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三月的青島港天高雲淡,舒適異常。
庫艾特船長站在自家修建於碼頭區的貨棧旁,一邊吹著清涼的海風,一邊滿意地看著倉庫裡滿滿的桶裝胡椒,心下盤算著這批貨能掙多少錢——雖然如今家族內大部分生意都交給長子打理了,但庫艾特船長也時不時地參與家族生意決策,繼續發揮著自己的作用;另外有時候他也需要賣著老臉去首都走動走動,憑借著三十多年前對處於初建時期的東岸的“大恩”,他總是能得到不少的好處或許諾,這就是人生際遇了,屬於別人無法複製的。
庫艾特船長早年做航運生意,鼎盛時期一度有三四條船,常年跑聯合省與東岸之間的貿易(有時候也轉售西印度公司商品),獲利頗豐,因此在退休養老前已經是東岸家底比較厚實的富豪之一了。
如今他們庫家又經過了不少年頭的發展,實力愈發龐大,隱隱成了青島港商人群體中比較有號召力的一位,而這顯然也是梅毒病人統計調查局找上他的原因所在。無他,讓其向梅機關傳遞信息,以加強政府對這些日漸崛起的資產階級商人的了解與控制。
前年(1663年),庫家在整合了家裡雜七雜八的業務後,基本確定了以後的主攻方向,那就是胡椒及航運。胡椒是目前世界上三大主流香料的一種(另外兩種分別是肉豆蔻皮和丁香),在東岸國內需求非常之光,無論是醃製肉類還是日常烹飪,基本都需要用到這種廉價的香料,可謂是市場極廣。
當然了,作為三大香料中唯一沒被荷蘭人壟斷的品種,在東印度群島、錫蘭、印度馬拉巴爾海岸(最近一些年科羅曼德爾海岸也開始移栽種植,東岸的新華夏島亦有少量種植)廣泛種植的胡椒價格不高,比較親民。但也正因為價格不高,因此銷量很大,總體利潤比起其他香料來說並不遜色太多,因此近幾年很多商人都擠進了這個行當,打算趁早布局、卡位,為日後打好基礎,庫艾特船長的家族便是打的這麽一個主意。
而作為一個並不那麽純粹的商人,庫艾特船長總是要屈從於政府的意志,為他們的利益服務。因此,最近梅毒病人統計調查局曾經派人悄悄向他傳遞過一個指示,即在青島港組建起一個所謂的胡椒種植園行業公會,將所有有志於投資胡椒種植業的商人都攏到一起,然後組團前往新華夏島東海岸(那裡最適合胡椒這種香料的種植)進行開發。
實話實說,庫艾特船長本人對於組建起這麽一個行業協會其實還是挺喜歡的,畢竟人多力量大嘛,抱起團來也能守望互助,投資風險分攤了不少,而且這更是一種社會名望與地位,如今一把年紀的庫艾特船長分外看重這個。但問題是——這他娘滴的是梅機關這種特務組織讓人牽頭組建的行會啊,這以後自己還怎麽做人啊!每次想到這裡,庫艾特船長就很是憂傷,覺得東岸這種國家真是太不自由了,遠不如商人執政的聯合省做得好。
不過,庫艾特船長的兒子似乎對此卻很是興奮,因為他覺得這很明顯不是什麽壞事。自己的老爹總是不想和特務組織扯上關系,但他覺得關鍵時刻借助對方的力量撈取好處,似乎對自己的事業幫助更大,更何況他們家族也沒有別的選擇了,不是嗎?梅毒病人統計調查局可不是什麽公益組織,而是吃人不吐骨頭的“惡魔”,誰敢拒絕他們的要求?不想活了麽!
