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人類宇宙開拓史》第10章 準備
  2381年小行星的摧毀和2383年的零號星隧發現的兩年間,對社會學和物理學方面貢獻和造成了巨大影響和促進。這些影響和促進,在隨後的一個世紀裡巨量的相關論文和研究成果裡集中顯現了出來。

  雖然有關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猜想早在二十世紀初便有科學家卡普坦提出,並在後來的理論模型和預測中更確定了二者的存在。只是,由於觀測手段的欠缺,二十至二十一世紀的若乾觀測和研究項目並未在實踐方面對此領域有飛躍式的進步。2973161 號小行星被摧毀後形成的星隧,使暗物質和暗能量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全新突破口,使之成為隨後數百年間物理學最前沿的研究方向。

  一方面,星隧本身的形成,從研究結果、後來的多次模擬和試驗來看,是由於巨量核聚變爆炸產生的能量,達到了與空間中暗能量產生相互轉換和湮滅所需能級的臨界點。臨界點達到後,在爆炸點的微小區域,形成宇宙主要結構的部分暗物質和暗能量發生結構上的重組。重組後的物質與能量,在一般物質質量所形成的慣性系空間裡,形成一個由暗物質和暗能量組成並維系,中空成一般真空,可供一般物質和能量穿過的空洞。

  空洞的規模,即直徑和長度與正能量的強度成正比,而空洞的形成與連接的兩個一般物質空間的模式,卻不遵守普通的質量與曲率規則。直至《人類宇宙開拓史》出版,人類依然沒有足夠理論模型來預測每一次製造的星隧的目的星系。在目前的實踐中,當用聚變釋能裝置引爆零點八至一點五倍海王星質量的氣態行星時,形成的星隧一般能連接至引爆點一千五百至三十萬光年外的星系。

  星隧的穩定性也讓人們放心地圍繞它為中心,展開相關宇宙探索研究。諸多觀測數據表明,由於暗物質和暗能量本身具有比一般物質和一般能量更加穩定的物理性質,導致星隧這樣的現象即便在太陽內部那樣狂暴的聚變反應條件下也難以形成。

  原因是,在太陽內部,除非進入後期氦核或碳核聚變階段,達到一定的質能臨界點才能形成。而星隧在形成後,除非經歷超新星爆發級別、或是雙中子星合並這樣級別以上引力波的影響,其自然的能量和物質半衰期為五千億年。

  星隧現象的發現,讓人類得以在光速這個物理屏障限制的情況下將自身播種至更廣闊的宇宙空間。似乎是這個屬於脊索動物門、靈長目的種群天生對未知有種同時伴隨著恐懼和饑渴的複雜情緒。

  在二十四世紀對於利用星隧移民全宇宙的計劃依然有不少反對聲:比如,如果某個星隧直接通向中子星或脈衝星,甚至活動期的伽馬射線爆附近,雖然星隧的神秘性質顯示引力無法由此傳遞而讓人們無需擔心連接上黑洞,那太陽系的生命依然面臨被強力宇宙輻射流瞬間毀滅的命運。

  此外,在對零號星隧裡離散暗物質的研究中,科學家發現了一個現象:所有目前捕捉到的暗物質,它們的暗快子自旋都與同一個平面垂直,此現象表明,以一個確定平面為基礎的三維宇宙坐標系可以被建立。這將使在這個本身在加速膨脹和自旋的宇宙中,今後航行過程中的定位不再依賴以往的坐標系統。

  以往,在人類依然被束縛在地球上時,從平面坐標系、空間直角坐標系、球面坐標系,到地平坐標系、赤道坐標、黃道坐標系和銀道坐標系等七個坐標系。這些必須依托於已知並非絕對靜止的慣性坐標系,

都無法脫離以人類本身,或人類本身生活的空間為出發點構建整體坐標系統的問題。  而在新的這套以暗快子自旋為基準的坐標系統中,卻能很好的避免以某個本身在更廣大參考系下實際上在做複雜而且高速相對運動的問題。例如,即便在以往最有廣義性的銀道坐標系,和以若乾類星體位置為依托的定位系統下,依然避免不了需要考慮銀河系本身在星系團,或是更大尺度超星系團,抑或是超星系團本身,或是那些類星體本身還在某個更大引力井中運動,而產生的若乾更大尺度間定位的問題。

