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萬般瑣碎》第20章 尋青綠之美,品山水情趣
  焚一爐沉香,於氤氳煙雲中輕啟卷軸,初入眼簾的是峻拔連綿的群山、平遠無盡的碧水;再入眼簾的是泛黃畫卷折射的藍綠和土石交界處的赭紅;細品則是鬼斧神工的瑰麗自然與煙火彌漫的村落生活………

  它,就是北宋青綠山水畫的扛鼎之作——《千裡江山圖》。這幅畫卷被列入“中國十大傳世名畫”,是天才畫家王希孟的唯一留世之作。此畫氣勢磅礴,大有吞吐山河之貌。元代溥光極推崇它,謂之“獨步千載,殆眾星之孤月”;《國家寶藏》也曾評價它為宋朝版《航拍中國》。

  千裡江山,美在構圖。在空間處理上,王希孟匠心獨運,構思巧妙。從全景觀角度看,《千裡江山圖》描繪之景具有層次性,大體分為遠景、中景和近景三類。遠景主要是層巒疊嶂的高山、平遠無盡的江水以及飄渺氤氳的煙波;中景山頭減少、樹木稀疏、寺廟若隱若現;近處則出現了古樸的茅屋村舍、典雅的樓閣亭榭。遠山僅以色墨一帶而過,淺淡微痕;中樹也僅以點染突出,層次細膩,契合了郭熙提出的“遠山無皴,遠水無波,遠人無目。非無也,如無耳。”的主張。近實遠虛的繪畫方法一方面為真實再現空間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為後世山水畫創作提供了借鑒。從局部景觀看,《千裡江山圖》已經突破了“人大於山,水不容泛”的稚拙構圖。畫中的人、山、屋、船等都以適當的比例有序的排列,符合人們基本的視覺審美和現實認知。總體看來,大有大之宏偉,小有小之精妙。

  千裡江山,美在設色。青綠山水是一種繪畫技法,同時也是一種配色方法。《千裡江山圖》繼承了傳統的“青綠畫法”,以石青和石綠作為畫卷主色,營造了一種清淺統一的意境。天地之間,山水相映,樹石相照,好一個通透澄澈的藍綠色!但這種顏色並不是沉悶靜止的,相反它是活躍靈動的。咫尺之間,或空靈幽深,或沉重憂鬱,或輕盈明快,總之調色用色不一而同,極其用心。無怪乎元人溥光評價此畫時道:“設色鮮明,布置宏遠,使王晉卿、趙千裡見之亦當氣短。”若目之所及皆為青綠,美則美矣,卻少些理趣。因此於細微之處,王希孟則采用赭色來填充石頭、水畔和田地等地。小塊赭色與大塊藍綠色相襯相托,赭色像一朵朵開在綠地上的小花,而綠色在赭石的映襯下像翡翠一般更顯通透明晰,大小有別,顏色各異,實在是極富美感的一種視覺平衡!

  千裡江山,美在融意。一山一水,一木一葉均有生命。在欣賞《千裡江山圖》時,不難發現,王希孟時而潑墨如水,時而惜墨如金,用筆極其精當,總能在咫尺之間傳達出無限意蘊。山水交界處建茅屋竹舍,花紅柳綠間遇往來遊客,千裡煙霞迎飛鳥,萬頃碧波載漁舟,好一幅理想的生活畫卷!他把對樸素生活的追求寄托在嫋嫋炊煙中,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心願書寫在萬裡江山上。郭熙提出山水畫要“可行,可望,可遊,可居”,在此四者中,“可居”是畫家們的終極追求。無疑,這幅《千裡江山圖》真正體現了山水可居的生態價值觀。此外,它既描繪了帶有北方特色的山涯石壑,又描繪了具有南方色彩的小橋流水,北方的雄渾,南方的柔美在這裡達到了新的平衡,這反映了宋代多元的文化和開放的思想。

  水墨盈動,萬裡山河湧眼底;奇景暗尋,千載歲月入畫來。尋一個閑暇的午後,細細品鑒這幅畫作,你一定能感受到來自歲月深處的寧靜和審美愉悅。《千裡江山圖》如同藝術林苑中的一株參天大樹,汲取著千百年累積的藝術養分,沐浴著宋代多元思想的陽光,展現出一種新的創造活力,在繪畫藝術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