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嬴正的戰國狂想曲》第3章 戰國狂想曲的序(下)
  放眼在整個天下。

  齊國設有渤海都府、瀛洲都府、南洋總督府、狹海(馬六甲)都府、南大陸總督府、太平總督府、天竺都府、兩河總督府、、埃及都府、紅海總督府、西洲總督府、沙地總督府、黃金總督府、象牙總督府、剛果總督府、海角(南非)總督府、五湖總督府、舊殷總督府(原歷史大漂亮,已獨立)、扶桑(墨)總督府、東洲都府(大漂亮的一部分,已獨立)、蓬萊都府(治所稱夏威夷城,取夏君威布四夷之意),共計二十一個總督府。

  已獨立的各總督府,發展也是有所變動,稍後再敘。

  楚國設有大員君治府、狹海君治府、南洋君治府、南陸君治府、天竺君治府、西洲君治府、海角君治府、沙地君治府、地龍島君治府(馬達加斯加)、東洲君治府,共十個君治府。

  君治府與君府的區別在於君治府對治邑沒有完全的統治權,治君權力有限,且不需經過君子大會,直接對楚王負責,世襲需楚王批準,不能直接承襲。義務是必須保障楚國的海外利益,並提供絕大部分稅收。

  燕國設有南洋宣政院、天竺宣政院、西洲宣政院三個宣政院,各院長官稱卿。之所以不叫總督府,是那幫老爺雖然已經唯齊國馬首是瞻了,就是面子上不願意跟在齊國屁股後面,起一個威風好聽的名字罷了,實際權能和作用都是一樣的。

  總體來說,中洲的中心、東部、南部和北部,都被諸夏各國完全納入了統治體系。即使是西部,也基本上成為了勢力范圍。

  宗教上以太平道為主的秦國連相對溫和的阿彌陀佛都沒能容下,更不用說是某主至大了。

  綠綠根本沒有發展起來便被摁殺在了萌芽之中,沙漠上的閃族人部落們一直沒有建成一個統一的國家。

  當匈奴人西遷之後,則進入西方人所謂的小亞細亞和閃族人地區,在此地建立了一個匈人單於國家,這個國家也成為了匈人君臨歐洲的前進基地。

  正是由於這條完全不同與歷史上行走頓河過南俄羅斯地區的路線,對歐陸史造成了完全不同的影響。

  由於從更南方走匈奴人得步伐顯得更為緩慢,羅馬人頂住了北方沒有急於南下的日耳曼蠻族,出於羅馬人佔有世界的思想,分裂的東西羅馬也最終歸於一統,此間漫長故事且按下不表。

  而匈人在干涉和進入歐洲的過程中,秦國就在不斷的蠶食匈人國家的領土。

  匈人入主歐洲後,羅馬的花花世界迷惑了這些匈人的眼睛,對他們相對來說的祖地滿不在乎。

  數次與秦國交戰即使獲勝也在後退,直到完全丟失了兩河流域,逐步的失去對閃米特半島的控制後,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開始組織匈人回遷小亞細亞。

  提到匈奴人的西遷歷史與秦國的西征歷史,幾乎是同步,枯燥而乏味。喪家之犬樣的匈奴人從中洲被一路向西的攆著跑。

  到了中亞地區,匈奴部族一部分由當時的堅布單於率領南下,越過開伯爾山口,進入天竺,皈依了印度教,建立了匈奴人國家。

  後來逐漸打出了一個接近統一的天竺王朝——匈人的黑龍王朝(匈人圖騰)。

  另一支作為匈人主力向西,在阿提拉的帶領下,在秦國西征軍上百年的追殺下,於小亞細亞建立了國家,並在臣服於自己的亞美尼亞人和本都人的幫助下,常年入寇希臘和羅馬帝國的其他東部行省。

  在此期間,羅馬帝國以“羅馬人征服世界,

統治一切民族的是羅馬人”為思想指導,數易其姓,卻一直未曾分崩離析。  也有強大的羅馬君主,率領羅馬軍團犁庭掃穴,甚至一度打的匈人想要向東回遷,只是出於回遷就是亡國滅種的恐懼並不敢行。