  這便是為何時至今日,人類的足跡遍及室女座超星系團的時候,並未沿著歷史上的慣性,依次使用“本星系團坐標系”和“室女座超星系團三維坐標系”來定義宇宙尺度坐標的原因。

  這些問題,如果人類僅僅在太陽系中生活,統統都不會成為困擾大多數人的問題,也許僅僅會變成讓少數天文學家僅僅是增加一些給計算機工作量的小問題。而如果人類的活動空間,就如現在這樣,已經遍及幾乎整個室女座超星系團,這樣的坐標系問題,就變得和所有活動在星系空間中的人類息息相關了。

  以此為契機,國際宇航聯合會制定出了一套適用於整個可觀測宇宙的坐標系系統,即沿用至今的十五位三進制定位系統,簡稱宇宙通用坐標系統。同時,聯合國接受國際宇航聯合會的建議,以今後第一艘載人飛船穿越新星隧到達新星系的地球時間為準,為“宇宙元年”並開始新的紀元方式。而今後整體人類開發新世界時,人類將以地月日系統的計時標準和目前太陽系通行的度量衡系統進行交流。

  由於暗快子的自旋不存在以往設定慣性系的問題,而是它們本身就處於一個恆定不動,也不膨脹和收縮的狀態。在此觀測基礎上,科學家們建議國際宇航聯合會,並建立了沿用至今的宇宙通用坐標系統,並沿用至今。

  這套系統以公元2399年十二月三十一日零時零分零秒之時,地球球心位置在整個暗快子系統中的絕對位置,設定為整個新坐標系的【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點。並以此時此刻地球與太陽的連線的延長線,即黃道面作為橫軸面,同時以黃道面與地心的交點,以地軸修i正 23°26'21 後,同時垂直於黃道面和地日連線的一面作為縱軸面。此後,所有新發現的星系或星球,都統一以此坐標系標注其在宇宙空間中的位置。

  相對於以太陽系全人類為賭注開通新的星隧,以炸毀海王星為代價獲得新的星隧的計劃,就僅受到了並不普遍的道德與倫理的指責。

  “森林”計劃的靈感來自21世紀早期一部科幻巨著裡的情節:一位致力於保護地球和人類的領導人,試圖以水星跌落至太陽而使太陽加速聚變而膨脹,最終吞沒地球,來威懾並拒止試圖窺竊地球的比鄰星侵略者。而森林計劃則是希望使用一枚G級核武器,即比炸毀小行星那枚M級核武器當量大五5個數量級或一萬倍的核武器直接在海王星大氣層內部引爆,並形成一個直徑不小於三百米的星隧。

  在尾聲計劃的基礎和經驗上,森林計劃從采集資源到實施共需約五十年,這五十年中,關系到未來星際開發所需的技術也將被重點發展並應用,同時發展的還有未來星際社會必然面臨和實踐的相關社會學、經濟學和政治學。

  在人類開始邁出太陽系的前夕,有人提出了一些問題:人類過去約5000年的信史,加上近萬年帶有傳說和神話色彩的歷史,能否對未來人類開拓未知的星系帶來裨益?其中一個問題是,在人類不斷發展的通信和運輸技術條件下,並在一定程度內耗最小的政治模式下,人類能穩定控制的疆域上限是多少?在長期的討論中,似乎有幾個變量十分重要,它們是:

  1,通信效率:在一定時間內,信息能傳播的數量和最遠距離。此量在人類進入工業時代之前,一度與運輸效率僅有數倍差距。例如在電報發明前,除去穩定性和可靠性不高的飛鴿傳書一類,人類效率最高的信息傳遞方式是驛站系統,而有記載的最高效軍用驛站系統的傳輸速率,也僅為每小時十五千米上下。

  在工業時代和信息時代後,人類信息傳輸速度達到光速,同時也在宇宙物理性質框架內,被限制在了光速。即便是人類可以長期在太陽系各星球和空間站穩定長期居住後,每小時10億千米的傳輸效率,相對驛站時代快六千多萬倍的技術仍然讓星系內的信息傳輸仍然相隔數小時的天塹。

  工業時代前的古代政權有效統治疆域被信息傳輸速度嚴重製約,雖然有過在七千余千米外巴勒斯坦北部前線的西征統帥旭烈兀,僅在當年就獲知蒙古大汗蒙哥1259年8月11日在釣魚城下的死訊。而這樣的重大軍情信息傳輸方式,卻不能被使用於日常的公文傳輸和政令傳達。所以蒙古帝國缺乏實質中央政令系統的松散聯盟帝國,並不能作為人類工業時代前的疆域統治上限的典范。同樣,兩三百年後以設置總督來行行使中央權力從而降低從倫敦低效傳輸信息至全部殖民地的大英帝國,也僅與蒙古帝國間是伯仲之間而已。

  在威爾斯信息流發明後,整個超星系團內人類的通信效率又幾乎回到了人類在地球上,電信時代的效率。信息傳播的速度提高的本身,也提高了整體的行政效率和通知有效性。不過,基於以往數千年人類發展的經驗,在《開拓史》出版之前數百年,已經有很多理論學家在實質考慮更遙遠將來的情況。如果人類某一天能用某個方式突破超星系團這個尺度的限制,飛向更廣大的宇宙,是否又會再次陷入信息傳播閉塞而帶來的諸多困境之中?

