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武俠之我能看到好感度》第九篇 第八章 高麗酋帥・殘忍的練功方法
  由此我想我們已經可以明白石之軒在西域的經略是何等的了不起。他在原本一片空白的基礎上,不帶一兵一卒,僅僅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在短短數年間,在西域初步建立起了隋朝的霸主地位,隋煬帝大業四年(公元608年),煬帝祭祀恆嶽時,西域十余國“鹹來助祭”。隨後隋國在伊吾建城並分兵駐守的舉動,由於裴矩的存在,西域各族不但毫無反對,反而深表認同。而石之軒發揮其花間傳人繪畫上的天賦而寫成的圖文並茂的《西域圖志》,遍及西域四十四國山川地理、風土人情,更是成為隋唐兩代經略西域的必備參考書。
  此外,石之軒在《大唐》裡最為人詬病的唆使突厥分立的措施,實是對於中原王朝來講,誠可謂是澤及後世,突厥分裂為東西兩大汗國後,內戰連連,卻又各自奈何不了對方,於是隋國在此時可謂左右逢源,東突厥的啟民可汗甚至不得不采取表面臣服於隋的政策,昔日的老子成了兒子,雖然這只是表面上的現象,但確實已兆示著大隋頗有翻身做主人的氣象。
  而且我們必須看到的是,石之軒達成這一目標雖然倚仗了大隋蒸蒸日上的國勢的強大威懾力,但卻不曾因此在西域動過半分刀槍。我不知道是什麽力量支持著石之軒在堅持著使用最和平的手段來解決這個最血腥的問題,但我想,或許,是他心裡午夜夢回時的一個倩影。
  由此我們也很可以理解赤手空拳便將西域攪得天翻地覆的石之軒,為什麽會在《西域圖志》中自信滿滿地以“渾、厥可滅”來做結尾。當日的大隋軍容鼎盛,國富民豐,在有了他在西域打下的良好基礎,並有了《西域圖志》這種對敵人形勢的清楚評估文件之後,他的這種信心,並不是完全沒有來由。
  當然,在平撫西域的過程中,難以避免如邢漠飛之輩的怨恨與血淚,但國家民族的利益,從來不能僅以正義和非正義來加以考量,否則寧道奇約戰宋缺,就實實在在是無恥之尤了。
  在西域的局勢告一段落之後,石之軒的目光又投向了另外一個地方,那就是高麗。
  說起隋煬帝征高麗,歷代史學家所給的評價基本上都是窮奢極欲、濫用民力,甚至因此而直接導致了隋朝的覆亡。這個觀點同樣出於唐代史觀,並在極大程度上左右了後世的研究者。然而當我們跳出國內政治的框架,從國際政治的高度來考量隋煬帝的遠征高麗,我們就可以明白為什麽隋唐之際的君主,為什麽會前仆後續地將征高麗作為必須達成的目標之一。
  《隋書·高麗傳》說,高麗王得知隋平陳後大懼,立即“治兵積谷,為守拒之策”,可見隋的統一對於當時東亞政治格局影響之大。南北分治時,分立王朝均無力北向,而當中原大地一統於隋,在一定意義上就意味著整個東亞的政治格局開始由勢力均衡的多極分立向以隋為中心的單極化國際關系轉變。
  《大唐》中對於高麗,頗有清代諸君將當時的日本視為“蕞爾小邦”的誤解。然而實則高麗在遼東的經略,卻嚴重挑戰了以中原王朝為中心的單極國際體系。高麗自魏晉以來,趁中國內亂之際向西北擴張,在經過了與曹魏及鮮卑慕容氏的幾次生死搏鬥,牢牢佔據了遼河流域。
  遼河流域位居中原王朝與突厥勢力的交界點,對中原王朝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只要控制了遼河流域,也便可以控制東胡各族及國家,如此便可斬斷勢力已達此地的突厥人之左膀右臂,進而構成夾擊突厥的有利形勢。
  然而高麗佔據了遼河流域之後,不但由此獲得了肥沃農田,從而經濟實力大漲。更以遼河流域為基地,開始將東胡各族的控制權牢牢地掌握在了手裡,形成了突厥與中原王朝兩大勢力間一個微妙的“關鍵少數”。
  從隋文帝至煬帝年間,對於高麗控制下的契丹、靺鞨等東胡族艱難而收效甚微的招撫過程,便可以知道高麗雖然不具備獨力對抗中原王朝的實力,但其存在並對東胡各族保持著的實際控制力,在事實上使得以中原王朝為中心的東亞政治格局,難以真正地最終確立。
  更有甚者,高麗控制著遼河流域這樣的戰略要地,如果其與突厥相勾結, 則隋將不得不面臨兩線作戰的嚴重威脅。是以大業三年(公元607年),當隋煬帝在啟民可汗帳內無意間發現高麗使節,頓時震怒不已。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顯示了高麗與突厥結盟的潛在危險,已經有了浮上台面的征兆。
  大業三年(607年),自啟民帳內回朝後,隋煬帝就立即召集群臣討論高麗問題,當時的裴矩就列舉了兩大理由攻伐高麗,一是高麗原是中國領土;二是高麗不臣。大業七年(611年),隋朝已臣服了東西突厥,打通西域,征服西南,四方來朝,基本建立起了以隋為中心的國際關系秩序。舉目四顧,唯有高麗仍不臣服,甚至還潛通突厥,阻礙東亞國家入朝,成為隋朝的心腹之患。於是,煬帝下詔討伐高麗,以期在東亞最終實現其國際戰略目標。
  然而在這個時候,石之軒的信念,以及他經略西域的成功經驗,卻使他勸說隋煬帝采用了一個類近於賭博的手段,從而使得這一場本來勢在必行的征高麗之戰,受盡後世史學家千古唾罵。
  大業八年,隋113萬大軍分成24軍,日發一軍,相去40裡,首尾相繼,長達960裡。若再加上二百多萬饋運夫丁,真可謂漫山遍野式地殺向遼東。這種小說家都難以想象出來的出征規模,由於其戲劇般的鋪張受盡唾罵,當時的隋兵部尚書段文振便直言上書表達了反對意見,然而今日如果我們拋開以成敗論英雄的觀念,卻可以發現而這樣不合理的安排背後所包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