不錯的詩,但卻不通漢語。是否掌握漢字是區分統治者和下層人民的重要標志之一,類似於拉丁語在中世紀歐洲的地位。但他們不需要去中原做官,是否掌握中原官話並不重要,所以他們有動力學習漢字,卻沒動力學習漢語。

  但如今不同了,他們要去明朝領土做官,掌握官話,仕途定然更加順暢。朝鮮國內,《老乞大》和《樸通事》之類的翻譯書籍多次重印,供不應求。安南人學習漢語倒是比阿爾泰語系的朝鮮人輕松的多,安南語一半以上的詞匯都是漢語借詞,發音相近,語法也和漢語基本相同,只不過定語要放在中心語之後。

  萬延八年八月,皇帝朱弘桓以自己無子,遼王朱術桂也無子為理由,令朱克臧入嗣魯王房。萬延皇帝頒《立閩王為皇太子製》,群臣無異議,幾天后,又頒《冊閩王為皇太子文》,正式確定朱克臧為皇太子。閩王之位由朱克爽繼承,朱克壆則承襲海澄公之爵。

  十月,承天府舉行了隆重的冊封儀式,再也沒有萬國來朝的氣勢,只有日本朝鮮兩國,以及英法東印度公司遣使來送賀表,傳統朝貢國如今都是明朝的省府州縣了。

  朱克臧接受冊寶,朝拜皇帝,皇后,拜謁太廟,接受群臣參拜。接著,皇后接受群臣朝賀,會見命婦,太子會見群臣,太子會見東宮之臣,東宮之臣參拜。這一套流程走完,朱克臧就是大明正式的皇太子了。

  大明金銀銅幣於冊封之日正式由大明帝國銀行發行。

  為了增加鑄造難度,新貨幣舍棄了中國傳統的天圓地方造型,和泰西諸國一樣為無孔圓形,用水利鍛錘鑄造,成本低了不少。

  正面是“大明金幣”,“大明銀幣”,“大明銅幣”字樣,

外圈上面是鑄幣年號,還有一個“承”字,表明是承天府造幣廠鑄造。不同年份不同造幣廠所出貨幣圖案都有細節上的變化,比如紋理,顆粒,字體等等,便於防偽。外圈下面寫著兌換比例,例如五錢銀幣上書:“二枚換一元”。  反面則是明太祖和歷代民族英雄頭像,外圈上面是幣值,“一元”“五錢”“二分”“一厘”之類,下面用阿拉伯數字再寫一遍,方便外國人使用,“1元”“50%元”“2%元”“1‰元”等等。空白處為了美觀則有麥穗,稻穗,吉祥雲紋。

  大明是金銀本位製,“金兩”叫起來不好聽,於是以元取代兩作為貨幣單位,外國人只需認得一個漢字便能使用大明貨幣交易。

  一金元含純金六分,與一銀元等值。銀元一枚重一兩,純銀佔90%,即九錢,其他是鉛和錫,故同等重量的金和銀作為貨幣的價值對比為15∶1,與英法諸國相同,方便外貿計算。銀元有一元,五錢,二錢,一錢四種;銅幣作為輔幣,有五分,二分,一分,五厘,一厘五種。

  帝國銅幣銅鋅比例是7∶3,黃銅,顏色如同黃金,銅多,所以外觀漂亮,但會招惹不法之徒用銀幣收購銅幣,化為銅器販賣獲利。明朝時期,以銀銅為本位幣,而中國不是產銀國,銀儲存量不足,就會出現一系列問題。

  張居正一條鞭法,將稅賦全折為銀子收繳,原本是為了防止官員以征糧被蟲鼠雀偷食為由向百姓加派雜稅,但歐洲三十年戰爭導致流入明朝的白銀銳減,銀子升值,購買力飆升,那麽就會出現這種情況:例如,原本一個農民一石糧食可換銀一兩,現在就需要兩石糧食來換一兩銀。為了納稅,農民付出了更多的糧食,自己的口糧就不夠了。農民餓死就會起義,而戰亂會讓富人驚慌,囤積價值一路走高的銀子,如此,市場上的銀子就更少,惡性循環,要了明朝的命,所以大儒朱舜水說明朝亡於經濟破產是非常精確的。

  清朝中後期,英國東印度公司利用鴉片謀利,囤積於中國的大量白銀外流,也造成了通貨緊縮農民起義的現象,因此林則徐才要禁煙。林則徐並不在乎鴉片損傷百姓身體,事實上,他支持鴉片國產化,以增加清朝稅收。

  林則徐在答覆署江西撫州府文海的書信中寫道:“鄙意亦以內地栽種罌粟,於事無妨。所恨者,內地之民嗜洋煙而不嗜土煙。若內地果有一種芙蓉勝於洋販,則孰不願買賤而食?無如知此味者,無不舍近圖遠,不能使為紹興之美醞、湖南之錠煙,內地自相流通,如人一身血脈貫注,何礙之有?尊意曲折詳盡,洵為仁人君子之用心,但恐此等食煙之人,未必回心向內耳!”

  清朝最終采納了林則徐的建議,自產土煙,抵禦洋煙。清朝所謂的民族英雄,到底愛的是敲骨吸髓的朝廷還是傷痕累累的國家呢?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