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乾心論道》第108節 3言志乾心論道(三)
  “小友,能為此否?”

  陳仲虛虛托著浮在掌心上方三寸、一字排開的三口鈞平,回身問王承先。

  王承先這才醒悟過來,隨後便滿是不可思議地回答道:“不能。”

  法器,那畢竟是法器啊!

  之前檀德台上舍納蘭憑借三千威儀蓮華迦努,力抗高獲與楊鳳聯手。

  但那個時候,舍納蘭也不過是維持個不勝不敗,勉強不讓高獲的玉笏白光擊落下去。

  甚至,那場鬥法若持續下去,舍納蘭多半要當先力竭落敗。

  而王承先後來固然是擊敗了舍納蘭與舍磨騰的聯手,但舍納蘭先與高獲、楊鳳鬥法一場,有所損耗,再來便是他畢竟無有法器,並不能以此認為,王承先就能同樣擊敗手持玉笏的高獲。

  陳仲此次卻是乾淨利落地憑借一手法術,破去了高獲法器。

  王承先親口承認他做不到,似是情理之中,卻無論如何,也在眾人意料之外。

  畢竟,這法術,是王承先的啊!

  而且也沒人會認為,王承先在今日之前就將法術傳與陳仲了。

  短短時間。

  陳仲就將一門法術,修煉到了比它的原主人更加強悍的程度?

  這時,又聽陳仲繼續道:“此術擬《道德》之意,質則陰陽相化之理。”

  邊說,邊可見那三口鈞平,分別展現出種種“陰陽表裡”的變化。

  如,一口劍由輕化重、由鈍化利、由長見短、由拙轉巧……

  種種化變,不一而足,卻全然都在一劍之中隨化隨轉。

  三口鈞平,便是同時三種“陰陽”化變。

  眾人恍然大悟,一生二、二生三,陰陽為二,故而能夠擬化出“三生無窮”之意。

  陳仲又問王承先:“小友能為此否?”

  王承先震驚到渾身發抖,說不出話來,只是搖頭。

  須知,他在檀德台上,一身化而為三,三個“王承先”所顯露的表情,各不相同,但無論如何,必定是其中兩個王承先的表情氣質相對為陰陽。

  要在一個“化身”中,隨時陰陽轉化。

  王承先做不到!

  更別說三個“化身”同時化變三種不同的陰陽之象。

  陳仲輕歎一聲,再度變化。

  三口鈞平,霎時間盡皆散開,成了眾人可直觀望見的各色“雲氣”。

  這些雲氣絞纏遊走,又分為截然不同的三種顏色——紅藍白。

  其中紅藍相遇,必然爭鬥。

  此時便會有白色“雲氣”悄然來至,並不分開二者,而是混入其中,好似導引,使得紅藍變為有序流轉的循環,竟是合為一體。

  三色“雲氣”,最終又在外構成劍形。

  在場眾人,即便是不曾修行的徐乾,也能明悟,那紅藍必是象征陰陽,白色氣息則應當是陳仲在檀德台上,點評此術時說過的儒家中庸之意。

  眾修士,霎時間便將這門法術明悟了七八分。

  跟著謝鯤來的羊壇,忽然大叫一聲:“我懂了!”

  叫完,便見他直接將劍鞘丟掉,雙手握著他那怪異的碩大長劍,旁若無人地揮舞起來。

  當是領悟了什麽劍招。

  眾人看他一眼,便又慌忙將注意力轉回到陳仲身上來。

  生恐錯過了陳仲半個字的言語。

  而這一次,陳仲沒有再問王承先能否做到,直接開講:“此術以陰陽化變之理為基,以中庸之道為相,擬為三生無窮之意,

堪稱已得三家之妙,能作此術,即知郎君天賦之才,非我等才不過中人之輩可及。”  聞言,如高獲、楊鳳、謝鯤、丁夏這些在檀德台上沒能聽到陳仲點評的大修士,便都恍然大悟。

  原來是儒家中庸之道!

  當世主流的儒家子弟,或可稱為五行儒,對於龐雜的禮儒、治儒、藝儒等等分支,便都止於了解,並不深入鑽研。

  中庸之道便是禮儒、治儒這兩支儒家傳承中多所言及的內容。

  因此一開始,他們也未曾辨認出來。

  而王承先聽陳仲誇獎他的天賦,登時生出無地自容之感。

  陳仲竟然說他自己“才不過中人”。

  中人就是指普通人,他說自己的才能跟普通人相當!