  2,運輸效率:在一定時間內,能完成戰略目的軍隊和物資能有效部署的最遠距離,軍事力量能掌控區域的上限總是會大於一般有效行政區域的上限。在人類通過星隧散布到各個宇宙角落時,一個邊境地區叛亂或是被小行星撞擊之類天災的消息,傳輸到最近可以制定後續行動計劃決策機構的時間,將必然因為廣闊的疆域和光速的限制,被拉長至以日甚至月來計算。在此情況下,運輸效率的帶來的時間滯後將與信息傳輸的滯後互相疊加,造成過遠邊境在治理上的失控。

  以21世紀至24世紀的太陽系為例,通信效率的上限被限制在光速的三十萬千米每秒,而那時最快的量子輻射引擎僅能在有限引力彈弓的幫助下加速至接近三十千米每秒,即萬分之一光速的程度。一次發生在大衰退時期木衛二上的嚴重空間站事故,讓這樣的反應速率增加了人們的憂慮。地球和火星收到求救信息時,生物監控器仍然顯示著七位駐站宇航員因為努力補救活動而高於平常的腎上腺素水平。但即使相關人員當時馬上完成準備,從小行星帶發出救援隊,也僅能在二十天后在木衛二軌道清理屍體和殘骸而已。

  更何況派出救援隊在當時衰敗的人類經濟情況下實屬奢望,所以全體航天工作者僅能在那個時候默默向那七位不屈的勇士默哀。默哀之余,只能期望讓他們的後代和繼任者在未來某個時候一定要取回他們的遺體而已。

  3,有效反應時間:在人類日平均信息處理量和人口數量的框架下,一個獨立社會或獨立星球,一個政令或反叛的想法從統治上層傳遞到整體社會百分之六十七民眾所需的時間。此指標與某星球和社會的平均教育水平、社會凝聚力、社會文化的統一性、工業信息水平有巨大關聯。上述各指標越高,則一個星球和社會形成統一目標的難度越低,所需時間越少。

  即便在超星系團尺度內,星球之間的信息傳播速度在威爾斯信息流的支持下事實上達到了實時,而因為人類本身生物上和物理上反應和反饋效率的限制。有效反應時間在整體傳播時間上依然成為限制整體信息傳導效率的困難節點。

  雖然,生物芯片等植入式科技手段的使用和普及早已近兩千年,但這些僅僅也只是解決了信息本身被傳遞給各個個體的問題。這些手段並沒有解決更深入的問題,而個體中反饋和反應的效率問題依然對比起驛站的時代沒有大幅度的提高。

  4,平均反應時間:在通信效率和運輸效率達到極限的最大行政邊界,人口數量對於信息的最大半數人口反應時間。此指標通常與有效反應時間相關聯,如果一定技術條件下的平均反應時間大大高於一個邊境星球的有效反應時間,那麽該邊境星球獨立和叛亂的幾率會成倍數提高。而相應的,對該星球自然災害的及時救援可能性也就成倍數降低。

  在上述幾個量的限制下,人類自身整合資源和達到最大社會機能條件下,所能控制的最大疆域將可以被計算出來。此計算方法所展示的僅為通過過去經驗所論證的統計性數學結果。如果某些住人星球處於人類最大有效疆域之外,並非意味著此行星無法因為獲取足夠協助而無法住人。而這意味著,該行星由於未能在有效獲取整體人類邊界效率,而可能發生生產能力或物質多樣性上的不足,結果可能是社會效率的整體衰退。

  在大衰退後的人類社會采取分布式統一預算計劃生產經濟治理體系,此體系在太陽系這個通信效率在3小時內、最遠地區運輸效率一年內的狹小星系內尚能維持可觀的有效性。而當通信效率以日計、運輸效率以數月計時,也許一個重要邊境工業星球的叛亂脫離,會對主體人類社會造成可觀的影響。

  用另一個例子來闡述這套理論的話:公元5世紀克洛維建立法蘭克王國墨洛溫王朝,並建立最初的分封和領主-騎士制度。而從以中國為主的東方來看,最早的分封制度出現在武王伐紂建立西周之後,雖然後來在劉邦建漢、司馬炎建晉後分封一度短暫地回到了國家舞台,但從更廣大的歷史尺度看,中西方在這方面確實大相徑庭。總之,任何時期的統治手段無法脫離該歷史階段的技術水平。

