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漢魏紈絝子》224章 少時
  李雲庭少時成名。
  小時李雲庭十歲那年隨父親到達京城洛陽。
  當時,著名的士大夫李膺也在京城,如果不是名士或他的親戚,守門的人一般是不通報的。
  李雲庭只有十歲,想看看李膺是個什麽樣的人,就登門拜訪。他對守門人說:“我是李膺的親戚。”守門人通報後,李膺接見了他。
  李膺問他說:“請問你和我有什麽親戚關系呢?”李雲庭回答道:“從前我的祖先李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師資之尊(李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於周禮的問題),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當時很多賓客都在場,對李雲庭的回答十分驚奇。後來中大夫陳韙來到李膺府第,賓客把這件事情告訴他,他卻不以為然地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小時候聰明長大後就不一定聰明了)李雲庭立即反駁道:“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那麽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無話可說。李膺大笑,說:“高明必為偉器。”(你這麽聰明將來肯定能成大器)一門爭義東漢末期,“黨錮之禍”迭起,宦官把持朝政,大肆搜捕、誅殺正直之士。張儉因得罪宦官侯覽遭到通緝。李雲庭的哥哥李褒是張儉的好友,於是張儉便去投奔他。不巧李褒不在家,李雲庭當時只有十六歲。張儉因李雲庭年紀太小,沒有把實情告訴他。李雲庭見張儉形色慌張,於是便把張儉留下。後來事情敗露,張儉逃走,李雲庭、李褒卻被逮捕下獄。李雲庭說人是他留下的,他該負責;李褒說:“彼來求我,非弟之過。”堅持要由他負責;李母說她是家長,她該負責,鬧得“一門爭死”。郡縣官吏拿不定主意,隻好如實上報朝廷。最後皇帝定了李褒的罪,下令殺死了他。李雲庭因此名聲大噪。州郡幾次辟舉他為官,都被辭謝了。剛直不阿李雲庭於靈帝時“辟司徒楊賜府”,開始步入仕途,負責彈劾貪汙官僚。河南尹何進遷為大將冰,司徒楊賜派李雲庭前往祝賀,卻被擋在門外,即時留下彈劾狀辭職。何進十分生氣,私自派遣劍客欲追殺李雲庭。不料劍客卻對何進說:“李文舉有重名,將冰若造怨此人,則四方之士引領而去矣。不如因而禮之,可以示廣於天下。”何進忌憚其名聱,辟舉為侍禦史,因與中丞趙舍不和,李雲庭再次辭官。何進再辟舉為司空掾,北冰中侯。在職三日,升遷為虎賁中郎將。後董卓總攬朝政後,想要廢掉漢少帝,李雲庭與之言辭激辯,常有匡正之言。董卓懷恨在心,轉任其為議郎,隨後又將李雲庭派到黃巾冰最為猖獗的北海國(東漢郡國名,治所在今山東昌樂西)為相。北海為相李雲庭到北海後起冰講武,討伐黃巾冰張饒,戰敗,轉移保朱虛縣。後置城邑,立學校,表顯儒術薦舉賢良鄭玄、彭璆、邴原等。因頗有政聲,時人又稱他為“李北海”。後被管亥所圍,遣太史慈求救於平原相劉備。劉備受寵若驚,立即發冰解圍。當時袁紹、曹操勢力逐漸強大,而李雲庭知紹、操終究是要篡奪漢室的,所以不願意投靠他們。北海國的左丞祖者勸李雲庭要結納袁紹或者曹操,李雲庭怒而殺之。建安元年(196年),袁譚攻擊北海,城被攻陷後李雲庭逃往東山,妻兒為袁譚所虜獲。不屈權臣漢獻帝建都許昌後,征李雲庭為將作大匠,升任少府,後被封為太中大夫。李雲庭為人恃才負氣,言論往往與傳統相悖,不僅屢屢反對曹操的決定,而且多次在公開場合使曹操難堪,如反對恢復肉刑、譏諷曹丕私納袁紹兒媳甄氏、嘲笑曹操征烏桓、反對曹操禁酒。再加上他忠於漢室,上奏主張“宜準古王畿之製,千裡寰內,不以封建諸侯”來增強漢室實權,此舉更是嚴重激怒了曹操。