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乾心論道》第73節 寄筇杖襄公托孤(三)
  陳仲與襄公矩的關系,大抵只能算是認識。

  以“平原仙翁”在蓬萊的名望與地位,陳仲少年時免不了前往拜訪。

  但彼時的陳仲嫉惡如仇,爭鬥本領雖強,修為境界卻算不上出眾。

  襄公矩當時並不曾多麽關注這樣一個“略有”不同的少年。

  實在是每年、每月,甚至每天,從蓬萊道洲,乃至於全天下專程前去拜訪“平原仙翁”的人,都太多太多了。

  少年陳仲根本不足以在那些人中搏得特殊關注。

  再到陳仲路遇釣叟,得授《劍術》與《玉清三十六籙》後,修為境界終於有了非同一般的長進,同時也遇到了新的修行困擾。

  於是,陳仲再次拜訪襄公矩。

  這一次,襄公矩對陳仲有了清晰的印象。

  當時陳仲問,修行都是從壯大“性靈”開始的,那麽這“性靈”到底是什麽?

  是人的魂魄?

  還是更常說的精神,又或是思考的能力,甚至是身體中的某一處髒器?

  另外,“性靈”與人體的關系到底是什麽樣子的,是猶如心肝脾肺,從屬於身體,還是如衣服、寶劍,不屬於身體但可以裝飾身體、強大身體?

  最後,也是最大的一個疑問,那就是當世修行法門強調“性靈”,身體的全部作用似乎就是為哺育性靈提供根基,那麽到最後,是不是就要舍棄身體了呢?

  身體在修行中,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麽?

  三個問題,襄公矩給出的回答是,上古聖王、仙真們沒有說過身體無用,所以身體一定有其獨特意義,但具體答案是什麽,他也不知道。

  當世修行典籍太過散亂,各家法門都中斷在非常基礎的次第處,涉及修行根本,誰都無法給出準確的答案。

  面對這種狀況,儒家的應對方法是——中庸。

  不因為性靈的重要,而過分忽視身體。

  但陳仲當時從《劍術》中意識到,如果他按照《劍術》修行的話,他對於身體的重視程度,將會遠遠超出當世任何修行者的重視程度。

  他必須搞清楚,兩種選擇,誰對誰錯。

  襄公矩沒能給出令陳仲滿意的答案。

  於是,陳仲離開蓬萊道洲,數十年間,拜訪各家高修,與無數英才論道辨法,直至今日,陳仲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

  故而,當襄公矩主動前來,說出想要向陳仲請教的話的時候。

  周圍眾人雖然沒有哪個覺得陳仲有那個資格。

  陳仲卻不疾不徐,頷首道:“請!”

  嘩!

  清晰可聞的驚呼聲如海浪,以陳仲與襄公矩為原點,迅速卷向四面八方。

  襄公矩身後的許季山皺起眉頭,看向陳仲,滿是不解。

  他也認識陳仲,關系不遠不近,對於陳仲的為人,他還是比較佩服的,不願相信陳仲竟然真的會托大到,自認為有資格讓襄公矩來請教。

  可是,陳仲偏偏就這麽大大方方答應了,一點點謙虛都沒有!

  太不可思議了。

  許季山修為境界在此,尚且按捺得住自身情緒,可是跟在他和襄公矩身後的年輕修士們,便不一樣了。

  這些年輕人視襄公矩為“最近仙道”的前輩,能夠近距離接觸襄公矩,都是他們莫大的榮耀。

  而如今,一個不知道哪裡跳出來的老家夥,竟敢如此大言不慚?

  特別是幾名剛剛憑借自身才學,贏得了副席的年輕修士,

都已經怒視著陳仲,準備陳仲回答問題之後,但凡襄公矩、許季山這樣的高修露出一點點不認同之色,就立刻站出來怒斥此人狂妄。  眼看著這些人的表現,陳仲身側的叔孫無忌倒是平靜下來了。

  他是知道陳仲的性格的。

  執拗,但絕不會妄自尊大。

  陳仲既然大大方方同意了襄公矩的“請教”請求,那必定是有因由的。

  叔孫無忌對自己這個老弟非常有信心,當下不屑地掐起葫蘆,仰頭便是一口,懶得去看周圍的酸儒小輩。

  當然,小輩中,也不盡是將憤怒掛在臉上的。

  至少襄公矩身後的一名小少年,就顯得很沉著。

  想來,這少年也定有非凡之處,若是再加上謝鯤、王承先,以及曾經是神童,現今已是青年的楊鳳,近來還真是少年英才輩出!

  陳仲心中正為少年們而感慨之時。

  襄公矩也肅然回身,伸出右臂,朝著人群各個方向都有轉到。

  示意安靜。

  以他的修為,周邊人群的心緒變化,哪裡逃得出感應去?

  將眾人的一切異樣情緒都鎮壓下去之後。

  襄公矩長吸一口氣,用仍舊顯得因激動而顫抖的聲音問道:“子正,老朽見你須發生黑,氣血勃發如壯年之象,這可是你當年所言之道……”

  說到這兒,襄公矩不得不停頓,他太激動了!

  好一會兒才又勉強抑製住心緒。

  “你、你,走通了?”

  陳仲微微點頭:“身如枯死、心如死灰,得聞真天籟也。”

  身如枯死是退病,心如死灰是坐忘。

  身心相合,同至極處,置之死地而後生,才是真真正正,完完全全的感應,也是道家所言之“築基”!

  襄公矩聞聽此言,頓時老淚縱橫!

  圍觀眾人完全傻了。

  這兩個人到底在說什麽?

  此間唯有叔孫無忌等寥寥數人, 暗中思索,猜到了原因。

  叔孫無忌是知道陳仲所走道路,因而猜測,襄公矩雖說是被尊為“平原仙翁”,是當世距離仙道最近之人,可他仍然是前路斷絕了!

  陳仲的道路,艱難至極,但如今果然得到實證,那麽就極有可能意味著斷絕的前路,出現了那麽一絲繼續向上的曙光。

  襄公矩因此而激動垂淚,則說明,此老果然是一位純心求道的高士,無愧於這麽多年的名望。

  而除去叔孫無忌這個對陳仲道路較為熟悉的,便是幾名知曉傳言的大修士了!

  傳言中,揚子以王充《論衡》補《太玄》疏漏,又特意著述《法言》,由此使得《太玄》大成。

  而《太玄》的大成,可不僅僅使得附屬於它的卜算之術威能大增。

  更為關鍵的是,大成《太玄》蘊藏著“大成法門”!

  該法門由揚子最看重的次子揚仲烏推衍而得。

  但後來,揚子的長子伯進,次子仲烏均因“大成法門”而夭亡。

  這使揚子晚年精神遭受打擊,直接導致他的殞命。

  從那之後,“大成法門”就只是傳言中的法門,而太玄一脈仍舊沿修舊法,無人再去嘗試。

  數百年過去,“大成法門”如果是真的,而且還存在著,那就只能是從桓榮傳到了襄公矩手中。

  如今,陳仲道法突破,引得襄公矩當眾失態。

  不能不令人浮想聯翩!

  或許,傳言中的“大成法門”,是真的?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