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紅樓歡歌》第85章 靈前教子
  “跪!”禮部官員極其有韻味的唱道。

  太康皇帝,還有他身後的皇太子陳爍,跪在太監們事先準備好的蒲團上,對著他們父子倆面前的,歷代大漢皇帝的神主靈位,畢恭畢敬地拜了三拜。

  而後,只聽太康皇帝字正腔圓地道:

  “臣,總理大漢萬裡河山陳璟,叩拜列祖列宗先皇陛下。”

  太康皇帝的聲音低沉,慘白的老臉上因為激動,早已變得通紅,只聽他語氣雖然仍有些平靜,聲音卻有些顫抖地,接著說道:

  “蒙祖宗垂青厚愛,臣登基天下三十余載來,兢兢業業,從來不敢懈怠一日,廣施仁政,國勢日漸強盛,我大漢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外無強虜、內無民亂,河清海晏四海升平。”

  “臣愚鈍之人,自知此皆祖宗之福也不敢居功。”

  “臣為皇帝,亦遵循祖宗舊法治理天下,不敢妄自尊大好大喜功!”

  “其中不堪者,臣年過五十有五,尚無可堪擔負我大漢江山重任的子嗣。”

  “臣每思至此,常夜不能寐輾轉反側。”

  “幸列祖列宗保佑,臣多年育養一子,已有小成,聰敏機智非常,可繼我大漢萬年之統。”

  “按祖宗家法,立皇三子陳爍為皇太子、特容尊祖先、告知喜訊!”

  這時,跪在太康皇帝身邊的皇太子陳爍,按照事先教導的禮儀,一絲不苟且鄭重的行禮叩拜,趕緊接著道:

  “臣陳爍,叩拜大漢列祖列宗,臣年幼無德,蒙父皇垂青,被立為皇太子,甚為惶恐!”

  “每日宮中讀書,常追憶祖宗百戰余生創業不易,更知基業難守。”

  “是以而立之年,卻不敢絲毫懈怠。”

  “唯恐使祖宗蒙羞,社稷失色。”

  “臣陳爍,日後必效仿列祖列宗,誠惶誠恐,勤奮勉勵。”

  “我大漢列祖列宗,太祖高皇帝、太宗皇帝、仁宗皇帝在上,臣陳爍虔誠叩拜。”

  “願列祖列宗佑我大漢·······華夏中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不肖臣陳爍,再頓首叩拜,望列祖列宗保佑我大漢江山,萬世一統,天下百姓安居樂業。”

  等皇太子陳爍叩拜完大漢的列祖列宗後,太康皇帝就在夏守忠帶著幾個小太監抬進來的龍椅上,緩緩坐了下來。

  只見,太康皇帝一揮手,所有的太監和官員都退出了太廟,兩個守門的小太監,合力將厚重的殿門給關上了。

  一時間,整個大殿都暗了下來,變得有些空曠了,只有點燃的香燭散發著的寥寥青煙緩緩升起,直衝大殿頂端的天花板,一股淡淡的清香味,漸漸地在大殿裡擴散開來。

  太康皇帝緩緩睜開他那渾濁的雙眸,目光遊動上下仔細打量了,恭恭敬敬地跪在大漢歷代先皇神主牌位前的皇太子陳爍。

  不由得神情一陣恍惚,仿佛時光回到了三十年前,他在這裡和前皇太子陳燁祭拜完祖先後,依照大漢王朝的慣例,靈前教子的時候,是多麽的意氣風發。

  而今,自己卻已是垂垂老朽,病痛纏身,將不久於人世,不禁心下有些淒然。

  太康皇帝抬頭,望了望仁宗皇帝的神主牌位,顫顫巍巍地從他坐著的龍椅上,緩緩站了起來,對著牌位恭敬地躬身拱手行禮。

  輕歎一聲,調整好心情後,轉過身來,對剛剛冊封為皇太子的陳爍,朗聲教訓道:

  “皇兒,太廟靈前教子,是我大漢自太祖高皇帝以降的傳統,

為的就是讓當朝的儲君,好了解國家大政,少走彎路,為將來治理好天下,打好基礎。”  “如今,朕禦極天下已是三十余載,以後就要看你的了。”

  皇太子陳爍聽了此話,心下一喜,到仍是不敢大意,連忙勸解太康皇帝道:

  “父皇,您一點也不老,兒臣還需要您看顧,教導。天下臣民還需要您,鎮住大漢龍脈。”

  太康皇帝好似沒聽見陳爍言語般,繼續自顧自地說道:

  “自從朕登基以來,夙興夜寐,從不敢懈怠國事,然朕自母胎就帶來的惡疾,幾十年來並不曾痊愈,朕的時日不多了,不久之後,朕就禪位給你。”

  “天下在朕的治理下,總算沒有什麽大亂,把大漢江山交個你,朕放心。”

  陳爍心頭大喜,嘴上仍是推脫道:

  “父皇,不可啊,兒臣什麽都不懂,不敢當次重任,請父皇另擇賢能。”

  太康皇帝雙眸精光大冒,死死地緊盯跪在蒲團上的陳爍,好似要將他看穿一樣,只是一會兒之後,太康皇帝精力不濟,整個人就萎靡了下來。

  感受著太康皇帝,那如刀般的目光, 陳爍屏氣凝神,大氣都不敢喘,後背的衣襟都被汗水打濕了一大片,附著在肌膚上,很不自在。

  太康皇帝重新斜靠在龍椅上,閉目養了一會兒神後,接著說道:

  “前些日子,東廠密報:山陝大旱,今年的遼餉,怕是沒著落了,還要隨時準備好銀兩、糧食救助山陝的災民。”

  “自從通古斯人襲擾遼東三年以來,我大漢每年都要加征農稅,以應對遼東頻繁的戰事,文官們都集體反對,再往遼東投入如此多的錢糧。”

  “加上今年塞北格外嚴寒,西邊的瓦剌人,北邊的韃靼人,東邊的通古斯人等部落顆粒無收,就打算聯合起來進攻遼東,南下我大漢打草谷,彌補他們的損失。”

  “幾場大戰下來,朝廷派往遼東的客兵——浙江兵、湖廣兵、川東吐司兵、河南兵、山東兵,都已經損失殆盡。”

  “遼東兵困馬乏,已是無力再戰,以遼東現有的七八萬兵馬,恐怕是保不住遼東了。”

  “這些個江南文官們,都主張放棄了遼東,嚴守山海關就行了,等平定江南的白蓮教作亂,還有山陝的流民作亂之後,才可以考慮遼東之事。”

  “還說什麽,攘外必先安內,不可雙線作戰。”

  “這些開國勳貴們,在遼東有不少祖傳下來的田莊產業,他們都支持朝廷繼續向遼東增兵,要保住遼東。”

  “這其中以寧、榮兩府最為積極,他們已經推出還是垂髫小兒的賈珙,前往遼東開原衛助戰!”

  “他們兩方勢力相爭,這樣正好方便朕控制。”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