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1681海上升明》第80章 蝴蝶風暴
  海參崴一年有四個月凍結期,要靠破冰船才能保證航行,此時沒有破冰船,戈洛文使團一行人只能取道印度繞一大圈回國。

  他們除了談判,另一個目的就是摸清明國實力。從日本海一路到承天府,明國只有一支艦隊,尚在戈洛文意料之中,而從承天府到印度,他才見識到明國的海軍實力,每個港口都有巨艦停靠,海面上時常能看到梭巡而過的明國戰艦,而此時,彼得大帝尚未親政,俄國還未有一支成建制的艦隊。

  俄國唯一的出海門戶——白海的阿爾漢格爾斯克,每年九個月冰凍期,且遠離歐洲,航行艱難,又偏居北方,與俄國的經濟中心十分遙遠,實在不是理想的出海口。西部波羅的海和南方黑海,分別由瑞典和土耳其及其藩屬克裡木汗國控制,封鎖住俄國的海洋出路。

  在彼得和索菲亞的皇權之爭中,戈洛文是堅定的彼得支持者,此時,他更加強烈的感覺到,只有讓沙皇彼得親政,才能對抗列強。他一向瞧不起的亞洲人,竟然擁有如此強悍的軍事實力,那一艘艘載炮幾十門的巨艦深深刺痛了戈洛文。

  俄羅斯多麽落後啊,還是勞動力不能自由流動的農奴製國家,而明國已經在努力向著英法等歐洲列強的標準看齊,公民權的逐步下放讓明國煥發出勃勃生機。為了財富和榮譽,明國的小個子軍人不畏死亡,用堅強的毅力擊敗了亞洲的殖民主宰荷蘭和西班牙,以劣勢兵力前往他們從未到過的北方抵抗龐大的清帝國,並戲謔著挑戰萬裡之遙的俄羅斯。

  “此次所受的侮辱,全是因為我們沒有強大的海軍。”戈洛文心想,“陛下說的對,只有陸軍的統治者是獨臂人,當他同時還擁有海軍艦隊時,才是雙臂俱全的人。黑海或波羅的海出海口,我們至少得搶下一個,讓承認我們主權的清帝國延續下去,待日後時機成熟,再牢牢掌控海生崴的出海口。”

  越往南去,就見到越多的明國船隻,有中國戎克船,也有歐洲蓋倫船,大多掛著明國國旗,它們舷窗緊閉,裡面是威力巨大的火炮,這樣就能解釋南中國海海域幾乎沒有海盜的情況。而中南半島幾乎所有港口都像朝鮮日本一樣,到處可見明國的異教徒商人。這些地方,取代荷蘭和西班牙的是英法商人,他們從東方運輸巨量奢侈品販賣至西方,為此時歐洲正在進行的戰爭奉獻稅賦。

  印度半島也有數量不少的華商,他們正和英法一樣,形成自己的聚集區,在印度開辟國中國,而當地土著恭敬的喊他們“老爺,大人”,淪為為他們斟酒跑腿扛貨的仆人。

  沙皇想拋棄俄羅斯的傳統,穿西裝,剪胡子,喝咖啡,抽香煙,而明國人並沒有這種西化意識,他們固執的保留自己的文明,在異國他鄉過著和歐洲人以及土著截然不同的生活。他們穿著精致寬松的絲綢短袍,用名貴的翡翠玉石裝點革帶,革帶側面是手槍槍袋,腰間掛著中國彎刀和祛蚊的香囊,看上去倒有些像中亞突厥人。不過華商手裡通常拿著折扇,服飾的花紋也全然不同,戴的是草編大帽。

  戈洛文不知韃靼人統治中國之前明國人是何打扮,但很顯然,明國的進步並沒有以犧牲本族傳統為代價。而沙皇想要的全面西化,不正是沒有文明自信的表現麽。

  戈洛文走後,朱克臧下教旨,令禮部將《尼布楚條約》前因後果弄的清清楚楚,作為學習國際法的生動教材。

  清末時期,清王朝奇葩的外交水平令國人永生難忘,它不像一個有三千年外交歷史經驗的國家,而像一個剛從非洲部落聯盟進化來的國家,在理念和手段上同西歐相比幼稚的如同小學生。如何對等外交,難道宋時期諸國之間的明爭暗鬥沒寫清楚嗎?現代國家外交手段和古代相比並無顯著變化,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在戰場上無法取得的,在談判桌上同樣得不到。

  並非明帝國的文官水準有多高,這是開明國家的正常反應。明末文人和清末相比最大的不同便是,明末文人無恥但並不無知,而清末文人無恥且無知,除了偽君子還盛行翁同酥之類的戲精。

  皇權專製到了頂峰,軍機處都成了擺設,皇帝日日操勞在雞毛蒜皮的小事上,信息處理,決策乃至經驗總結能力極度退化,加上無數次的文字獄,導致清朝文人既不敢研究歷史,也不敢研究政治,完全成了乾隆口中的“倡優蓄之”。

