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蠻族克星》第42章 天下震動(下)
  位於青縣的馬廠,是多爾袞力排眾議準備編練新軍的地方,此地位於天津東南,東臨渤海,位於大沽海防與天津城廂中間,系京津屏障,進能擋關,退可縱橫,乃歷代兵家屯兵及防禦之地。清廷征集了大量民夫在此修築軍營設施,同時也負責修建新城炮台。為了方便交通,清廷在馬廠至新城間修築一條馬新大道,沿途分驛站,每40裡設一大站,每10裡設一小站。以上這些舉措,都是由多爾袞推薦的主將張夏添提議進行的。

  張夏添此人,不明來歷,身懷異術,幾乎是憑空出現。萬歷皇帝時期的錦衣衛來刺殺努爾哈赤,被張夏添提前洞悉;薩爾滸之戰,張夏添對明軍的動向了如指掌;渾河血戰,張夏添一開始就提議用炮兵轟擊川浙軍方陣。他被先帝委以重任,成為驍騎營的主將,戰功赫赫。然而他畢竟不是滿人,被人猜忌,於是便交出了軍權,成為先帝最信任的幕僚。也是在他的提議下,滿洲開始建立尚虞備用處,統一各旗的情報力量對抗比歷史上要強得多的明朝錦衣衛體系。

  關於新軍主將的任命,各旗誰也不服誰,唯有張夏添這位獨立於所有八旗之外的漢人是個例外。他的能力和他的忠誠,無人可以質疑。這也是多爾袞能夠力排眾議的最重要的原因。

  只是當這位戰功赫赫的強人再一次站在歷史舞台上時,他已經褪去了年少的青澀,變得更加成熟穩重。那些滿洲貴族們對張夏添的印象還停留在那個近乎完美的忠勇形象,卻不知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能力或許會一直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但在這個時代,一個將軍的忠誠,卻非常值得懷疑。

  “鋪設驛站,說是為了加強聯系,其實最重要的還是為了我還原歷史的惡趣味啊。”張夏添喃喃自語道,他已經給自己的軍營駐地取了個接地氣的名字——小站。

  “小站練兵,寓意不錯。”

  建設新軍可不容易,從無到有的事向來艱難,更何況如今清廷同樣財政緊張,沒有能力支援張夏添太多。於是張夏添從驍騎營中抽調原來的老部下也被順利批準,為了籌備軍餉而開放天津海禁也被允許,組織人手去東北林子裡搜集毛皮、人參和各類野味也同樣被批準。

  朝廷的兵馬要用於對南明戰爭中的第一線,所以兵員也不可能給張夏添補充。不過這難不倒張夏添,因為戰亂,在北方依然有大批的流民,張夏添把他們收攏起來,挑選青壯作為軍士,老弱充作軍屯。不求數量優勢,但求精銳,最初招募的七千青壯,全都經過張夏添本人親自挑選,發放軍餉也由張夏添親自操辦,將克扣軍餉的概率直接降至為零。

  正所謂:“新軍既興,兵必自招,將必親選,餉由帥籌。”

  .............................

  與南京相隔千裡之外的川陝,即將迎來新的風暴。清廷派肅親王豪格為靖遠大將軍,和吳三桂等統率滿漢大軍,全力向大西農民軍撲來。過去,還有李自成的大順軍頂在前面,如今李自成既死,順軍降明,大西軍就需要和威名赫赫的滿洲大兵們較量一番了。

  清廷不是沒想過招降,誘降的詔書說:“張獻忠前此擾亂,皆明朝之事”,表示諒解,“張獻忠如審識天時,率眾來歸,自當優加擢敘,世世子孫,永享富貴”。並威脅說“倘遲延觀望,不早迎降,大軍既至,悔之無及。”

  但大西軍的領袖張獻忠非常莽,大西軍也超勇的,

根本不懼滿洲大兵,然而大西軍的底子實在太薄,根本做不到兩線開戰,一邊是滿清的西征軍,一邊是南明在四川的各路軍閥部隊。大西政權在四川過的很艱難,當然川民更加艱難,大西軍和明軍在四川反覆較量,最受苦受難的莫過於四川百姓。川民不支持大西政權,這就讓大西軍打持久戰的戰略意圖破產。  為了能一勞永逸的解除危機,同時也寄希望於擊敗清軍來震懾天天打遊擊的四川各路明軍,張獻忠決定傾巢出動,北上抗清,與滿清的西征軍一決勝負。就在大西軍誓師動員前夕,來自東南的情報沿長江順流而上,歷經險阻抵達了成都,送予張獻忠手中。

  “丟了的南京城,又回到明廷手裡了?莫非這老朱家還真是氣數未絕?”

  此時的張獻忠是矛盾的,一方面他自己並不看好老朱家的大明朝廷,要不然當初也不會因為差點餓死而舉旗造反。至少在張獻忠自己看來,大明朝是昏君在上,遍地貪官汙吏,自己率領的才是替天行道的義軍。只是近二十年的打打殺殺,始終也沒能做到推翻大明朝(南明還在),同時隨著滿洲兵入關後,這天下的局勢更加複雜。

  誰是敵人?誰是盟友?對大西來說,兩線作戰死路一條;但明和清,誰能當盟友?張獻忠是不會投靠明廷的,他對明廷的貪官汙吏恨到骨子裡,明廷也不會容忍接受張獻忠這樣一個“大惡人。”投靠滿清?那更不可行了,大西軍有著自己的傲氣,他們的目標可是以推翻明廷,進而由自己來成為中華正朔,什麽時候骨頭會軟到向胡虜投降?

  此次北上抗清,大西軍看似人多勢眾,卻是根基不穩,對手又不是明軍菜雞,稍有不慎便是滿盤皆輸。張獻忠把自己的義子們召集起來,對他們交底說道:“東南來信,明廷收復南京,又敗滿清二十萬大軍於江陰城下。如此看來,明朝三百年正統,未必遽絕,亦天意也。我死,爾急歸明,毋為不義。”

  與聯合明軍一同抗清的思潮相對應的,便是由南明一方萌發的聯合農民軍的思潮。現在人們已經普遍意識到聯虜平寇是荒唐可笑的,意識到必須和農民軍攜手,才能抵禦強大的滿清。

  但是聯合農民軍的道路依然困難重重,盡管這種的思潮未嘗沒有在永歷、隆武的朝堂中出現,但究竟如何聯合,聯合哪些人,如何消除雙方的戒備,這些都需要仔細規劃。正因為此事複雜,又很容易被扣上“忘君父之仇”的罵名。朝堂袞袞諸公,少有人願意為聯合農民軍邁出實際性一步。

  遠在南京的迪某人,卻是要走到各位“胸懷天下”的讀書人面前,率先就聯合農民軍之事做出表率。很快,迪將軍就會在祭南京明孝陵的儀式上,向天下傳達“約法三章”中的內容以及.......成立抗清民族統一戰線的決定。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