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嬴正的戰國狂想曲》第2章 戰國狂想曲的序(中)
  接下來說說三晉。

  三晉在歷史上甚至出現過多次統一。

  而一旦三晉合一則諸國不能力當,打破函谷,兵臨臨淄,圍攻壽春,甚至直接打的燕國幾乎改朝換代(當代燕國經歷過數次易主,只是國君始終在姬姓世系裡)。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各國姓氏合流之後,趙魏韓以國為姓,燕保持了姬姓,齊以薑、田為主姓,而其他很多姓則成為了分支,秦以嬴為姓,不再提趙氏的說法。

  楚則僅以楚王直系為羋姓,其他近支王室貴族多以熊為姓,其他的依照遠近親疏和時代變遷,有伍、景、屈、藍、麻、左等荊楚十八姓以及其他諸多衍生姓。

  但它們仨,統一了多少次,就出現過多少次的分裂,因為趙魏韓三國不會說在實力相當的情況下,仨國君湊一塊吃個飯喝高了就決定三國合並,那這晉王誰來乾啊?

  所以往往統一時,都伴隨著三者中某一國的絕對強勢,進而建立的,或是三晉同盟或是稱臣納貢或是如趙武桓王時期,趙國一力並魏韓兩國,自稱北帝的情況。

  實際上,連三晉中最為弱小的韓國都曾經完成過三晉的形式統一(雖然只是韓國盟主)。

  三家語言互通,文字相近,制度也是大同小異,在不斷的變遷之中,國土、國都和疆域,都發生了頗大的改變。

  而目前的三國,魏國西達安邑接秦陝縣,北接趙國的上黨和靈石,東達趙國邯鄲,南部則靠近韓國的南陽地區,原韓國舊新鄭已經為魏國所有。

  韓國南抵長江,與楚國武昌君的封邑相鄰,西部和楚鄖西君將鄖陽一分為二,置鄖北郡,東接宋國(齊附屬)商丘。而趙國西連河套,東臨燕山,往北一直到冰海,具有廣闊的林胡冰原和北方雪原。

  當代三晉在經濟上都有工業規模大,技術較為先進,技術人才眾多,勞動力充裕等優勢。

  只是因為發展的較晚,作為內陸國家也沒有面積廣闊的殖民地,導致在底蘊和體量上難以與齊國企及,其中以韓魏兩國發展最為健康全面,趙國坐擁龐大的資源卻在重工業上稍顯薄弱。

  三晉在政治上,以科舉和察舉並行輔以軍功晉升制度。而此科舉並非原本歷史上的科舉,並不會產生科舉士族,因為這個玩意兒的產生,就是用來對付各個學宮的學閥和傳統士大夫的。

  在進入大開拓時期以後,各國紛紛學習引進了齊國的學宮制度,逐步演變成不論什麽出身,想當官先上學,也許你能靠著家裡隨便上學宮,但是不能隨便直接當官。

  三晉作為中洲的中央之地,人口稠密,經濟繁榮,導致了三國人才眾多,各大學宮子弟數量龐大。

  但是三國的國土面積擱在那,不可能把所有學子都安排去當官。

  此時各個學宮的祭酒(校長)、掌教(教導主任)、司業(就業辦主任)這些人因為政治地位和他們在學業評定的權力,再加上學術上的權威地位,使得他們擁有了極大的話語權,這就產生以師承關系為紐帶的一種政治派系,甚至會演變成門閥。

  一開始,由魏國政府首先成立了自己的公辦學宮加以對抗,本想著來選拔人才,給寒門子弟一個平台,但後來卻發現自家的公辦學宮完全成了貴族子弟佔坑入仕的一個地方。

  而來這的平民們除非遇貴人點撥,往往同樣難以出頭,而且還被百家學子們所看不起,導致到最後名聲都臭了。

  到魏定文王時期,

這位大胃王上台之初就先拋出了察舉製,這被各學宮認為是王權向士權的妥協。  然鵝魏王表示,隨便你推薦,我想用哪個是哪個,並沒有讓察舉發展成兩漢時期的恩主大過君主的情況。

  拋出察舉製十余年後,定文王徹底掌控朝局,選拔了一大批能用的官員,拉攏了一波願意投靠的學閥之後,武卒兵進入大梁,宣布了科舉製的實行,對於武裝暴力反對科舉的一些學霸,直接予以物理清除,徹底奠定了科舉的基礎。