胡椒種植園主公會目前已經有了12位注冊會員,自有資金和銀行貸款加起來超過了二十五萬元,
已經足以在新華夏島東海岸那一片打開一定的局面了。另外,不知道是為了鼓勵更多的資金投入到相對蠻荒的新華夏東海岸還是什麽別的原因,總之庫艾特船長接到指示,可以允許經受審查、批準的外國公司加入行業公會,比如最近由貿易部介紹來的美第奇—法爾內塞公司,一家根植於意大利中部地區的殖民貿易企業。目前該公司的代表已經到了青島港,就居住在碼頭區內一處設施還算不錯的旅館內——實施上青島縣一環內的旅館條件都很不錯——之前庫艾特船長已經和他會談過一次了,今天他打算去和對方進行第二次會談,敲定投資的一些細節。
美第奇—法爾內塞公司的代表是現年26歲的彼得羅·法爾內塞,身世顯赫的他的父親是中意大利地區的帕爾馬公國上任公爵奧多阿爾多·法爾內塞(彼得羅是奧多阿爾多公爵的第五子),母親是托斯卡納公國上任大公科西莫二世的第四個孩子,大舅舅是托斯卡納現任公爵費迪南二世,另外還有兩個舅舅是紅衣主教,托斯卡納的科西莫王子(23歲)是其表弟,本人則是帕爾馬公國現任大公拉努齊奧二世的幼弟——很明顯,這個年輕人是中部意大利地區兩大家族美第奇家族和法爾內塞家族聯姻的後裔。
不過,按照舊大陸繼承的傳統,作為老大公最小的孩子,彼得羅基本沒分到什麽財產,除了帕爾馬城區的兩套別墅和郊外的一座中等規模的莊園外,他幾乎沒什麽其他物質財富了。生活雖然比起普通人來說要強上了很多,但要知道他是公爵的直系後裔,混得和普通商人階層一樣的生活水平,確實也有些寒磣了——當然這個現任大公拉努齊奧二世也有一定的關聯,他據說不怎麽喜歡自己的兄弟姐妹,也比較吝嗇,因此彼得羅混到不得不依靠自己的表弟過日子,也就不難理解了。
美第奇—法爾內塞公司絕大部分的股權(60%)都掌握在美第奇家族手裡,更準確地說,是掌握在科西莫王子手裡;而作為公司第二大投資者的法爾內塞家族,總佔股比例不過區區30%,其中屬於彼得羅本人的只有10%左右,這還是他變賣了不少家產後才籌集到的入股資金;該公司最後10%的股份來自於帕爾馬、托斯卡納、米蘭和盧卡的中小投資商人,他們在公開市場了購買了這家公司的股權,但平時不參與公司管理,隻管分紅。
美第奇—法爾內塞這家注冊資本金超過六百萬銀行裡拉的公司,強勢加入胡椒種植園行業公會,自然惹得包括庫艾特在內的其他12位投資者們為之側目了,大家紛紛覺得,原來不止我們覺得這個行業有前途啊,就連遠在意大利的帕爾馬及托斯卡納地區的權貴都看重,看來這行大可做得。而且,與財大氣粗的美第奇—法爾內塞公司一起拓荒開辟種植園,以後能搭順風車的地方一定也不少,這可是能省下不少錢的呢。
庫艾特作為胡椒種植園公會的創建者及第一任會長,同時也是東岸國內比較出名的商人,自然是要與申請加入協會的美第奇—法爾內塞公司的實際負責人彼得羅會一會面了,而他們會面的地點,就是庫艾特家族碼頭貨棧內的辦公室。
彼得羅長得有些矮小、瘦弱,也不英俊,但看起來精神很不錯。作為兩大家族共同的代理人,他這個沒有任何繼承權的公爵之子如今只能為了自己的未來奮鬥了,否則靠著老父親分給他的一個莊園、兩套別墅——哦,還有公國政府內一個可有可無的官職——就這麽混下去的話,雖然生活也未必差,但總之沒什麽前途,也過於平淡,不符合他對自己未來生活的規劃,因此這次有機會前往傳說中的海外殖民地“探險”、“尋寶”,其實他還是很滿意的,這符合他追求財富與地位的需求。