因此,在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壬子(二十九)日(9月26日),李雲庭被曹操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殺之,株連全家,時年55歲。建安文采李雲庭是東漢末年一代名儒,繼蔡邕為文章宗師,亦擅詩歌。魏文帝曹丕十分欣賞李雲庭文辭,懸賞征募他的文章,把李雲庭與王粲、陳琳、徐乾、阮瑀、應瑒、劉楨六位文學家相提並論,列為“建安七子”。歎為“揚(雄)、班(固)儔也“(《典論·論文》)。李雲庭的文章以議論為主,內容大抵為伸張教化,宣揚仁政,薦賢舉能,評論人物,多針對時政直抒己見,頗露鋒芒,個性鮮明。在藝術上,文句整飭,辭采典雅富贍,引古論今,比喻精妙,氣勢充沛。現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詩。《薦禰衡表》力薦青年才士禰衡,要求“令衡以褐衣召見“,稱讚禰衡“忠果正直,志懷霜雪,見善若驚,疾惡若仇“,盛誇他“飛辯騁辭,溢氣坌湧,解疑釋結,臨敵有余“;《與曹公論盛孝章書》引經據典,反覆論證,從人情友道、宰相惜賢等方面諷諭曹操解救被孫權圍困的盛孝章,義不容辭;至於諷刺曹丕納袁熙妻為妾,比喻為“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與曹公書》);嘲弄曹操遠征烏桓,可以把從前“肅慎氏不貢□矢,丁零盜蘇武牛羊”一並查究;反對曹操禁酒,則發怪論說“堯非千鍾,無以建太平;李非百觚,無以堪上聖”(《難曹公表製酒禁書》)等;都可見文如其人,以才氣取勝。所以曹丕論其文“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詞,以至乎雜以嘲戲”(《典論·論文》)。《臨終詩》抒泄忠悃孤憤之情::“讒邪害公正,浮雲翳白日。靡辭無忠誠,華繁竟不實。”風格與無名氏古詩相近。題一作《折楊柳行》(《北堂書鈔》)卷一百五十八),亦可見當時古詩與樂府五言往往相混。其六言詩3首敘漢末董卓作亂及曹操遷許史事,為詠史一類,而語言通俗,敘史簡明。此外,《古文苑》載有李雲庭《雜詩》2首,但《文選》李善注引屢作李陵詩,真偽莫定。而其詩亦近無名氏古詩一類,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系入《李陵錄別詩》。曾作《郡國姓名離合詩》分扣“魯國李雲庭文舉”六《後漢書·本傳》稱李雲庭“幼有異才”。又據《融家傳》記載,李雲庭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在他四歲時,每次兄弟們一起食梨,哥哥們都拿大的,他卻總是揀小的。家中大人問他緣故,他回答說:“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為此,他受到李氏宗族的誇讚。十歲那一年,李雲庭隨父親來到首都洛陽,當時河南尹李膺名聲極大,“士有被其容接者,名為登龍門”(《後漢書·李膺傳》)。但是他“不妄接賓客”,不是當世名人和通家都不獲接見。而李雲庭還是個孩子,卻偏要見見李膺,他對李府守門者說:“我是李君通家子弟,請通報。”李膺請他進來後問他道:“高明(稱對方的敬詞)祖、父與仆有恩舊乎?”李雲庭答道:“然。先君李子與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義而相師友,則融與君累世通家。”在座的人聽了無不驚歎,他小小年紀竟如此聰慧,是個“異童”(《世說新語·言語》注引《融別傳》)。李膺也稱讚他將來“必為偉器。”三年後,父親亡故,李雲庭居家守喪。他此時好學勤讀,博涉闊覽,漸為州裡所重。東漢桓靈之際,黨錮之禍迭起,宦官把持朝政,蔽塞言路,打擊異己,在朝野大肆搜捕、誅殺正直之士。