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征服者威廉大帝》第二百零二章 鹽鐵之利中
此時西歐正處於從中世紀蒙昧時代,生活在巫術與魔法尚未分清界限的時代裡的民眾,不會將巫術看成一種單純的想象,而是視作生存的有效法則。

 辛苦耕種莊稼卻收獲甚微,盡心喂養的牲畜莫名死去,突發的病痛。他對他遇到的災害、受到的損失、經歷的痛苦,不是看成敵人施行魔法,就看成精靈泄恨、生氣或作祟。它們老是在他面前糾纏,使他困倦,它們不分日夜地攪擾他,使他憤怒,他真是說不出來地渴望擺脫它們,有時逼得他沒有辦法,忍無可忍,凶狠地轉過臉來,反對他的迫害者,極力把它們這一整批都從他的土地上趕走。就在當時民眾趕走這些困擾他們的惡魔的各種儀式中,有一種特殊的物質頻繁出現鹽。

 在很多地區的文化中,鹽被認為是聖潔的象征,具有驅邪、祛病、減災的作用。在朝鮮的陰歷五月,少女們要用鳳仙花加上鹽和白礬,搗碎後將指甲染紅,借此驅邪泰國的產婦分娩三天之後,要請巫醫為她祛火毒,其方法是巫醫口念符咒,將白米和鹽粒入口嚼碎,噴於產婦背部在埃及,人們非常相信毒眼之說,即有些人的眼睛具有惡毒的特異功能,被這種眼看過的人或牲畜,要麽重病、要麽受傷、要麽死去。解毒的方法是在頭巾上縫個小袋,內裝鹽末,掛在孩子的脖子上或牲畜的角上。嬰兒出生後,產婆等人便把鹽或鹽與黑色谷粒的混合物撒在各間房屋,使孩子和母親免遭毒眼之害。

 無論中外,鹽在歷史中可謂地位特殊。它上可以通過稅收等方式聯系國家的經濟命脈,下可以完全滲透進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同時還與工業技術發展息息相關。

 鹽滲透進社會生活,最初是作為重要且必需的食品。人類最早食用鹽的時間已不可考,但從遠古時代開始,人與牲畜就有舔食岩鹽的習慣。可以確定的是,自人類誕生以來,其生活就與鹽息息相關。對鹽的需求不斷推動著鹽業技術的發展。在上古時代,除直接食用外,人類發現鹽還可用於保存食物。最初該技術被大量運用於肉類食品製作。自中世紀中期開始,鹽醃蔬菜逐漸流行,無論是軍隊還是普通民眾對醃肉都有很大的需求。到中世紀後期至近代早期,可供農民食用的肉明顯增多,但醃肉仍扮演著主要角色。

 早在西羅馬帝國時期,鹽已經成為重要的經濟因素,此時人們對鹽保存食物的作用也有明確認識。

 在羅馬,除了直接食用外,鹽也被用來保存肉類以及作為醃魚和魚醬的原料。

 鹽是羅馬經濟的一個重要因素。拉丁文sal同時是薪水及士兵soldier的字根,兩者均是以鹽作為支付。

 製鹽場是羅馬帝國主要的建築物之一,目前已有超過六十個以上的製鹽場被辨認出來,鹽以及像醃肉及魚等鹽製品變成羅馬帝國內最重要的商品。

 那麽這些鹽場到了11世紀中世紀都被誰佔有了呢?製鹽業大部分控制在修士手中,在莊園制度的時期,幾乎沒有一個鹽井不被某一寺院全部或部分地佔有了的。

 德意志巴伐利亞的賴哼哈爾鹽場,洛林的馬薩爾鹽場在羅馬時代即已贏利可觀,蠻族入侵時代依舊如此,這兩座經濟效益甚佳的鹽場後來都在修道院的控制之下。

 修道院和教會除了控制鹽業的生產之外,在食鹽的交易環節中也佔有壓倒性的優勢,因為教堂是城鄉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公共活動場所,

 中世紀的集市和市場最早是在教堂前的廣場上開辦的,這是因為每到禮拜日或宗教節日,人們都從四面八方匯聚到這裡,而且教堂前嚴禁武力爭鬥和搶劫等行為,可以保證較為安全地進行交易活動。

 這一傳統延續至今,西歐各地許多教堂前的廣場每到周六都有集市。另一方面,教會和修道院從事貿易活動與世俗商人相比具有更為有利的條件,它們以宗教為招牌享有陸路和水路通行稅的豁免權,可以販運不同地區的農業和手工業產品,使市場的物品更豐富。君王們都把建立市場和集市的特權首先賦予教會和修道院。

 由此,修道院就從生產和銷售兩方面掌控了鹽業經濟。有理由推斷,即使隱修運動在14世紀以後逐漸轉向並走向衰落,但在中世紀向近代早期過渡的階段,這樣的情況依然大量存在。

 在這個意義上,鹽與宗教機構緊密聯系。這為其後鹽的象征意義被納入宗教體系提供了可能性。

 作為從北歐多神教轉信基督教的諾曼底人,他們都是基督教的淺信徒,實際上他們和天朝人一樣都是宗教和神對他們有利的時候會很狂熱和虔誠,但當信仰對他們毫無用處的時候,諾曼底人會將它棄之如蔽。

 因此,諾曼底地區的基督教氛圍從來都不濃厚,相交其他地區諾曼底的教會實力也弱小很多,以至於歷任諾曼底公爵都可以肆意操縱教會事務,將諾曼底的教會當做一見可以隨意使用的工具,例如上一任的諾曼底大主教就是威廉的叔祖父,諾曼底家族的繞博,在歷史上的征服者威廉執政諾曼底時期,威廉的同父異母弟弟奧多德康特威爾就被威廉任命為諾曼底的大主教。

 再加上, 羅馬帝國時代的諾曼底是一片荒涼的偏遠地區,沒有任何鹽場建立在這裡,因此諾曼底當地的鹽業並不發達,主要來源是一部分產自本地的鹽井,一部分進口自德意志巴伐利亞的賴哼哈爾鹽場和洛林的馬薩爾鹽場,大部分則進口自布列塔尼公國的曬鹽場。

 布列塔尼的海鹽,它和產其他地區海鹽和井鹽都不一樣。如果說其他地方還需要發展才能夠賺錢,那麽不列塔尼的貴族就好像是今天的沙特王公一樣,即使是躺在床上都能賺錢,不列塔尼的海鹽就猶如現代經過工業處理之後的差不多,或許還要更好,因此一直都是富有貴族的追逐品。

 威廉和諾曼底的貴族、軍官和官員大多吃的也是產自不列塔尼的高檔食鹽,即便是布列塔尼的低檔食鹽也比產自諾曼底本地的井鹽味道要好很多,因此諾曼底商人、士紳、士兵和富余的自由農等中層人士也大多願意吃布列塔尼的中低檔食鹽,只有那些貧苦的農奴和自由農才不得不選擇諾曼底的井鹽。

 但現在威廉已經將不列塔尼公國當做是自己的攻略目標,這意味著諾曼底和不列塔尼的食鹽貿易隨時會斷絕,為此威廉不得不早做準備,這座翁弗勒爾onfleur的海港鹽場就會其中之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