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武俠之我能看到好感度》第九篇 皇城風雲 第七章 天魔獸皮
  其實今時今日看多了各種偶像的我們,實不難理解陰癸派主的擔心。畢竟各種偶像婚前婚後,其對追捧者的吸引力是完全不一樣的。陰癸派主不知傾何等心力才培養出祝玉妍如此人物,石之軒雖然人才難得,但陰癸派主又怎能任由這座堡壘就這麽被從內部給攻破了。是以我們想見當陰癸派主眼見著自己的得意弟子馬上便要達成自己畢生的希望時,卻被如此無情地粉碎,那樣的打擊,實在出乎於她的心理承受之外,其就此殆然長逝,實非無由。
  陰癸派主的死將給祝玉妍帶來多大的打擊與壓力,我想如何猜想都不過份。這個時候的她,在世上唯一可以依靠訴說的,只怕只有石之軒一人,而最不幸的是,在這個時候,石之軒自身卻又出了問題。
  補天閣與花間派完全是兩種不同的路子,作為唯物主義者的我們自然能明白這兩種功法的不同更多地體現在心性也便是心理上的問題,而這些心理問題並非如何玄之又玄,其實是由這兩個不同流派的不同生活方式所引起的。花間派講究生氣盎然,從日後候希白的縱酒狎妓的瀟灑生活中略可窺見花間派生活方式之一斑;然則補天閣所研究的卻是各種各樣的殺技,一個真正的殺手,必然要冷漠,要無情,要離群索居。候希白曾說石之軒將這兩派的功夫比喻成兩個相反的車輪,這“如車輪”頗具象征意義。在各種心理學流派中,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常以一個完整的圓來表現個體人格的心理軌跡,而一個人心中存有兩個性質相同而位置相反的“車輪”,其實可視為石之軒身中具有兩個各自圓成的而且截然相反的人格的象征。在一個人如何出入於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這個問題上,石之軒無法應對,由此而患上了嚴重的人格分裂症。
  如果石之軒曾經詳細地將這番緣由解釋給祝玉妍聽,恐怕兩人間的關系也還不至於走到日後的地步。無奈石之軒的驕傲讓他覺得這樣的症狀難以啟齒,也可能是他太過自負了,總覺得自己能夠在短時間內解決問題,到時再回頭來尋找祝玉妍也還不遲;更可能他當時正受著補天閣行事方式的影響,於是他在不知道祝玉妍所面臨的困境的情況下,就此選擇了飄然遠去。
  我們實在很難以想象,祝玉妍在滿懷著絕望與希望交揉的複雜心境下,推開石之軒那扇柴扉時,望著空空如也的房間,那將是怎麽樣的一種心情?
  她師傅所預言甚至是詛咒的一切,似乎在這一刻都實現了!
  一切都是假的。
  那個男人只是在欺騙她的感情,在覬覦魔門的霸業。
  相信在那一晚的淚水與狂笑中,祝玉妍從此再不會相信人世間任何感情。《大唐》中她的口是心非,心狠手辣,都可以在這個夜晚找到痕跡。
  同樣,石之軒的生活必然也是極端坎坷的,不管是人格分裂造成的折磨,或者是要如何想盡辦法投身入四大聖僧門下,其需要的都不是一般的耐性與考驗。然而他終於憑借自己的天份,一步步地達成了目標。
  其實候希白將佛門的心法理解成連接兩個車輪間的軸承,這個說法只怕是未得其中奧妙。隋唐佛教直承魏晉而來,無論是三論宗說“真俗二諦,八不中道”,天台宗講“一念三千,三諦圓融”,還是華嚴宗以“法界緣起”喻世間法,道信大師闡發“一行三昧”之說,其主旨均深受般若空觀與龍樹中道論的影響,宣說緣起性空之學。以現實世界的萬象萬法盡為虛妄,唯有法性真如為真實不二法門。是以對石之軒來說,體悟並認同這樣的思想,也就意味著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不過是自己應對世界的外相,決定自己的這個人最根本的東西,還是在於自己的心。師妃暄說起石之軒全盛時期,於談笑晏晏間出手殺人,絕不留情。這實可視為一個范例,談笑優雅是花間派的特色,陰狠殺人是補天閣的功法,可見石之軒的解決辦法,就是成功地將這兩種不同的生活態度完全融冶於一心之間。
  可以想見石之軒發現自己成功地將吸化了兩種不同的心法,從而成就再不在天下任何人之下的時候, 那種興奮莫名的心情。以他的性格,這些年恐怕早已藏得厲害,憋得厲害,此時神功大成,他再不需要掩飾什麽,只是他恐怕也沒能料到,原本慈眉善目的四大聖僧,滿口萬般皆是幻的,能在轉瞬間換上一副嘴臉。
  其實我們不妨細想想,那四位年近百歲、修養有素的大德高僧,在這件事上大動無名,竟不惜親開殺戒、千裡追蹤,所要追回的難道是那本應視為皮毛外相的所謂武功?這肯定是說不通的,畢竟石之軒入門日淺,也不可能同時拜入四人門下,更不可能盡得真傳。是以石之軒從他們身上學到的,恐怕更多的只能是佛法義理,而不可能是什麽秘傳神功。而如果說他們此舉是為了衛道伏魔,那就更說不過去了,莫說祝玉妍、婠婠先後橫行江湖,甚至安隆都公然把生意做得如許之大,四大聖僧連榮鳳祥胸口上的太極印都偷窺到了,卻是聽之由之,可見“衛道伏魔”實在只是一句華麗的廣告語,當不得真。
  然而石之軒所學去的那一番佛家義理,不正是一切佛門子弟所想向一切人普及的麽?自竺道生以來,“一闡提人俱有佛性”的論斷漸已是佛門通理,那麽為什麽石之軒這樣惡跡未彰的人,讀佛法而有所得,這四大聖僧卻不但不歡欣鼓舞,反而殺氣騰騰呢?他們一心想追回來的,究竟是什麽?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回到佛家與魔門鬥爭的本質上講,才能看得明白。
  這個鬥爭的性質是什麽呢?到底是什麽呢?噢噢噢。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