  最終,匈人單於成為了羅馬帝國的亞細亞世襲總督,東方軍團將軍,以此為雙方鬥爭按下了暫停鍵。

  但歷史的車輪滾滾前進,變化發生在出人意料之間。

  第二位秉承阿提拉之名的單於出現了,他建立了王庭六軍(左右領軍,左右護軍,左右衛軍)和單於近衛制度,單於近衛分匈人近衛、羅馬近衛、南軍近衛三支。

  南軍近衛由其他亞美尼亞,阿拉伯人,埃及人等民族組成。

  這兩支軍隊由純粹的匈人組成,他將匈人都轉變為武裝小奴隸主、地主,給他們分配土地和農奴,給予大量的特權和財富,改變傳統的遊牧特性,只需要付出鮮血和力量來換取,而與此相對的,這些則需要奴役統治之下的其他一切民族來獲得。

  近衛從天竺親戚那和頓河地區引進良馬育種,組織起了大規模的衝擊騎兵,王庭六軍則是身備三仗的硬甲步軍,尤其擅長盾車步戰。

  再以高額傭金、洗劫城市和晉升單於近衛的機會,吸引羅馬工匠和破產公民兵,再斥巨資製造適應歐海的軍艦,並招徠水手為匈人操槳。

  同時,即便是奴隸也可以通過軍功晉升為近衛或王軍。

  這些人得加入則為阿提拉二世提供了強大的生產力和充足的兵員補充,能夠生產羅馬火器和提供具有豐富經驗的羅馬射手。

  當匈人擁有了如此強大的武力之後,開著十幾艘千料大船,以十三門阿提拉大炮起兵,很快便打下了君士坦丁堡這座羅馬雄城,造成了歐陸震動。

  不過此時的羅馬哈布斯堡王朝內部腐朽不堪,羅馬的元老們腦子泡在浴場和美酒中無法自拔。元老們個個窮奢極欲,家財萬貫,土地跨州連郡,軍頭們私養門客家將,奴兵部曲,吃空餉,貪沒軍餉軍費。

  公民兵們或破產逃亡,或為一口吃食賣身為奴,微薄的軍餉屢屢拖欠,舊有的土地被巧取豪奪。

  更不用指望他們能備戰禦敵了,即使強行上了戰場,拿著劣質刀盾、炸膛火槍,穿著紙甲皮甲的羅馬士兵也只能在蠻族的箭雨下倉皇逃竄,在馬蹄聲中俯首跪拜,有了放槍一響,張弓三箭,無愧羅馬的俗語。

  即使是在羅馬軍團腐朽之後,組建的自由民軍團和外籍軍團仍擁有不俗的戰鬥力。

  但高額的軍餉成為了國家沉重的負擔,大規模的土地兼並,元老們想盡一切辦法避稅逃稅,一再的加重賦稅平民們既無油水可榨又會造成農民起義破壞生產,反過來還需要軍團彈壓。

  政治上重貴族文吏而輕視平民武人的態度,使得元老們昏招頻出,弗朗茨十六世少年踐祚,政事多半由元老們施為。

  而弗朗茨大帝廢除執政官制度的做法,在此時終於結出苦果,元老們相互推諉責任,搞政治傾軋,東南戰事遂陷於糜爛。

  阿提拉二世擴展迅速,很多東南行省的總督與之眉來眼去,更有許多將領做了內應,直接開門獻城,匈人鐵騎幾乎沒有任何損失的佔領了整個希臘,並一路北上,兵臨多瑙河,進入了潘諾亞行省。

  隨著二次布城會戰,阿提拉二世飲恨布達佩斯城下後,其四子阿提拉三世繼位。

  該君繼續整軍經武,在政策上改善匈人和羅馬人的對立仇視情緒,大量使用羅馬官員,建立起了全面系統的政府機構,並組建了募兵製的羅馬軍團。

  一方面緩和同羅馬的關系,另一方面積極出兵東日耳曼地區和西斯拉夫地區並聯絡羅馬共同出兵,要求其斷絕互市。

  羅馬元老們則認為可以解決北部邊患,而此舉直接導致兩地的蠻族倒向了匈人,匈人征服了大片遊牧部落,人口、財富、領土和聲望進一步提升膨脹,阿提拉三世成為了北方平原的萬王之王。