  在十九世紀電報投入大規模應用前,以跑馬為信息與軍事投放速率的古代,選擇封建多中心的城邦,塢堡為行政體系,是東西方最初,也是社會自然會趨向的形式。從這一點來說,形成中國中央集權和郡縣製的傳統中央地方政治形態,功勞更大的應該是秦始皇和先秦法家掃六合的功勳,一直到文景武帝,這幾位內法外道的傳承。而儒家的學說,更多地是作為後期維持整體統治的手段出現,畢竟在“暴秦”的實踐下,純粹的強權或軍國體制雖然能短期維持這樣疆域的國家,但要長期如此卻需要巨大的人力和經濟成本。

  即便是儒家參與政治的方式,也在一直變化。從先秦百家爭鳴時代的草創,到漢朝稱為官方意識形態進而發展為知識門閥,然後成為兩晉那樣的“王馬”那樣的世族政治,再在南北朝戰火摧殘後再在隋唐兩宋後以科舉的形式再次成為政治力量。從技術角度說,這確實是在古代通信與軍事投放,甚至政治統計手段效率低下的情況下,維持中國那樣的郡縣製集權帝國,長期實踐以來得到的較為低成本的方式。

  而在時間進入十九世紀末期以後,如果我們回顧開始使用電報的晚清,到二十世紀代中華或是廣義的儒家文化圈贏得的幾次對外戰爭或是獨立戰爭,無不體現著這套政治體制在現代通信和軍事部署條件下的優越性。

  如果說現代民主和共和某種程度脫胎於古代西歐政治和軍事實力上,各城邦之間叢林法則下的妥協和表面上的平權,那麽這種在更大區域內增加內耗的形式我認為終究會在技術的進步下被時代拋棄。戰國時的中國是這樣,加起來有千年中國分裂時期是這樣,至今散裝的歐洲是這樣,甚至未來幾百年內還在為了國家之間雞毛蒜皮互相核平衡核恐嚇的地球人類還是這樣。

  這一可能在宇宙紀元521年時發生過,一個適居度很低但富含貴金屬元素,並佔當時整個人類銥、鉻和鎢百分之十七產量的行星遭受了大規模流星雨襲擊。七個月的航行時間後,救援隊看到的是星球上三十萬殉職工人與技師的遺體,和過去三十多年全部開采基礎設施的殘骸。由於高速發展的消費和後端產業已經習慣於充足的原料供應,此星球失去的幾種重要金屬後遺症,直到近15年後才因為這裡的恢復和新礦源星的發現才完全恢復。

  為了讓人們能更容易識別未來探索中星球能否供人類居住,一套類似德雷克方程計算方法的新星球適居指數被一位加拿大數學老師丹·凱門(Dan·Kamin)博士在2423年提出。該指數在若乾量化的觀測和試驗數據基礎上,將所有所需門類的數據以1至10的度量標記,然後將一百余項數據的度量指標相乘,最終得到一個不大於一千位的度量數據。

  為了最終方便大眾一目了然的辨識,凱門博士將得到的度量數據取對數值,並得到一個三位數和保留一位小數的指數,即凱門指數。

  在此體系中,地球的分數為999.8、火星為997.3、谷神星為913.2,一般來說在低於998的星球上脊索動物門生物均需要借助輔助設備生存,在低於997的星球植物界的生物便不能在此星球自然條件下生存。在未對數化的原始指數中,如礦業、運輸業、養殖業、製造業甚至旅遊業的專業人士,會對一千位指數裡的特定區段調用分析,以確定滿足他們特定需求的星球。

  2521年,遠征計劃第一階段實施成功:即成功使用一枚G核武器在海王星對流層引爆,並成功製造出一個五百五十一米直徑的星隧。通過探測器進入星隧並傳回的數據,1號星隧總長約1.7天文單位,通向一個擁有二十九顆行星的星系,全部行星圍繞一顆紅矮星旋轉,並有三顆固態行星處於適居帶。

  這個人類即將進入的第一個外太陽系星系被命名為1號星系。

  【注:上述,以及本書中所有有關科學、技術、社會學等因素的描述,全部都是筆者基於自己對這些門類知識的淺薄了解而作的猜測,基本上沒有任何事實依據支撐。若讀者對這些知識感興趣,請參考由正規、權威出版社、院校、研究機構發布的相關書籍,謝謝!】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