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乾心論道》第87節 願清淨舍氏神通(二)
  “那人在說什麽?”

  董志張好奇心最大,耐不住性子發問。

  徐乾示意他去看大檀樹下。

  那裡桓志正自聽著郭況的躬身言語,而後露出滿意神色,點著頭開口說了一個“從之”。

  於是郭況重新直起身子,面對台上眾人,用他那獨特的嗓音高聲宣布:“聚窟道洲舍家賢士舍磨騰,以王氏承先郎君連鬥三場,多有損耗,賢士願代郎君,與許公崇德一論道法。君上諭旨從其請。”

  王承先聞言眉頭大皺,聚窟道洲來的兩個自稱舍家的大修士,他並不熟悉。

  也是在檀德台上,才第一次見到。

  不過,他跟隨師父裴元紹,於太平道宗修行之時,也是聽說過舍家的。

  這一脈學問源出於何處,說法眾多,但在中古末,近古初,舍家出了一位堪比莊子、孟子、荀子、墨子等大賢的宗師人物,後人尊其為舍子,舍家之名也由此而來。

  又因舍子出身於聚窟道洲一土人首領之家,一生都致力於教化聚窟道洲土人,故而舍家經典均為土人文字所著。

  至前漢時,天下一統,聚窟道洲土人諸部遣使納貢。

  前漢高祖因聚窟道洲土人風俗、文教皆與它處不同,故而許其自治,只需納貢稱臣,不得隨意加害前往聚窟道洲遊歷之民即可。

  但聚窟道洲土人部族眾多,互相不睦,數百年往來攻殺亂鬥不止。

  兩漢天子均不願過多理會,由是士人遊歷聚窟道洲的也日漸稀少。

  直到後漢末帝即位前後,聚窟道洲才有一位舍家大修士跨白駒,攜舍家經典三百部,西渡東海,經長州道,進入雒都。

  朝覲末帝後,得以在雒都受賜住處,稱為——白駒寺。

  那位舍家大修士在白駒寺潛心注釋舍家經典,試圖使洪陸學者都能了解舍家,可惜的是末帝被張角所刺,白駒寺也在後續的戰亂中被毀。

  太平道宗內對於舍家情況的了解,多來自於當年張角拜訪白駒寺,返回太平道宗後留下的相關記述。

  六十年後的今天,舍家再次有大修士離開聚窟道洲,卻不是前往洪陸八州,而是首先選擇了蓬萊。

  王承先倒是也有看看這些舍家大修士具體有什麽手段的想法。

  但,讓他們替自己與許季山鬥法?

  “聚窟道洲,舍家?”

  此刻,檀德台上,能如王承先一般,識得舍家來歷的,乃是極少數。

  種種諸如此類的疑問,紛紛響起。

  董志張比剛才更好奇了。

  徐乾聽說過一點:“聚窟道洲與我蓬萊,隔有邇海、生州道南部以及東海的西部海域,或者從南方滄浪海繞行,也可海路直抵。但不論如何走,都堪稱路途遙遠。”

  邇海范圍廣大,向北,隔開了蓬萊道洲與鳳麟道洲。

  向西,隔開了蓬萊、鳳麟與生州道和瀛州道。

  但這片大海也同樣被兩道洲、兩州道所包裹,故而得名邇海。

  生州道再向西的東海,則是當世第一大海。廣闊無垠,因其在洪陸之東而得名。

  要跨越兩海一州,確實遙遠。

  不過南方的滄浪海更不能選,那邊終年巨浪滔天,連稱霸海洋的鱗蟲一族都不敢深入其中,故而得有滄浪之名。

  董志張一邊嘖嘖稱歎,一邊又繼續問:“卻不知這舍家之學,有何精妙?”

  這個問題,徐乾就回答不了了。

  叔孫無忌也不行。

  唯有陳仲,答道:“聚窟道洲部族眾多,每一部族所持舍家之學,亦有不同,精妙處自是不少,卻非片刻間所能言述。”

  這邊三人都知道陳仲早年遊歷天下,見識之廣博,恐怕檀德台上再沒第二人能夠相比。

  聽了陳仲的說法,徐乾類比道:“那便是好比孟子與荀子皆為儒家,陰陽家與名家皆自道家而生?”

  陳仲微微頷首:“更似孟子與荀子。”

  孟子與荀子都自認是儒家門徒,同時後人也認為他們是儒家傳人,只不過是儒家內的不同學派。

  而陰陽家、名家雖說均與道家有著深厚淵源,但其創始者不以道家自居,道家嫡傳也不認為這些人屬於同門,後人更是直接將他們的學問別樹一家。

  舍家內部的狀況,應當說是兩種都有,但前者乃是主流,後者極少且難以獲得廣泛公認。

  董志張便道:“如此,便隻說源頭,簡單說說!”

  “源頭,也算不上,舍子之前,聚窟道洲已有文製,至舍子出,可稱集大成之人。”

  陳仲邊說,邊思索,舍家學說可以用包羅萬象來形容,想要找出一個核心的話,或許可以說,舍子追求以“無上智慧”成道。

  但舍子認為這種“無上智慧”已經不能用智慧來定義,而是包羅極廣, 常人所不能體悟。

  因為舍子將人間稱為“色界”,不是他所期望的“淨土”,故而就連“無上智慧”這個定義本身,都是“色界”的,是不準確的,只不過是生造出來,用於向“色界”中的生靈講解的工具。

  這種說法,極類似“名可名非常名”。

  只不過先師老子並不嘗試講清楚它們——“名”、“常名”、“非常名”與三者之間的內在關系“可名”。

  或者說,老子不主張在世間實踐它們,因為做不到。

  老子所主張實踐的,僅僅是“名”中的小小一部分——“德”,而追求的則是生出了“名”的“道”。

  舍子則嘗試講清楚他的“無上智慧”是什麽,如何獲得,並認為獲得了“無上智慧”就能成道。

  若是讓陳仲評價舍子此人,或許唯有“其志可嘉”。

  若要讓陳仲用簡單的話來描述舍家學問的最精妙處。

  陳仲緩緩道:“聚窟道洲未有舍家之時,無一載安寧;自有舍家以來,亦無一歲息兵。”

  這也是陳仲對舍家的評價。

  叔孫無忌、董志張和徐乾全都愣住了。

  這是什麽精妙?

  難倒舍家是專門挑起戰爭的?

  陳仲知道,這麽簡單的一句話,必定沒有幾個人能夠理解,但他並不願意多解釋,任何一種學問,實則都沒有好壞之分,區別僅在於學習、使用了這些學問的人,是誰,做了什麽。

  “舍氏最欲止戈,奈其求之不得,其學求不得,亦如其欲得‘無上智慧’之不得。”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