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乾心論道》第106節 3言志乾心論道(一)
  王承先有兩個問題。

  後一個,陳仲沒辦法回答,因為他本身就不持融合五行的儒家觀點。

  而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的人中……

  許季山當先開口。

  “小友,我等豈不知五行論有負世人重望?只是此論畢竟出於仙人,尚算是有跡可循,若就此輕棄,誰能肯定,新學、新論,定可超過舊論呢?”

  這是絕大多數堅持《五行白虎通》、《五行太玄經》等舊日法門的修士的根本顧慮。

  伏生是距離當今最近的飛升仙真。

  他親口所傳的五行論,甚至比中古時,通過那些殘存高修口述、記錄下來的上古殘章斷典,更具說服力。

  許季山說完,其余人也紛紛點頭稱是。

  王承先又如何不知道這些呢?

  但這種說法不能讓他信服。

  上古之時,仙真極多,也不是個個都飛升離去的。

  那些人間留下傳說的仙真,哪個不是長久駐世?

  為什麽伏生才一出世,便急忙飛升而去?

  為什麽伏生隻傳五行論,卻不傳其它上古經典,更不要說上古法門了。

  至不濟,伏生就不想在人間留下一脈道統傳承嗎?

  他自己的修行法門,總是可以宣講的吧?

  但統統都沒有!

  故而,有人推測。

  上古天地,與近世不同。

  上古仙真修行之法,已不適用於今日。

  這才會有上古與中古間的斷裂。

  才會使伏生一朝出世,便急急忙忙飛升離去。

  很可能,伏生所知的,僅剩下五行論相對適用於近世了。

  但這種適用,也並非完完全全的合適,而是還需要當世修士自行摸索、改造的。

  故而今日之修士以之修行,始終無法打破那橫亙上方的阻礙。

  此猜測,便是現下拋棄五行論,另立新學的思潮源頭。

  而王承先,做為太平道宗的核心弟子,突破了感應的大修士。

  他從太平道宗所知道的隱秘,遠比其他修士更多。

  那便是!

  當世仙真,不止伏生一位!

  太平道宗祖師何丹,少年時與同村夥伴入霍山采藥,遇山羊傳道。

  山羊對二人誦念“道經”一篇後,便即化作流光飛去,原地則留下了兩冊道書。

  何丹與夥伴直至山羊化流光而去,才從山羊所誦“道經”中清醒過來。

  但清醒之後,兩人談論聽講所得,竟是完全不同。

  再看山羊留下的兩冊道書,也是每個人只能看懂其中一冊。

  何丹能夠看懂的那一冊,名為《陰陽內經》。

  另外一冊則是《陰陽外經》。

  兩個人分別通讀了道書之後,交流所得。

  這次更加怪異。

  除去修行次第的名稱,其它一切都是相反的了!

  最終兩人大吵一架,不歡而散。

  多年後,何丹據霍山,創立太平道宗,並將《陰陽內經》與何丹一生修行中,搜集整理的其它諸多法門、法術、符籙等等,全部合歸一起,另以《太平經》稱之。

  一來是稍稍遮掩自身道統來歷,以免被當年獲得了《陰陽外經》的夥伴察覺、針對。

  畢竟,當年就是他們兩個反目成仇後,爭奪霍山,何丹取勝,他那夥伴不得不遠走他鄉,不知所終。

  二來,便是何丹希望能夠通過《太平經》的傳承,最終使天下太平,改變後漢中後期世家大族把持朝廷,

外戚、宦官輪番內鬥,造成的政治昏暗,民不聊生的局面。  但直到張角之時,何丹的大願不但沒能實現,而且還是張角親自刺殺了末帝,開啟了漢亡之後,至今長達六十年的亂世。

  《太平經》因之而名聲大噪。

  《陰陽內經》的名號,則除去太平道宗核心弟子,外面幾乎無人知曉。

  當年何丹大限將至時,在太平道宗內留下遺訓,說那傳道山羊必定是仙真所化,要求宗門弟子有朝一日,定要尋回《陰陽外經》,如此才能得到完整的登仙法門。

  何丹非常篤定,《陰陽經》內外合一,必定法門完整。

  因為內、外二經中,都有對修行次第的完整描述。

  而次第名稱,則與中古修士所搜集到的,一家上古法門一般無二。

  這一家法門修行,在登仙之前,共有四境十九次第。

  分別是練氣境,三次第:飲氣、食露、餐霞。

  築基境,四次第:通靈、靈幡、法台、神宮。

  通靈,亦即儒家所言感應。

  神宮約略相當於儒家的正言之境,但陰陽道統與儒家道統在這一次第的時候,修行法門已經大相徑庭,且成就之後的能為也極不相同。

  何丹手中單獨的《陰陽內經》,便只能讓太平道宗弟子修行至神宮。

  何丹認為上古修行法門的失落,並不是天地有變造成的。

  否則不會有仙真化身山羊,再次傳道。

  世間修士的猜測,應當是錯誤的!

  可惜的是,當年何丹二人,應是沒有通過傳道仙真的考驗,兩部道書分離,故而仍舊未能獲得完整的修行法門。

  何丹亡故後這麽多年過去,太平道宗一直在秘密尋訪《陰陽外經》的消息。

  只不過,長時間的無所得之下。

  太平道宗內,知曉此事的核心弟子們,在尋訪外經的同時,也開始積極尋求其它新的方向上的突破!

  他們是當世最為相信,五行論並非唯一方法的修士。

  不過,這樣的隱秘,外人極難知曉。

  就連陳仲,也僅僅知曉《太平經》,根本不知道《陰陽經》的存在。

  但陳仲自己,也是路遇釣叟傳道的。

  冥冥之中,陳仲反倒是當世最能理解王承先的極少數人中的一個。

  當然,理解不意味著想法相同。

  陳仲支持新的,也同樣支持舊的!

  五行論也好,形名說也罷,甚至陳仲認為的王承先、何晏、王弼等人繼承、發展的何鹹“體用說”,都是極有價值,極有可能重開仙道的。

  之所以這麽多年來,始終不得寸進。

  其關鍵,還是人的問題!

  這是陳仲從他自己身上得出的結論。

  他修行《劍術》,若非陰差陽錯,在仙門山中突破,這門傳承甚至還在被人懷疑是否能夠達到感應境界呢!

  修行,不應是法門、學說的問題,而從來都是人的問題!

  就如襄公矩死前,對桓志強調,新政、舊政的關鍵在於得人。

  治政也好,修行也罷。

  制度、法門,只是階梯。

  若不得人,階梯無用。

  若能得人,即便沒有階梯,也可壘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