話說近些年隨著新華夏島西北部桑比拉諾河、馬哈瓦維河三角洲一帶甘蔗種植園的深入開辟,以及貝島製糖廠生產技術與規模的不斷提升,東岸人慢慢也加入到了蔗糖這個大市場之中,並憑借自己一年三千多噸的產能,成了國際市場上一個不可忽視的玩家——他們的蔗糖出售到了波斯、阿曼、奧斯曼(亞非部分)、東非斯瓦西裡海岸、東岸本土以及歐洲地中海一帶,獲取了大量的利潤。
而在這其中,熱那*亞非洲公司、三角洲公司作為來自意大利地區的企業,每年至少能從這裡拉走超過一千噸以上(這個數字還有很大上升的空間)的蔗糖,銷售到意大利及鄰近地區,每年獲利達五十萬銀行裡拉,羨煞了不知道多少人,同時也讓工業愈來愈衰敗的意大利商人們知道,手頭有富余資金的話不要著急,如今你們除了投資公債或移民阿姆斯特丹以外,還有第三種選擇,那就是獲得東岸人的批準,在他們的本土及海外殖民地投資各個項目,以獲取商業回報。
這些項目可以是基礎設施類的,比如熱那*亞不少商人曾經被坑過的西南鐵路,總體年回報率也就三個點多一些,不算出色;但也有一些非常不錯的項目,比如羅洽紡織廠(年分紅最多時超過八十萬銀行裡拉)、乾酪作坊、黃油作坊、火腿作坊、葡萄酒莊等等,年收益都相當不錯,這大概是因為東岸國內有一個相對龐大的歐洲裔群體,且其消費能力也相當強的緣故(此時歐洲貧苦農民、市民或農奴太多,這些相當高檔的食品市場需求量有限),如今隨著東岸人口越來越多,這些企業的規模與利潤都在上升,等於是與華夏東岸共和國一起成長,這種投資項目不吸引人那麽還有什麽會吸引人?
不過,這些項目如果與如今堪稱暴利的蔗糖、香料貿易比起來的話,那麽就不值一提了,盈利能力完全不是一個等級上的,而這顯然也是多利亞家族、美第奇家族、法爾內塞家族等意大利中北部地區的實權家族紛紛前來投資的原因所在——能吸引美第奇家族科西莫王子前來投資的企業(三角洲公司),能是沒有前途的一般企業嗎?他們這些大家族,最是敏感性強,對蔗糖、香料這些商品早就垂涎三尺了,奈何自己沒有能力出海殖民,零散開辟的新西班牙種植園也規模不大,且還面臨著別人搶奪的風險,因此一直沒能找到合適的機會。
只是, 隨著熱那*亞人率先趟出了一條路子,與他們關系錯綜複雜的各路意大利商人便在不長的時間內紛至遝來了,他們與東岸人簽訂協議,從歐洲招募拓荒人手,采購工具、種子、牲畜、第一批食物等必需品,然後在英格蘭或聯合省訂造船隻(有時也在東岸訂造),如潮水一般湧來東岸,然後活躍在各個投資項目上面,在為自己獲取了或多或少的利潤的同時,也為華夏東岸共和國的開發建設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
“彼得羅·法爾內塞先生,關於您申請加入胡椒種植園行業公會的申請,經過敝會會員們開會討論,一致決定予以接納。恭喜,美第奇—法爾內塞公司從今天起,就是華夏東岸共和國胡椒種植園行業公會第13名注冊會員了,希望大家以後同心協力,共同將這份事業做大做強,同時也為我國的經濟建設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在貨棧辦公室內,庫艾特船長用一副公事公辦的語氣說道:“這個月月底我們就將組織第一批人手前往新華夏島進行考察,萬分希望法爾內塞先生您屆時能夠隨我們一同前往,以便能夠敲定一些事情。”
“我會的,庫艾特先生,萬分感謝您的幫助,法爾內塞家族與美第奇家族會記得您的友誼的。”彼得羅略顯矜持地說道。
“您最好也趁這個時間多采購一些藥品囤積起來。”庫艾特船長又善意地提醒道:“相信我,這些藥品對在新華夏島長期生活的人非常重要,屬於必需品,而且產量有限,非常緊俏,您最好提前做好準備。”
本書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