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人類宇宙開拓史》第44章 顧蘭蘭:唯1的故事二
  顧蘭蘭博士出生前幾十年的世界歷史,依然值得後世的人們不斷地回味。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顧蘭蘭出生的這個國家管理者就認識到了很多未來問題。這些諸多政策中,有許多對未來百年間人工智能將會對人類社會的極大影響。

  根據卡爾·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敘述,資本家或是人格化的資本總是希望單一社會勞動力可以幫助其轉換更多的不變和可變資本,以此達到資本增殖的目的。同時,在邊際經濟學派的論述中,一個工廠或是一個生產實體停止生產的盡頭,往往是當同種或同類商品的邊際成本無限趨向於總平均成本時。而如果把這兩者結合,再考慮進“可變資本”或“可變成本”中勞動力在科技與人工智能不斷發展時,可能相對於幾乎無限大的產量會趨向於零時,人類社會也許就會迎來又一次深刻的變革。

  從十八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到二十一世紀初全球主要國家基本完成了從純手個人勞作到分工化、機械化甚至智能化的升級後,保持龐大數量產業工人的必要性成為二十一世紀五十年代諸如印度、越南、尼日利亞、印度尼西亞等後發工業國家面臨的社會問題。所幸,顧蘭蘭出生的國家由於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有意地從政策層面限制人口的過快增長,使得2050年左右總人口為10億人左右的該國可以不必如上述諸國那樣傾斜巨量的社會資源來應對過剩的人口問題。

  以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的數據看,那些基本完成了初步工業化的國家投入到工業生產的人口,一般都佔總人口數量的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七十。與之相對的,那些在二十世紀後期就已經步入發達國家行列的政治實體,從事第一和第二產業,即工業和農業生產的人口,僅佔總人口數量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

  智能化、無人化的科技經歷二十世紀末的初步研發,到二十一世紀初逐步小規模應用,再到二十一世紀三十年代後開始逐步推廣到了更多的行業。在這個過程中,始於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全球化過程除了旨在消除貿易壁壘,以及更有助於資本與勞動力在創造剩余價值方面更“科學的分配”外,伴隨而來的也是一個基礎科技和生產方式加速擴散的過程。

  我們用更宏觀的眼光看待二十一世紀初就已經達到類似汽車生產、煙草生產、電子產品生產等科技含量和利潤都超越全行業平均水平的工廠,我們就不難發現後面數十年人類必將經歷的變革。上述這些站在大規模、密集型生產頂端的行業,從全球消費者數量來比較的話,它們所涉及的上下遊產業工人總數是極其有限的。

  比如,若用二十一世紀初期人們普遍使用的“手機”這種通訊設備來說,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2030年時,全球80億人中有近60億人日常使用手機,而全球從事手機制造行業的總人口,以及加上直接配合該行業的上下遊行業,諸如采礦、運輸、宣發、銷售、研發等行業的總人數不足一千萬人。以此比例計算的話,“手機”行業僅需要該產品全球消費人口的六百分之一,就可以滿足全部的生產和服務需求。

  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煙草行業。以2030年的情況來看,全球約50億煙民,每年的煙草需求量約為十萬億支成品卷煙。全球從事煙草種植、生產、銷售以及相關行業的總人口數量與手機的情況類似,約為700萬人。這些人口裡約有百分之五十左右,

即近400萬人是種植煙葉的農民,而從事工廠生產的人口全球不足300萬人。更有趣的數據是,按當時全球煙草行業的自動化和規模來劃分的話,300萬從事卷煙生產的產業工人中的一半,即那些區域性大規模煙草企業就提供了全球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煙草產能。  諸多發展中國家和初步完成工業化的國家用國家力量和政策介入的形式,試圖延緩大規模智能化和自動化必然對諸國造成的失業,以及後續可能的社會問題。眾所周知,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以幾個國家的力量很難阻擋歷史的腳步。2043年從印度孟買開始,後來在越南、印度尼西亞、尼日利亞等國都有大量失業人口響應,數千萬人的暴動,成為了整個二十一世紀四十年代全人類最深刻的記憶。

