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張良?
吳廣大喜,看來,自己的到來,已經大大地影響了原本的歷史進程。由於自己把劉季調了過來,所以張良便再無機會投奔劉季。
可不知什麽原因,他如今又帶人來投奔自己了。看來,這個張良的確很有謀略,能夠看清楚誰可以成大事。
想到這裡他說道:“快快有請張先生!”
很快地,就見一穿著華麗衣衫的四十來歲高個男子在侍衛的帶領之下快步走了進來。
“張先生,這就是大王,還不快快行禮?”侍衛給引見道。
“草民參見夏王!”張良趕緊低首行禮。
吳廣只是簡單地笑了笑,道:“張先生請坐!”
在張良席地坐下之後,吳廣又給他引薦了劉季,然後讓人給張良倒上自己“發明”的茶。
張良看著茶,自然又有些吃驚,吳廣便又做了簡單介紹。
隨後張良又向劉季行禮道:“當初草民初起事之時,原想投奔劉侯,不曾想劉侯先投奔了夏王,看來草民與劉侯還是有緣!”
劉季說道:“多謝先生看重!今後我二人同在夏王手下效力就是。夏王手握重兵,又禮賢下士寬以待人,將來定能成就大事。”
劉季本人讀書不多,對於文人他一向是比較尊敬的。
張良說道:“當然,草民月前卜卦,佔得利在西,夏當立,所以今日才來投奔夏王!”
吳廣一聽,想不到這張良果然是個人物,竟然也會胡編這些騙人的伎倆。
這些伎倆對於自己來說早已是輕車熟路。當初和陳勝一起起義之時,那“丹書魚腹”、“篝火狐鳴”不都是自己發明的嗎?
想到這裡,他看看一旁很是吃驚地的劉季,也故意裝作有些吃驚,道:“先生,果真佔得吉卦?”
張良笑道:“當然!草民不敢欺瞞夏王!其實,夏王當初與陳王在大澤鄉起義之時,就有魚腹丹書之事。其實,這是天意!如今陳王不是已立?”
“嗯!先生說的也有道理!”吳廣道。
這時,有人送來一份出征河東、上黨的具體軍事人員安排,吳廣就讓劉季前去處理。他現在是大司馬,正好管這些事。
接下來,二人便開始關門密談。張良看見吳廣對他非常客氣,於是就開始給他獻策:
“大王,如今周文將軍已經在攻擊函谷關,破關就在須臾之間。不知大王接下來將如何行事?”
吳廣一聽,便假意說道:“我打算在此整頓數月,理一理河內郡的政務,然後看看關內之情況如何再做打算。”
張良一聽搖搖頭,道:“大王!這萬萬使不得,久居河內郡乃是下策。試想,如周將軍攻破鹹陽,陳王必定當上皇帝,即便不當皇帝那也是當霸王。
到時候夏王危矣!這道理很簡單,因為加封夏王與趙王並非陳王之本意,其定會攻擊夏王與趙王無疑。
而假如周將軍戰敗,則形勢對大王更加不利。因為此時秦二世胡亥必定已經醒悟,其定會命令防守長城的王離三十萬大軍回援,然後出井陘攻擊義軍。
大王所控制之河內郡,極可能面對王離之大軍從北面攻擊。還可能會遭遇破周文部的秦軍主力從孟津或者白馬津渡河夾擊。
河內郡雖然有大河及太行天險,不過,東北面很容易就攻進來。再說還有幾月就到冬日,屆時大河冰封,大河天險將不複存在,河內郡如何守衛?因此大王若要成就霸業,必須得另外選一立足之地!”
吳廣一聽,這張良果然能看清大勢,於是也不想再跟他繞彎子,而是直接笑道:
“先生果然不凡!不瞞先生說,剛才我是假意試探先生。其實我的方略就是……”
接下來,吳廣就將自己的戰略詳細給張良做了解釋。張良一聽,不由得大吃一驚。
他原以為,這吳廣不過是一個鄉村野夫而已,且少文,哪有什麽高超的戰略。
自己只是聽說此人厚道,能寬以待人,善於聽取意見,或許是個可成大事之人,因此才來投奔。
沒想到今日一見,這吳廣如此溫文爾雅,簡直就是一儒將,這自然讓他萬分佩服。
張良聽罷吳廣的戰略分析,立刻讚美道:“哎呀!大王之見與草民心中所想如出一轍,看來草民佔得之吉卦果然不假!”
吳廣道:“嗯,還有好多事情,我還要向先生討教呢……”
吳廣經過與張良長談,見其氣度不凡、見識卓越,果然不愧是韓國沒落貴族。
然而此人終究是個文人,起義如此之久,不過才組織了二百余人而已。看來“寸有所長,尺有所短”果然並非虛言,張良就不是當一把手的料, 只能給人家當參謀。
吳廣本身知道他的底細,再加上經過與其長談之後,便思考給其一個什麽樣的職務。
思前想後,決定讓其擔任郎中令丞兼諫議大夫,協助呂德處理自己身邊的事情,當然主要是給自己當顧問。
原郎中令丞是自己的四叔吳雲,就調任其擔任宗正丞,管理家族事務,或者可以叫皇族事務。
想到這裡他把自己的想法給張良講了,然後補充道:“……這職務雖然低一些,秩中六百石,還望先生不棄!”
張良一聽,趕緊起身謝過:“臣謝過大王!臣不敢求高官顯職,只求能夠推翻暴秦。另外,臣本韓人,希望大王能夠幫助韓公子復國!”
復國?吳廣一聽不由得眉頭一皺!心想,你開什麽玩笑?天下大一統多好,難道你還想回到戰國紛爭的時代?
那時候的戰爭得死多少人呀?自己知道張良的經歷,此人早年想幫著韓國公子復國,後來韓王被項羽殺害之後,他就不再支持任何分封六國後代之建議。
看來他也是活到老學到老,後來才逐漸知道分封六國後代的壞處。
想到這裡吳廣便勸說張良道:“先生,並非我吝嗇官位與土地。不過先生也知,秦始皇統一六國,可是民亡百萬,伏屍千裡。
難道先生認為大一統的郡縣製不好,非得要七國戰亂不止才是最佳?此大謬也!
先生,我以為小國寡民並不可取,大一統才是王道,並非霸道。我欲行王道,使耕者有田,民有所居,如此以定天下,以安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