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漢末皇戚》第188章 來撈軍功鍍金的
在冷兵器戰鬥的時代裡,有著太多靠著一支精兵,吊打幾倍幾十倍敵人的經典例子,這不是簡單的用一句運氣好,士兵強能概括的,而是必然的結果。

 在通訊信息不便,唯有靠旗語、號角等簡陋工具傳達命令的古代,軍隊越多,指揮系統就越不便,很多以寡擊眾,以少勝多的戰役,都有因為人數多的軍隊主將命令,往往不能及時傳達到位,致使本方軍隊陣型脫節,給了敵軍精銳兵馬各個擊破的機會。而兵馬少,但是十分精銳的部隊,軍隊成型久,操練充分,歷經戰事又多,主將指揮得心應手,與數倍之敵接戰,就像一隻老鼠逗弄大象一般,能把成年的大象弄的暈頭轉向,活動不便,最終能將他玩死。

 如今情勢就是這個道理,蜀地兵馬雖然較蠻兵眾多,然而久疏戰陣,不比精兵,反觀蠻兵,原本就是臨時招募便可逆推羌人的存在,現在叛亂,首領只要稍加組織,憑著勇猛好鬥的彪悍氣息,死死壓製蜀地郡兵根本不是。

 所以,此時伏泉要練一隻小規模精兵的確是很有必要的,不僅是擁有心腹兵馬震懾諸軍外,更重要的是對戰蠻兵,自己手中沒有一支決定性的精銳士兵,無疑是非常糟糕的。

 至於伏泉從廣漢、巴郡、漢中、犍為四郡兵馬挑選精壯編練一軍,會不會讓四郡太守不滿,伏泉倒是並未在意。在他想來應該不會,畢竟自己只是從四郡處挑了幾千人而已,雖然會削弱他們,但不至於傷筋動骨,再說自己貴為此番平叛主將,沒一支親信兵馬,再怎麽樣有人說不過去,這幾人費不著為了幾百人上千人和自己作對。

 雒縣縣城熱鬧無比,雖然巴郡蠻亂未定,郡內也有亂賊騷擾,但卻一點也不影響城內的繁華,往來行商走販絡繹不絕,畢竟是一州刺史部治所,天府之國形勝可見一般。

 “中郎來了雒縣,何不尋來些女伎作樂,至不濟也可找個女閭取樂,自古蜀女窈窕嬌俏,此番來了不去尋歡一場,何苦於此探訪?”眾人之中,一大腹便便,肥胖至極的青年男子一臉淫笑的在伏泉身邊說道。周圍眾人聽他言語,雖然對他所說也頗為認同,但是被他這般當面直接說出來,還是對他十分厭惡,不過礙於對方身份,只能賠笑卻不敢將心裡想法表露出來。

 伏泉聽後面容正色道:“國事危急,余怎敢貪圖享樂?正本若有興致,自去便可。”說完,伏泉看了一眼這胖子,暗道這個“董腹便”真會來事,若不是他背後有人,只怕剛才他就要大罵一通了。

 那胖子聽了伏泉言語,臉色一怔,隨後潺潺然笑道:“中郎說笑耳,忠一時胡言,莫當真!莫當真!”心裡面卻是恨透了這位羽林中郎將,若是對方身份與自己一般尊貴,又是自己頂頭上司,不然他早就大罵一通,哪有男人不好色的,食、色,性也,你裝什麽清高,裝什麽憂國濟民。

 見這“董腹便”如此模樣,伏泉微笑不語,繼續在雒縣縣城裡亂轉。至於他身邊這位“董腹便”可不是董卓,說來他與董卓也有些關系,他叫董忠,字正本,與董卓同出一族。

 當然,伏泉對董忠忌憚,可不是因為董卓的原因,令他忌憚的卻是他那位族祖母,當朝的永樂太后,皇帝劉宏的生母董太后。沒錯,董忠和伏泉一樣,也是正兒八經的皇親國戚,而且與伏氏、宋氏相比,顯然董忠出身的董氏更得皇帝信任,伏泉能不忌憚嗎?

 昨日將各項命令下達完後,今日伏泉便帶著二十余羽林郎名曰調查民情,其實是為了監視自己手下這二十余人而已。對於這些沒被黃忠、關羽等人帶走編入軍中的羽林郎,伏泉可是害怕他們來了此地沒有事做,無端生事,所以故意要找事情套牢他們。

 至於為何如此?

 原因很簡單,這些被調來的羽林郎多數都不是正經出身,而是走了路子才得到羽林郎的。

 西邸開設以後,虎賁郎、羽林郎這些郎官都是買賣搶手貨,即使是普通人,如今就算不會騎馬也能當上羽林郎,只要花些錢財便可,而此番隨自己入蜀的羽林郎,除了黃忠、關羽等自己的八名心腹外,其他的羽林郎都是或多或少走了門路,被硬塞給伏泉。

 本來伏泉這些人他是一個也不想要的,他隻想選兩百善騎的羽林精騎隨他入蜀便可,若是帶哪些買官來的羽林郎來,天知道這幫人有幾分戰力可言,但最終他還是架不住各方面傳來的人情關系,收了這批人一起入蜀。

 在這些入蜀的羽林郎眼裡,巴郡蠻亂最終肯定要平定的,特別是伏泉已經有了擊敗鮮卑的軍功,對付這小小的巴郡蠻夷不是手到擒來的事情嗎?

 所以,但凡是羽林郎裡,家裡有背景買來官職的人,紛紛施展神通要和伏泉一起入蜀。畢竟已經知道此戰必勝,只要跟著入蜀,肯定能撈一份軍功,有了軍功再去西邸花些錢財,升官還不是升火箭一樣快。因此,伏泉當初選人時,可是受到了太多的壓力,除了背後背景後台太硬的,他能推的全部推了,不過即使這樣還是有二十多人推不了隨他入蜀。

 這其中的人,像董忠這樣,便是伏泉即使不認識,也不能拒絕的人,因為來為董忠來求情入蜀的人卻是董重,那位董太后的親侄子,是董太后親哥哥董寵的兒子。自己若是拒絕董忠隨他入蜀,說不得董承找了董太后訴說,董太后就要讓伏泉難受了。

 眾所周知,當年董太后入住皇宮後,其兄因為“矯稱永樂後屬請”之罪,為董太后做了擋箭牌,獲罪被處死。因此,可以說董重這個亡兄唯一的孩子,十分得董太后關愛,若是他對董太后說了什麽壞話,說不得自己就要遭難,雖然皇帝劉宏長大後,逐漸將權利攬在手上,但是董太后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真要對付他,自己也招架不住,所以還是收了,反正都只是來蹭軍功鍍金而已。

 想想看,彈劾董寵致其死罪的勢力是來自哪方神聖?此時被幽禁在南宮的竇太后肯定沒這麽大能耐,如果是竇太后的人脈所為,那麽次年(171年)劉宏肯定就不會愉快地去南宮給竇太后祝壽並增加供給了。由此看來,彈劾董寵致其死罪的人也只有是來自於朝廷中秉公執法的官員,外朝之人,反正推敲的歷史而已,只能說史書裡的水和歷史本身一樣,實在是太深了。找本站請搜索“”或輸入網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