  為了能解決這個人口過剩和生產力高速發展相遇後必然的問題,也為了能讓它們之間碰撞的火花不至於燒盡全人類發展的成果,全球都對這些國家伸出了真誠的援手。聯合國在五個常任理事國的倡議下,經過多輪的協商和博弈,最終決定以新的全球貨幣“信用點”成立了500萬億信用點的基金來援助全球的失業人口。

  2043年對後世的影響以及在二十一世紀中的重要性,在大多數歷史書中都被2081年的2973161號小行星掩蓋了。這一年,除了新的全球性貨幣和結算機制“信用點”被確定為未來的唯一國際貨幣,還有就是位於中國蘭州的全球第一個實驗性商用聚變發電站投入使用。

  從表面上看,一些2043年至2053年之間的片面報道,把2043年3月1日投入使用的蘭州劇變發電站稱為發生於2043年下半年的那些貧困者暴動的導火索。如果單看2043至2045年的全球主要股票市場、期貨市場,以及與傳統能源項目相關的投資、信貸、票據等領域,確實第一個商用核聚變的實用,給它們帶來了近乎崩盤的狂瀉。

  很多不明就裡的人就認為,是這些以往佔據了全世界資金流向可觀比例的傳統能源類行業的資金流失,傳遞到了很多脆弱國家多個行業,因而造成了遠高於預期的失業,從而造成了這些國家的大面積暴動。孟買、新德裡、胡志明、清化、卡諾、阿布賈裡、裡約熱內盧在持續近半年的暴動中一片狼藉。

  然而,如果仔細分析2033至2043年全球主要經濟體,以及這些國家的相關經濟數據我們就能得到不同的結論。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剛剛開始改革開放的中國陸續用它龐大的人口基數,以及這些人口還算過得去的識字率,承接下了西方發達國家開始逐漸邊緣化但必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當時全世界的科技水平,正處於一個從機械化末期到智能化轉變的關口上。二十一世紀初的時候,一些評論認為當中國若乾年後人均收入高到無法在這些勞動密集型產業上保有成本優勢,再加上該國幾乎難以逆轉的人口老齡化問題,這些產業將再次轉移至印度、越南、尼日利亞這些“新興”的、“年輕”的、有“人口優勢”的國家。

  雖然在二十一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一些智能化和無人化科技還未滲透到的行業,確實從中國轉移至了這幾個國家,但規模卻遠遜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紀初的這次轉移。其根本原因在於,世界科技的發展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窗口,已經隨著被後世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關閉了。2043年隨著核聚變的實現商用,只不過是給了那些依然遊蕩在傳統能源夢想中的製造業,釘上了最後一顆棺材釘罷了。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已經指出,生產的過程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動力機、傳動機和工作機。其中工作機自從原始紡紗機、釘錘、鋸子等粗製工具和機械開始,就一直以代替更多勞動力和人力為發展目標和方向。隨著二十一世紀更快的智能化無人化科技進步,2030至2040年代時,能供應全球八十億人生活產品的產業工人,相較於2020年代時,下降了近百分之七十。

  2020年時全球從事第一、第二產業的人口總規模約為25億人,而這個數字在2040年時下降到了不到8億人。從當時的一些存檔新聞來看,這8億人中又有近百分之七十集中在2043年發生大規模暴動的這些國家。如果以當時的科技水平衡量,滿足全球八十億人生活所需的第一、第二產業人口,僅需要不到3億從業者。

  當時幾乎所有國家理性的領導人或是領導團體對無人化造成的生產力暴漲,以及這中間隨之而來的失業問題心知肚明。那些早在二十世紀中後期就已經成為發達國家的經濟體,在享受著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紅利帶來的優渥生活時,在這近一百年裡更專注的是尖端科技的發展和環保問題。有別於發達國家,那些後發的國家,特別是人口數量和密度都特別高的發展中國家,在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以後左右為難。