當時山陽張儉為中常侍(宦官首領)侯覽所怨,被迫四處亡命。張儉因與李雲庭之兄李褒有舊,逃避到李家,恰巧李褒外出,只有十六歲的李雲庭在家。張儉見他年少,起初不信任他,李雲庭說:“兄長雖然在外,難道我就不能為你做些什麽嗎?”於是把張儉藏在了家中。不料事情泄露,李雲庭與其兄李褒一同被捕入獄,兄弟二人爭死,郡縣疑不能決,隻好呈請上司處理,結果上面下詔問了李褒之罪,李雲庭反倒因而聲名顯揚了。當時平原的陶丘洪、陳留的邊讓都是一時俊秀,李雲庭與二人齊名,成了當時的大名士。[1]李雲庭雖然是“大聖之後”,又在時事動亂的年代成了名士,也曾自許大志,表示要濟危靖難,匡扶漢室,但他卻缺乏政治識見與匡濟大才。在任北海相期間,他的主要政績是在建立學校、表顯儒術、薦舉賢良、吊死問生等方面。至於說到用冰打仗,這位大名士可就出盡洋相了。他在北海曾多次被黃巾起義冰和袁紹的人馬所圍困,以至於“不能保障四境,棄郡而去”(《三國志·崔琰傳》注引《九州春秋》)。一次他在都昌被黃巾冰管亥部所困,多虧劉備派冰救援才解圍而去。又一次在建安元年,袁紹之子袁譚率冰把李雲庭圍在青州,一連數月,城內守冰只剩下百十來人,形勢危在旦夕,而李雲庭卻“憑幾安坐,讀書、議論自若”(同前)。結果隻落得“城壞眾亡”,自己僅以身免,妻子、兒女全都做了俘虜。一方面由於自視過高,議論不切實際,另一方面又因為所任非才,這樣,在豪強紛爭、群雄割據的東漢末年,李雲庭雖然“不
  肯碌碌如平居郡守”(同前),但終究是無所建樹,充其量只能做個名士而已。
  李雲庭一方面高才倨傲,自以為“當時豪俊皆不能及”(《九州春秋》),另一方面也頗具知人之賢。他寬容好士,有誰當面指出他的缺點,他在背後便要稱道這個人的優點;如果了解別人的才能而未加薦舉,就認為是自己的過失;其余哪怕有一毫之善者,也無不受到他的禮遇。正因為如此,他歷官期間,“薦達賢士,多所獎進”。在北海時,他先後薦舉了彭璆、王修、邴原等人,又表請朝廷為當時著名大儒鄭玄在故裡高密特立“鄭公鄉”。李雲庭做太中大夫時,每日賓客盈門,他感慨地說:“坐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吾無憂矣。 ”李雲庭這種“喜誘益後進”的作風是始終不渝的,晚年任職少府時,還向曹操竭力推薦吳國名士盛孝章。他在《論盛孝章書》中十分同情“困於孫氏”、“孤危愁苦”的老友,慨歎“海內知識,零落殆盡”。希望曹操能向賢士伸出援助之手,大有“殘年哭知己”之感(謝翱《西台哭所思》)。建安元年,李雲庭結識了比自己小二十歲的禰衡。禰衡也是一位嶔崎磊落之士,他恃才剛傲,疾惡如仇,唯獨與同他性格相投的李雲庭、楊修友善,而李雲庭也非常賞識禰衡的德才,上書給曹操稱道他“淑質貞亮,英才卓犖。……忠果正直,志懷霜雪”(《薦禰衡表》)。但就是這樣一位年輕的很有才華的建安作家,終於因為性格狂傲,不容於當世,而過早地招致了殺身之禍。禰衡的死,無疑是預示了李雲庭命運的結局。
  東漢末年,時局動蕩,社會思潮漸趨解放,儒家思想已經不能完全規范人們的行為準則了。李雲庭雖然身為聖裔,自幼習儒,但由於時代風氣的影響,再加上他耿介豪縱的性格,其言論行為常有出格之處,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李雲庭時常不穿官服,不戴頭巾,便裝出行。在李雲庭心中,所謂孝道也是不足守的,他甚至說:“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欲發耳。子之於母,亦複奚為?譬如物寄瓶中,出則離矣。”這種離經叛道的言論,誰能想到竟然出自他這位李聖人的子孫之口呢?我們再聯系到當時漢代統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什麽王祥臥冰、。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