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大明:從荊襄開始製霸朝堂》第八十五章:會試【二】
  張昭進入號房,第一件事便是從考籃中摸出錘子,先在號房內牆上釘一顆釘子,將卷袋掛上。

  然後再叮叮當當,多釘幾顆子,將號頂、號圍、號簾子掛上去。

  這樣做一是因為考棚年久失修,一旦下雨,裡頭必然漏個不停,必須要做好防雨措施;二來也能稍稍擋擋風寒。

  三者,號簾一放下來,裡頭就是一方獨立的小天地,可以讓考生不受騷擾的答題。

  做完這些張昭這才將靠在牆邊的兩塊木板取來,將一塊大的木板放在磚托處架著,這就是寫字的案板了,另一塊窄一些的木板墊在下面的磚托上,當作座椅了。

  擺好桌椅後,張昭趕緊點起炭盆取暖,又用小銅壺裝了水在那燒著。

  水燒開後,張昭往裡面丟了些紅棗枸杞進去,把小銅壺放在一竹編的壺籮裡,壺籮邊都塞上了鵝毛棉花,隻留了壺嘴在外,如此可以保暖。

  紅棗茶不僅能驅寒,還可補脾胃,考場為了節約時間,不免吃些生冷的食物,如此容易凍著胃,消化不良。

  喝紅棗茶就能化解不少,而且在這寒冬臘月喝一壺熱騰騰地香茶,也是難得的享受。

  張昭喝了一碗紅棗枸杞茶,不由舒服的吐出了一口熱氣,一股熱流溫暖了全身。

  張昭有了精神又見時間尚早,便尋到七號房的號軍,與他打過招呼後,提著陶缸打了滿滿的的一缸水,將陶缸放回號房的角落裡,他的這顆懸著的心這才安定下來。

  而這陶缸的水乃是張昭為了防火之用的,雖然貢院裡也擺著大的陶缸,但是俗話說“遠水解不了近渴”。

  真的不幸走水了,張昭身邊有足夠的水,便可弄濕帶來的棉被,衝出號房了。

  這還真的不是張昭小心過頭了,而是說這年頭順天貢院裡有九千多考棚,都是以木板房搭蓋,十分容易著火。

  最近的一次火災乃是發生在天順七年,會試第一場的夜裡頭,考場著火,結果燒死了九十多個考生。

  明英宗給死者每人一口棺材,埋葬在朝陽門外的空地,並立碑天下英才之墓,人稱舉人塚。

  張昭如今大好年華,十六歲的解元,前程似錦,身邊又有美妾小心侍奉,如此愜意的生活,他可不想糊裡糊塗便被燒死在貢院裡,成了所謂的舉人塚的一員。

  “咚咚”