  早在乾隆攻打緬甸時,就出現了假傳捷報事件,清軍屢戰屢勝,戰線卻從緬甸到了雲南。到了鴉片戰爭,大清國銳不可當,從廣州就開始大勝英吉利夷,一直勝到了南京道光還沒發現不對勁。

  歐洲的開明君主們,該治國治國,該打仗打仗,該泡妹子泡妹子,該開假面舞會照開不誤,從沒有如同大清國皇帝一樣勤政,日日見到午夜十二點的紫禁城白金漢宮凡爾賽宮克裡姆林宮,然而照樣製霸全球。

  一個先天不足的傻子特別努力恐怕不是什麽好事,大清朝的智慧全點在如何維護極少數奴隸主利益上。

  明國早已廢除了八股文,返璞歸真,重新撿回唐宋時期的策論科舉,讓考生在出題范圍內對國內外政事提出自己的見解,“福壽膏專賣特許證”制度就是中狀元的考生韓子善提出的“以夷製夷”之策,在爪哇州實行後效果極好,又推廣到其他地區。與兩百年後的日本明治時期第一智將,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所想如出一轍。

  清國這裡,康熙自從戰敗賠償後,財政緊缺,通商後雖能收取一些稅賦,但大頭卻被明國賺去了。清廷鼓勵百姓墾荒,派人重新丈量田畝,又拿出銀子補貼綠營兵,讓其充當修建水利工程的勞力,穩定綠營兵情緒。同時加大國內文字控制,宣揚“滿漢一家”,處置了幾個民怨極大的滿洲貪官,紅夷大炮改名為“紅衣大炮”,不許再提夷和虜之類的字眼。

  三面大洋全被明國佔據,清廷就在長江黃河等內河河道訓練水師,主力是三十六門炮的小型艦隊,以速度和數量取勝。又高薪重賞,請了國內的西荷葡雇傭兵充當教官,訓練黑旗軍。黑旗軍水師五萬,步兵五萬,騎兵倒沒什麽變化,還是八旗子弟,不過清廷拋棄了鐵甲,改用和明軍一樣的板甲,又顧惜八旗性命,弄了連身甲胄,結果馬匹和人都累的夠嗆,根本承受不起重量,隻好又改回半身板甲,一來一去,中間浪費了幾萬兩銀子。

  針對明軍的空心方陣,此時已極度迷戀火器的康熙不聽歐洲布道士勸告,腦洞大開弄了手槍騎兵,整體還是古代輕騎兵的思路,以騷擾為主,騎兵靠近放槍後退回重新裝彈,再次靠近放槍的半回旋戰術。當然,此時冷兵器老式騎兵和手槍騎兵誰優誰劣尚未得出結論,康熙的想法並不算落伍。手槍騎兵也有很多好處,訓練成本低,只要會騎馬,拉不動強弓的牧民也可成為具有破壞性的騎兵,而八旗此時已經開始墮落,很少有人拉的動九十斤的強弓了,輕箭射出去根本沒什麽大的殺傷力。

  明國騎兵,可謂這個世界理念最先進的騎兵。近代騎兵雛形是英國護國公克倫威爾的鐵騎兵,而歐洲諸國是從18世紀才開始引入英式正規騎兵團的概念,朱克臧後發優勢,直接將騎兵戰術推到19世紀,按照法國騎兵模式建立騎兵營。

  印度殖民地爭奪戰,英法仿造明國的燧發刺刀槍,火力是荷蘭人數倍,多次擊潰曾經不可一世的荷蘭軍,歐洲的英法本土武器倒比亞洲戰場上落後了不少,而配合燧發刺刀槍使用的戰術,倉促之間來不及更改,更是不及明國。

  在明國對士兵進行隊列訓練的英法教官回國,傳播了更為先進的全線列步兵戰術,使得法國佔盡便宜,短短時間便打的荷蘭快要滅國,引的英國急忙來救。

  這種被稱為“中國式全線列步兵”戰術在此次歐戰大放異彩,各國都忙著廢除長槍兵,改造槍械,訓練新式步兵。

  由此,長久以來傳說中的黃金之國,瓷器之國,絲綢之國,哲學之國的神秘東方成功吸引了歐洲貴族階級的注意,而首批遠赴歐洲進行貿易的明國商船向遙遠的歐洲傳達了中國皇帝將用最高禮節,最豐厚的報酬招募各國科學家,成立大明科學院的消息。

  萊布尼茨,這個歷史上對中國充滿興趣,和牛頓彼此獨立發明了微積分的德國數學家,哲學家,日後的柏林科學院院長,帶著傳播科學的熱情和對東方的神往,成為首批遠渡大洋前往明帝國的歐洲科學界大腕。

  法國人安茹於萬延五年新年迎娶了自己的漢人妻子,加入大明國籍,賜爵世襲罔替平夷伯。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