  十年,阿提拉三世攻入布達佩斯,在該城移立王庭,登基稱帝。他同時成為了匈人大單於、日耳曼之王、西斯拉夫的保護者,以及東羅馬皇帝。

  此時,羅馬內部由高盧農民引發的農民起義已經一發不可收拾,高盧波旁家的王爺和元老們已無計可施。

  地中海地區海盜猖獗,元老們與走私犯相互勾結,羅馬帝國對其自身的西洲領地基本失去了控制。

  大量防禦斯拉夫部族和波蘭地區的生日耳曼劫掠的二線軍團被調動到高盧鎮壓起義,剩下的自由民軍團作為主力精銳則駐扎喀爾巴阡山脈和布達佩斯西面的堅城中,防禦和牽製匈人。

  但已經獲得整個北方平原效忠的六軍和三近衛,已經不需要顧忌喀爾巴阡山脈的軍團,不必啃下一座座東部堅城和關隘,才能窺探羅馬了。

  佛朗茨十七世十七年,隨著叛軍越過阿爾卑斯山脈,阿提拉三世整頓六軍三近衛,合稱九部,這個體系出來的也稱九部子弟。

  點集大軍正丁六萬,配合十余萬軍奴(多為羅馬戰場降兵)和數萬蠻族軍隊,總兵力二十余萬繞道日耳曼地區。

  從羅馬帝國北方南下直撲羅馬半島,以支援盟友協助平叛為由,以熱情的炮火和屠刀,一月時間連續支援了六十余城,一直支援到威尼斯附近。

  阿提拉三世給此時被夾在中間和困在山裡的自由民軍團軍閥們提供了兩個選項:要回援羅馬,就出城和匈人的九部天兵碰一碰;

  要麽立即改旗易幟,為王前驅,跟著匈人一起支援羅馬,把羅馬城給支援下來,去殺那些泥腿子和破產公民,可以期待在新王朝成為公民甚至貴族,而不再只是自由民。至於原地堅守,那就等著餓死吧。

  恰逢此時起義軍在羅馬皇帝轄區屠殺元老和騎士,軍閥們和背後的地主金主一商議,同時也伴隨著阿提拉三世五個大公十五個侯爵封下去,這八九萬人,作為哈布斯堡羅馬最後可戰之兵的十五個自由民軍團搖身一變成為了阿提拉羅馬麾下的正式羅馬軍團,成為了匈人帝國進軍羅馬城的急先鋒。

  隨後的故事就不必贅述了,阿提拉三世很快定鼎羅馬城,憑著六萬多九部精銳,押著幾十萬羅馬軍隊就打了天下,隨後在伊比利亞半島和南方領地隨便挑幾塊難以收拾的地皮扔給實封的這些羅馬軍閥,大事就結了。

  畢竟在三世看來,匈人以不過百萬而禦億兆斯民,是入主羅馬,不是要把羅馬消化了,也消化不了,阿提拉在羅馬城也要穿紫袍戴金冠,而不是頭髮一綹一綹的單於打扮。

  但三世坐了江山沒幾年就不想坐了。

  阿提拉四世就頗為瞧不起羅馬人這一套,認為他們好享受,講虛禮而無勇力,到他上台時開始推行發飾、衣冠匈人化,此舉遭到了羅馬人的反抗。

  其中以鎮守南迦太基行省,絞死了哈布斯堡羅馬末代皇帝斐迪南十七世的迦太基公爵、鎮守西摩洛哥行省的平南公爵、據守英格蘭半島的前哈布斯堡皇子自稱弗朗茨十八世的三股勢力挑頭,史稱三公之亂。

  只是由於匈人的統治基本盤非常結實,加之定鼎之時的余威尚在,大刀闊斧之下剁碎了一堆食古不化的“前朝余孽”,結辮易服最終成功,實現了新朝雅政,並沒有掀起多大的波瀾。

  阿提拉羅馬帝國的疆域遠超歷代羅馬,東部攜帶了西斯拉夫以及整個日耳曼地區和小亞細亞,包攬整個匈人半島和西基輔羅斯在內作為嫁妝。

  西統高盧,不列顛島,迦太基,南抵摩洛哥,利比亞和埃及,對兩河流域派駐軍隊,施加干涉,甚至通過閃米特人的效忠,對閃米特半島都能擁有相當的控制力。

  北達北海,留裡克王朝的俄羅斯原本不臣服於這個蠻族羅馬,隨著四世五世兩代鼎盛時期的匈人羅馬不斷出兵,盡管憑借著冬神庇護,打退了數次進攻。

  但不僅從基輔東遷莫斯科,還不得以接受了羅馬帝國莫斯科大公的冊封,對內稱俄羅斯帝國,關起門來當皇帝(凱撒),直到以秦軍為首的東方軍隊數次上門毆打,才讓這個狂妄的小國放棄帝號,獨立於羅馬之後,稱俄羅斯王國。

  除此之外,阿提拉羅馬還獲得了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維京部落以及索米王國的臣服,並向奧斯陸派駐了守衛軍。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