  隨著一陣鼓響,便宣示著成化八年壬辰科會試正是開始了。

  張昭聽聞鼓響,連忙從考籃中將試卷取出。

  張昭這些考生所用的乃是“墨卷”,其格式大體相同,以官尺長一尺、寬四寸為標準。

  墨卷前有空白若乾頁,留作草稿紙,後幾頁是謄真紙,目的是讓考生試卷書寫整齊、清晰。

  試卷謄真紙上畫有供寫字的小方格,按定製,墨卷用紅格、朱卷用墨格,且“朱卷橫格的字數必定與墨卷相符”,以保證謄錄、對讀時便於檢閱。

  會試的流程與鄉試大體相同,考題出來後,也是由教官高聲宣讀或者讓吏員舉著寫有考題的牌板在號舍間巡視,以方便近視或者耳力有損的考生都能知曉考題。

  隨著吏員的腳步聲逐漸遠去,張昭開始思考這首場的七道考題,等到他打好腹稿,便提筆刷刷的寫下,全程可謂一氣呵成。

  待到黃昏時分,張昭的首場考試便已完成,他檢查無誤後,將草稿紙上的八股文謄寫到謄真紙上,然後喊上號軍一起出了“洪”舍七號房,徑直向明遠樓旁的受卷所而去。

  張昭抵達受卷所後,便見監臨官高坐堂上,監督受卷官收卷。

  受卷官核對考生身份無誤後,要對收到的試卷進行初檢。

  如果發現汙損試卷、添注塗改超過百字的,便將試卷截角,並寫明原因。

  這些考生與謄錄所、對讀所挑出的違例者,用藍筆書寫,張榜公布於貢院門外,稱為‘登藍榜’。

  登藍榜者,試卷到不了考官手中,便已經被取消了中式的資格。

  檢查完後,收卷官發給考生關防照票,然後每五十份試卷封為一號,裝入箱中。

  是以光收卷這一環,四位受卷官就得到從黃昏一直忙到天黑透。

  按照規矩,天黑後還沒答完的考生,可給三根蠟燭,但燃盡必須停筆。

  值得一提的是,會試采用的是南北中三色試卷即貢士的名額按照地區分配。

  以百名為率,南卷取五十五名,北卷取三十五名,中卷取十名。

  而南卷對應的是應天及蘇、松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廣、廣東。

  北卷對應的是順天、山東、山西、河南、陝西。

  中卷對應的是四川、廣西、雲南、貴州及鳳陽、廬州二府,滁、徐、和三州。

  所以張昭的考卷在受卷所時便會被歸納到南卷。

  所幸張昭十分注意細節,他的考卷通過受卷官檢查後,沒有失誤,張昭領取了關防照票,見自己的試卷被封號裝入箱中,這才心中大定,愉悅的離開了受卷所,通過三道大門,經過龍門出了貢院,結束了會試的首場考試。

  待三日後,二月十二日,會試第二場考試如期而至,會試第二場與鄉試一樣,作論一篇,詔、誥、表任選一道,還有就是判詞五道。

  論是會試第二場各種文體之首,明代科舉以作論來測試考生的思維是否明晰、是否擅長說理,說理雄辯是官員需要具備的素質之一。

  當張昭參加第二場會試時,他第一場的考卷便已經由受卷所送出,首先抵達‘彌封所’,由彌封官們仔細檢查試卷,是否有折角、針眼等有關舞弊的信號。

  有的話,挑出試卷,名登藍榜。

  若沒問題則將余下的墨卷折疊、彌封、糊名、與空白的朱卷對應編號,這才送往下一處的謄錄所。

  ‘謄錄所’是外簾四所中最重要的機構,負責將考生所答墨卷,用朱筆一字不差的謄錄在空白朱卷上。

  而內簾的閱卷官看到的便是經過朱筆謄錄後的考卷,這樣做乃是為了避免內簾的考官,從字跡中認出相熟的考生。

  故而謄錄所連考生的錯別字,都要原封不動的抄上去,並且要在朱卷上標注,墨卷塗改了多少個字。

  如果錯字和塗改加起來超過一百個字,需要挑出試卷、名登藍榜。

  試卷謄錄之後,還要交由‘對讀所’校對。

  對讀人員兩人一組,一人對墨卷、一人對朱卷,必須一字一句用心校對。

  確認兩份卷子字句無差後,便在朱卷上寫下‘某某讀朱、某某讀墨,對讀無差’的字樣。

  如果發現有遺漏或謄錄有錯,則用赭黃筆改正。

  經過這一系列嚴格的處理後,試卷最後才交到‘外收掌所’。

  外收掌的官員會再次核對朱卷、墨卷的編號,確認無誤後,將墨卷留在所中暫存。

  然後把既無考生姓名,又無特殊標記的朱卷,分為十八束,寫上編號、裝入箱中,由兩位知貢舉官貼上封條,用上關防,親自送到飛虹橋上。

  飛虹橋是貢院考試與閱卷的分界點。

  貢院鐵律,內簾官不得至橋南,外簾官不得至橋北,內外雙方要絕對的隔離。

  此時,虹橋北側,今科主考官萬安早已率領眾考官,等候多時了。

  雙方完成了交接手續後,裝有考卷的箱子便移交給了內收掌所。

  隨即考卷便從內收掌所分發到各房,由房官開始閱卷。

  待房官開始閱覽首場的試卷時,張昭第二場會試也結束了,隨即便是三日後,二月十五日的第三場會試,考的乃是策問。

  對於策問,考生自由發揮的余地便大了許多,策問文章的要求是要達到‘風恢恢而能遠,流洋洋而不溢’的境界,也就說文辭要有氣勢,如恢恢而遠的勁風,有如江河澎湃般,不滿溢而出,也就是不能誇大失實。

  “終於考完了。”

  二月十五日,當張昭再次出了龍門,不由一陣輕松,因為自北宋仁宗嘉祐二年起,“凡與殿試者,始免黜落”,元、明承之,殿試例無黜落。

  也就是說若是張昭此次通過了會試,便是進士老爺了,至於殿試也就是求個名次高低罷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