  同樣的,發展中,科舉也由一開始的進士科,發展到士農工商四科取士,然後是士農工商醫法軍教,八科取士。最終形成了現在的職業和崗位細化,林林總總上百科的科學考試辦法。只要學宮畢業之後不單想掙錢,不願意去各個商號的,都可以去考。

  定文王后的兩代,依靠著科舉造就的強大國力-跟原本的科舉在某種程度上弱國截然相反,這種環境下的國家非強國之策不敢行,在中原地區非常膨脹。

  除了齊國因為地盤太大,當官缺口太大,加上齊人以富甲天下為榮不以官居一品為傲的觀念,使得原時空的編制狂熱者齊國麽有加入以外,很快使得各位企鵝王將這一政策抄了去,即便是燕國都搞了個貴族加分、優先錄取的低配版本科舉。

  韓國幾乎一度淪為燕國翻版,最終經歷了中期趙武桓和魏定文兩頓重拳教育之後(三晉合一時期),開始了自己的改革,在改革後的綜合國力基本與趙國持平。

  韓國作為一個中原現代國家,發展歷史上卻帶有濃重的封建色彩。

  因為當代韓國的國土大部分是古楚地,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有韓國貴族的力量還有趙魏楚三國的共同努力,才有了今日之韓國。

  不過如此複雜的成分也讓其境內沒有一家獨大的勢力,在火器普及後的時期裡,韓國的射準營聞名天下,是排得上號的有名強軍。

  原本是模仿齊之技擊所建立(擁有特殊技能,遴選出的狙擊手),後來成為了獨立於材士之外的強大力量。政治體制上與魏國相似,只是君主集權程度上不及魏王。

  趙國成為了夷夏混同之國。在胡服騎射上百年後,越過長城,不斷發動北征,打出了一夏頂五胡的說法,征服了北方草原,趙王一度兼職單於和天可汗的職務,並最終將這些部落逐步吞並。

  大量胡人融入趙國,令它和秦國一起被諸夏所鄙,歷史上的秦晉之好後來發展到被秦趙之好所代替,兩國長期保持了姻親關系(也就是長平戰神頂住了才有這些)。

  經濟上與秦國類似,但輕工業發展的非常好,趙國羊毛遠銷海外,重工業比較薄弱,政治上同樣靠攏魏國。

  ·····

  最後再來說說燕國。

  自詡姬周正統後繼的大燕國一點都不正統。火速拋棄了井田製後,大燕國的貴族們把土地全劃拉進了自己兜裡,沒主的地揣進來,有主的地給它變成無主的,大部分燕國人都成了貴族的農奴。

  但問題是這些貴族老爺們並沒有楚國封君的開拓進取之心, 也沒有秦國勳貴的砍人技術。軍隊士氣、戰鬥力低下,常年爆發農奴暴動,是各國中農民起義的重災區。

  在齊國支持下滅亡箕子朝鮮後對內外東北、東雪原和渤海半島(朝鮮)地區進行了過程極為血腥的強製移民(自費)和開發。

  而這種開發導致了燕國東北地區匪患不斷,邊民結寨自保,黑白龍江流域基本都是當地移民自治,名義和稅收上受附近城池貴族管控。

  燕商能夠做大的基本都是王商,背靠王室或燕國宮廷,而剩下的則依附於貴族。

  大燕可不比齊國,那邊是錢指揮槍,爵位之類的玩意兒明碼標價,燕國貴族再窮也不允許販賣爵位,這是他們腐朽統治的合法性,為了維持自己高貴,他們當然要堅持唯血統論了。

  而這種經營模式,與西方阿提拉王朝的羅馬帝國被打開國門後的買辦階級別無二致,區別只在依靠國內的政治勢力,而那群歐奸依靠東方列強的勢力罷了。

  在這種模式下,想要什麽經濟活力和市場競爭就有點天方夜譚,商人的安全甚至都無法保證。

  如果是自由民商人做大,雖然是自己的產業,但面臨著貴族產業的擠兌兼並和強取豪奪。若是奴籍委托商,說是受主人庇護,但莫說是財產,主子說要命也就要了。

  而且經歷了長久歷史的發展,區域性壟斷甚至比齊國這種高度商業化的國家還要強大,技術自然進步不到哪裡去。

  燕國總體來說軍事實力羸弱,經濟發展緩慢,政治格局僵硬,列居列強之末。

  這是中洲之中。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