  一方面,這些國家需要用密集的勞動生產來積累財富,消化長期農本社會積累下來的龐大人口。另一方面,這些國家的決策者清晰地知道世界科技發展的程度,在無法使用強力行政手段乾預國內民眾旺盛的生育願望時,只能用一定的政策來延緩那些智能化、無人化的生產線被下放、滲透到更廣泛、更基層的生產部門。

  這些政策方面的努力固然取得了它們的成效,從2025年開始,此類政策的持續作用下,上述那些國家大規模對無人化、智能化生產方式的製造和引進,差不多比美國、西歐諸國、中國、日本等國家的時間延後了差不多二十年。悲劇的是,這樣治標不治本的掩耳盜鈴,僅僅是把痛苦延後了近二十年來發生而已……

  雖然二十一世紀的二十年代,全球性的政治和經濟孤立主義曾經一度成為一些國家在幾屆政府內執行的基本國內外政策基調,但這樣的情況僅僅能影響至多十至十五年的該國內政和外交。原因在於,整個二十世紀通過多次全球性戰爭和冷戰,客觀上打破了幾乎所有國家可以“獨善其身”的內政和外交藩籬。而這樣的孤立政策思潮,更是給了印度、越南、尼日利亞、巴西等國家在智能化產業政策方面喘息的機會和政策方面的靈活性。可惜的是,多數國家都沒有抓住這樣的契機。

  2044年十一月,美國紐約的冬天比平時早來了近三十天。往常應該在聖誕節前後下的第一場雪,這一年在十一月初就落在了曼哈頓的黑色的路面上。參加聯合國緊急全體會議的各國代表雖然多數都多年生活在這個城市,但這次早來的白雪並沒帶給他們多少愉悅,只是增加了更多煩惱而已。

  一個月前,非盟成員國和東盟成員國向安理會提交了一攬子紓困方案,目的是為一年前那些發生大規模暴動國家解決眼前的困局,以及未來至少三十年依然存在的危機。一個月來,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貿易組織、國際原子能機構等等涉及經濟、貨幣、貿易和尖端技術組織的人員,和聯合國各個成員國的代表,以及各國領導人和立法機構全權授權的代表在紐約齊聚一堂。近一千位代表和專家們,在這一個月裡針對非盟和東盟提出的《全球貨幣及未來經濟改革方案》進行激烈的分組討論。畢竟快一百年了,人類已經很長時間沒有為了同一件事情,齊聚那麽多國家所代表的那麽多人民,對自身未來的事務進行大概率會有益的討價還價了。

  終於,2044年11月29日這一天,紐約又下了一場大雪。這場大雪讓布魯克林到隔壁新澤西都覆蓋了一英尺的白色晶狀體,當然,經驗豐富的紐約市政府沒有讓這場大雪影響市民的正常生活。當天下午,就到了全體聯合國成員對《全球貨幣及未來經濟改革方案》最終修正稿的表決時間。在這之前的11月23日,五個常任理事國已經全票通過了該方案。從當時的情況來看,不能說後面的全體表決是某種“走過場”的行為,因為這次涉及全球八十億人口、一百六十余個國家的改革,需要真正得到至少代表百分之八十人口的政治實體確認授權,才真正可以賦予其最完整的法律基礎。這次載入史冊的投票,在全球167個國家代表的莊嚴選擇下,達到了百分之九十七的通過率。這樣的通過率,直至宇宙紀元3000年之時,也沒有達到過。即便是一百多年後針對那個將毀掉人類小行星的投票,都沒有達到這樣的一致性。

  在這裡,我們無法引用《方案》的全文,因為這套將影響數百年甚至數千年人類文明發展的文件,即便是相對篇幅最短的中文版本也有大約十萬個字符。當時的《方案》起草者、修訂者和表決者們的想法,僅僅是希望它能為人類帶來五十年的平穩發展。而他們都沒想到的是,其中於全球貨幣方面的歷史性改革,鋪墊了人類未來三千年走向宇宙後經濟體系的基礎。

  顧蘭蘭就出生在那次全球性深刻變革的十年之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