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讓大漢再度偉大》第八十三章 無形的瘟疫
  過剩的佃農如何有地耕種?

  答案不言自明——搶本地農戶的。

  原本還會稍加注意“吃相”的大族,也不再遮遮掩掩,破價收田的各種手段頻頻上演,土地兼並問題就此加劇。

  這是一場“無形的瘟疫”,對大漢的傷害甚至超過了真正的疫情。

  什麽連年天災,什麽饑民遍野,什麽人競相食,就好像大漢廣袤土地上種不出糧食一樣。

  大漢各地缺糧嗎?

  完全不缺!

  甚至可以說是糧食過剩!

  各地主家寧可將存糧放到發霉,也不願拿出來賑濟災民。

  而大部分願意出糧救民的,其真正目的是在於收攏流民變為自家佃戶。

  這些家族如此作為,有錯嗎?

  劉順認為,人都是自私的,哪裡有什麽對錯?

  他自己也這麽幹了。

  大雨之下,地勢低窪的巨鹿成了重災區。

  無數災民往西邊水脈上遊逃竄,劉順來者不拒,萬余難民全部收下。

  先前收取的“預租稅”在此時“大顯神威”,源源不斷地供給著災民,讓他們不至於餓死於荒郊野嶺。

  宴席過後,聽說劉順善舉的公孫瓚對劉順大加讚賞,並提出出城一關難民營地。

  劉順自無不可,遂叫上人手,帶公孫瓚出城巡查。

  來到難民營地附近,公孫瓚遠遠望見營地內外人頭攢動,往來之人皆有所勞。

  公孫瓚有些不解,“為何婦女、孩童也需勞作?”

  劉備、劉賢同樣向劉順投來詢問目光。

  劉順答道:“‘不勞而獲’不可取,有多大力就出多大力,出多大力就可換得相應口糧。此為‘以工代賑’之策。首批災民的房舍乃是常山王出資所築,為後來者蓋房便是先來者之活計。不出力蓋房之人是絕對得不到一口熱湯的。”

  劉備明白過來,先來的人有免費住所,其代價是為後續之人蓋房。

  劉順繼續補充道:“此外,經過每日勞作,他們會感到疲憊,也就沒了作亂的心思。”

  公孫瓚拍手叫絕,“少郎君真妙計也!妙計啊!哈哈哈!”

  “後續又要如何?”劉賢問道:“這些災民的田地都被淹了,今年肯定沒有收成。難不成還能一直養著他們?”

  “我準備在山中修建幾處蓄水池,並立大壩以防洪澇!”

  三人聞言,皆大驚道:“這......怎麽可能?”

  在獲得諸多山中匠人之前,劉順也認為不可能。

  但那些匠人下山後告訴劉順,山匪們為了在被圍困切斷水源時有水喝,在各處修建了大大小小幾十處蓄水池。

  那些匠人也是在幾十年的摸索中,逐漸掌握的山中開鑿蓄水池,設置閘口的技術。

  要說現在哪個地方的人最擅長在大山中開鑿池子,那肯定非高句麗人莫屬。

  正史中,幾百年後高句麗面對中原頂級王朝圍攻能夠選擇拒守不出,打消耗戰的依仗就是山中的蓄水池。

  蓄水池可不單單是挖個坑,等著天降大雨將水池填滿這麽簡單。

  這種池子裡的水是“死水”,時間一久,根本不能入口。

  修建蓄水池需要尋找活水源,將活水引入並接往其它支脈形成流通。

  這就要求施工匠人不但會開山,還要懂得“看山”。

  那些匠人久居深山,被迫開發出各種新式技能。

  有人會看山尋礦,有人會冶煉金石,有人會製作機巧,有人會熔製油漆。

  這看山尋礦之人便是精通尋找活水之人。

  “原來還有此等奇人異士!”

  公孫瓚不由讚歎道。

  他是長在馬背之人,根本不懂得劉順說的這些門道。

  其實,真正讓劉順下定決心建造大壩的是兩項新技術的獲取——粗製水泥與粗製鋼筋。

  正如先前提到的,元氏縣有大量耐火土料、石灰石膏礦、煉鋼礦渣,這些都是煉製水泥的原材料。

  劉順打算用鋼筋結構,在山中修建一處簡易鋼筋水泥大壩。

  這次山洪爆發,讓劉順突然意識到,如果他能掌控上游水源,在遇到不利情況躲進山中時,他就可以切斷水路,讓下遊絕水。

  有了這個想法的劉順,再也難以抑製住嘗試的衝動。

  剛好有如此多的匠人與廉價勞動力,他在不久前決心試上一試。

  為此,他特意廣招懂得水利建設之人,並送信給老師,請求老師舉薦相關人才,待遇從優。

  在信中,劉順將大壩能帶來的好處說了個遍,卻對自己真正的想法隻字不提。

  劉洪對自己這個嫡傳弟子有求必應,直接上奏天子。

  天子一聽常山國自己出錢,立刻下派數名河堤謁者趕往常山國。

  由於洪水泛濫,這些河堤謁者不得不繞道河東,走當年白起東征的路線進入常山國。

  想來,河堤謁者過不了多久便會抵達。

  公孫瓚看著連綿不絕的難民營地,不由好奇道:“此山中可無賊人?”

  “山中賊人當然不少,但山口附近已清剿完畢,並派遣駐軍入內,當是無虞。”

  “清剿完畢?”

  公孫瓚雖然隻擅長於平地縱馬奔馳,但這並不代表他不清楚入山剿匪的難度。

  他根本不相信劉順所說,即便只有山口附近的幾小撮山匪。

  就公孫瓚所知,建設在太行山山脈中的塢堡,規模較小,可容納五十至百人,單側出入,四角望樓,各據要地,互成犄角,易守難攻。

  劉順這才來到常山國多久,先前還參與了中山剿匪,怎麽可能在如此之短的時間裡完成清剿?

  劉順解釋道:“強攻塢堡,必將損失慘重,得不償失。山中貧瘠,無地可耕,民多漁獵,周無定期,不可久持,故多鈔略。常山王廣布召令,招撫山民,分之田畝,勸之農桑,編戶入籍,錄入裡鄉。今多有成效,多則三年,少則兩年,匪患徐徐可除。”

  公孫瓚之前聽劉備吹噓劉順深不可測,如今一見才知劉備所言非虛。

  劉順又道:“當然,只有招撫還不足以讓全部山匪歸附。有時還需施以雷霆手段。”

  說完,劉順指了指山口兩側立著的高大欄杆,其上赫然插著一顆顆人頭。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