  王承先實在是麻木了,都不知道該如何表達:“這、這這,如何敢當……晚輩、晚輩這法術,陳公一見便精,此此、此等……”

  王承先一時卡住,急得小腹傷處幾欲崩裂。

  陳仲笑著擺手。

  說起來,他把王承先的法術,當著這麽多人的面,掰開了揉碎了這麽講。

  而且還沒有事先取得王承先的同意。

  這是非常犯忌諱的事情!

  一個不好,今後這法術就是人人皆知其破綻,苦心創製之人,再也無法借助其力。

  但王承先此刻卻根本沒有想這些。

  陳仲知道,自己果然沒有看錯人。

  “子欲知失之何哉?”

  王承先瞪圓了眼睛,連連點頭,唯恐不夠快,不夠多,不足以表現他的願意!

  陳仲當即右手一揮,三口散做氣狀的鈞平,登時化合為一,歸入腰間劍鞘。

  而陳仲右手,已是執住王承先手腕。

  “還不施術?”

  王承先聞聲,幾乎本能地施展法術。

  另外兩個略顯虛幻的身影,自他背後走出。

  便見三個王承先,面上紛紛露出喜怒哀樂,諸般情緒。

  再一轉眼。

  原本三個王承先,三種截然不同的氣質,全然歸於平和,外人竟是看不出什麽分別了。

  三個王承先同時露出驚歎、感激之色,對著陳仲大禮下拜:“多謝陳公,我懂了、我懂了!”

  王承先懂的,甚至不止是這“一炁三化”之術的問題所在,更有他運化五德氣運,卻不能時時施展的問題在哪裡!

  陳仲收回手來,微笑著,受此一禮。

  余下眾人則都滿臉好奇。

  怎麽做到的?

  陳仲待王承先稍稍緩解了激動的心情後,方才開口。

  “宛郡何鹹,字汝吉,獨辟體用一說,王小郎曾於檀德台上,言及‘體無’、‘用妙’,當自何汝吉體用說而來,然否?”

  王承先點頭應是。

  就是從何鹹的體用說發展而來的!

  在場眾人,除去叔孫無忌、徐乾、董志張,竟是再無一個聽說過何鹹的,不由得紛紛露出驚訝神色。

  他們都在檀德台上見證了王承先以體無之說,將許季山在學問上擊敗的那一幕。

  開創出如此了得的學說的何鹹,怎麽會從未聽說過呢?

  陳仲繼續道:“何汝吉天縱奇才, 亦為天所妒,壽止十六。”

  原來如此!

  眾人無不惋惜。

  不過,陳仲今日目的,並不是要慨歎何鹹。

  “體無,體會、感悟,檀德台上,是做此解否?”

  陳仲發問。

  眾人盡皆點頭。

  沒錯啊!

  王承先當時就是這個意思,大家也是這麽理解的。

  而此刻,王承先羞愧得不敢抬頭。

  只聽陳仲道:“非也!體用之說,用為表,體為裡;用為末,體為本。體會、感悟,實乃體用之用,用諸家之妙之法。而欲得真妙,則必有‘體’!王小郎,失之於此耳!”

  體,指的不是體會,而是“本體”,指的是“核心”、“本原”。

  王承先,就是弄錯了這一點。

  他的“一炁三化”、運化五德,沒有核心、本原,純粹將各家之妙強行牽連,故而破綻百出,不能運用自如,於陳仲望氣術下,毫無秘密可言。

  陳仲旁觀一次,就能模仿,甚至施展出來比王承先這個開創者還要強,原因便在於,陳仲有“體”!

  陳仲以“道”為體,修為境界固然不足,但以真氣為體,以志為體!

  如此方得化諸家之妙於一身。

  而陳仲,之所以說著大道法門,說著接下來天下修士該選擇什麽樣的道路的時候,忽然轉來講起了王承先法術。

  其原因,便在於,陳仲要借此,點明何為求道之“體”,明悟此事,“用”誰家之妙,還會成為問題嗎?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