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讓大漢再度偉大》第三章 盛情之難卻
  劉洪來到曲轅犁前,仔細端詳後說道:“還真是犁如其名,這名字起的妙哉,妙哉!”

  劉順在師尊身後嘿嘿一笑。

  “這犁為何造型如此,有何妙用?”

  “這......”面對師尊提問,劉順頓時犯了難。

  若是讓他從力學角度來講解,曲轅犁的省力原理並不難以理解。

  但是,就不知道道劉洪能不能明白了......

  劉順硬著頭皮,撿起一根鋤頭在土地上開始為劉洪畫力學原理圖。

  他畫了兩幅圖,一副是牛拉曲轅犁,一副是牛拉直轅犁。

  “師尊且看,牛拉曲轅犁、直轅犁時發力方向相同,出力相同。”

  “嗯嗯,且繼續。”

  劉洪聽得聚精會神,點頭應是。

  劉順又以牛拉犁的力線為斜邊,補充上橫縱兩條邊,構成一個直角三角形。

  “師尊您看,這豎線便是向上掘土之力,豎線越長則代表掘土之力越大。”

  “那橫向呢?”

  “橫向則是土地給牛的阻礙之力。”

  “哦哦,對對!”

  “嗯。故而,這曲轅犁掘土之力更大,能挖得更深,更快。且曲轅犁相較於直轅犁更小巧、輕便,轉向也更靈活便捷。”

  劉洪撚著胡須道:“這曲轅相較於直轅也可承受更猛烈的撞擊而不易折斷。”

  “師尊所言極是。”

  劉順知道,劉洪是聯想到了拱形能比平展的形狀承受更大的壓力,這在漢代橋梁設計中很常見。

  劉洪又與劉順在屋舍外土地上實際操作,仔細比較一番,發現確實如劉順所言,這曲轅犁果真比直轅犁更加省力。

  “這曲轅犁確實不錯,只是曲轅做工不易,生產較為耗時、費力。”

  劉洪的點評一針見血。

  若沒有國家出資統一推廣,普通民戶寧願多費些力,也不會多花遠超預算的價格買曲轅犁。

  “待為師向今上......唉,還是暫且作罷吧......”

  劉洪本想上書天子劉宏,將曲轅犁的種種優劣勢一概而明,進行全國推廣。

  只是,一想到朝中時局,劉洪便打了退堂鼓。

  宦官、士大夫集團利益紛爭不斷,明爭暗鬥之中為的全是“斂財”二字。

  此時上書請求撥款,那不是沒事兒找事嗎?

  整個中央朝廷中的高級官員,真正懂得“農耕”之人屈指可數。

  親自下過地的,呵呵,那更是沒有。

  那些人從小都是錦衣玉食,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身邊奴仆侍從無數。

  民生,誰在乎啊?

  劉洪無奈苦笑,“順兒,你我師徒二人還是聊一聊術數吧。”

  劉順此時還不知師尊為何會露出如此表情,只是呆呆應喏。

  劉洪拿起一根樹枝,在土地上畫題,“為師觀你方才所做之圖,有勾股之理。現出一題考一考你對勾股之理的認知。”

  劉順搓著小手道:“好啊!”

  “今有木長二丈,圍之三尺。葛生其下,纏木七周,上與木齊。問:葛長幾何?”

  這題其實就是葛藤的長為弦,木長為高,木圍乘以七為底邊。

  高和底已知,葛藤的長自然可以通過勾股定理得出。

  劉順一撇嘴,答道:“樹長為20尺,周長3尺共7圈,葛長......2尺9!”

  劉洪雙目圓睜,驚道:“好快!你都不用算籌嗎?”

  算籌在漢代是非常普遍的“計算器”。

  這會兒的啟蒙讀物《急就篇》中有言:“筆硯籌算膏火燭。”

  由此可見,“算籌”在漢代人民日常生活中經常與筆墨紙硯等書寫工具組合使用。

  “不用啊!師尊,您看,二十二十為四百,二一二一為四四一,相加為八百四十一。開根可得二十九。”

  劉順一邊說著,一邊將腦海中的做題過程在地上列出。

  先是豎式乘法,然後是豎式開根號,劉洪在旁邊看得一愣一愣。

  劉順用的方法與劉洪所著《九章算術》中的一種開方法類似,都是計算余數。

  劉洪仰天大笑,他笑自己苦心鑽研多年的成果在眼前這稚童面前不值一提,對方甚至只需默算即可。

  對於浸淫術數幾十載的劉洪來說,還有比這更諷刺的事嗎?

  劉順能猜測到劉洪心中所想,可是......劉順還會《代數與幾何》啊!

  怎麽辦,到底要不要展現自己真正的實力啊!

  劉順也在心中發出無聲的呐喊,他也很無奈......

  良久,劉洪也不打算再自討無趣,直接了當道:“順兒,秋收過後,你且隨為師回國都(元氏縣),輔佐......不,助為師修注《九章算術》!”

  “可家父......”

  “一並帶去國都!順兒,你一定要跟為師回去!”

  情緒激動的劉洪死死抓住劉順雙肩, 生怕一松手就會失去這寶貝徒弟。

  劉洪的畢生研究能否成型,就全靠眼前這小兒了!

  “順兒明白了。”

  待甄舉與劉洪從劉順家折返回縣城留宿時,甄舉對劉洪說起劉順父親劉炳。

  “某與劉季明細細交談過後,發現他竟與中山安喜劉氏(中山靖王之後)的劉子惠沾親帶故。”

  劉洪也很驚訝,“還有此事?那中山劉子惠之名,州郡皆知。”

  “總而言之,劉子惠算得上是其‘遠房’族兄。”

  劉洪瞥了一眼一本正經的甄舉,心知中山無極甄氏與中山劉氏世代姻親,甄舉此時將劉季明與劉子惠扯上關系,估計是看上了自己那乖學生。

  劉洪所料不差。

  甄舉聽劉炳誇讚劉順三歲便通經典,論古今,時年八歲已經可比十二歲為一國丞相的甘羅,較之年幼論禍福的李耳(老子)也不遑多讓。

  如此當世神童,他甄家如何能不垂涎!

  於是乎,劉洪便做個順水人情,說道:“我那學生會在秋收後舉家遷至元氏縣。”

  甄舉故作鎮定,不以為意道:“如此甚好。某觀其出身皇族,卻家道中落至此,於心不忍,準備除其以國府職務。劉長史意下如何?”

  劉洪聞言心道:若非學生與某同姓,某必妻之以族女!哪裡還輪得到你來拉攏?

  不過,世事如此,劉洪也只能徒呼奈何。

  “就依國相之意。”

  甄舉滿意道:“既如此,某便除之以衛士長一職。”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