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盜墓之民國奇人傳》巴蜀秘藏 第2章 古蜀國
  眾人打定主意,決心會一會這名聲偌大的“通天眼”。老道士首先言道:“玄音大師和希言可在此等候,待老夫親自前往,看看這通天眼是否有真才實學!”

  沈希言對那通天眼頗感興趣,吵著也要去。一旁玄音大師開口道:“想那通天眼能有如此本事,說不得也是江湖上某行當的門人,希言你未涉江湖不諳禮節,去了反而不美,可讓魁首攜鼎前往,我等在此等候就是,你若是覺著無聊可讓你淮山叔給你講述一些江湖典故。”

  希言聞言隻得作罷,然後又纏著張淮山給他講述江湖閱歷……

  江南最是多雨,清早還是晴日,眨眼間天上就下起了蒙蒙細雨。當下老道士換下便衣,頭戴鬥笠,身披蓑衣。冒著淅淅瀝瀝的清雨往鎮北仙源當鋪而來。

  老道士按照張淮山給的地址,攜著圓鼎來到仙源當鋪,尚未進門,便看到門前楹聯雲:

  世事洞明皆學問

  人情練達即文章

  心下道:“這通天眼也是個見人觀色,八面玲瓏的人物!”當下不再猶豫,抬腳踏入當鋪。

  老道士見那當鋪內一中年先生躺臥搖椅小憩,旁邊茶幾上的瓷杯中飄來濃鬱的香氣,那中年先生身穿折袖長衫,面上無須,劍眉朗目,面相與張淮山有幾分神似。

  於是猜到他便是仙源當鋪的主人,大名鼎鼎的“通天眼”。隨即輕咳一聲將其喚醒,開口道:“你是這裡的老板?”

  那通天眼只是閉目養神,並未熟睡,當下亦起身笑聲詢問“這位客官是典當還是贖當?”老道士並不答話,只是從腰間系的布袋裡掏出那隻圓鼎,緩緩遞上前去。

  通天眼過手打量,觀此鼎紋著毒蟲猛獸,與常見的三足圓鼎甚為殊異,以為這是今人鑄的仿古物件,正要開口下定論。又見老道士雖頭戴鬥笠看不清面貌,但多年看人觀色的經驗讓他覺著來人不一般。

  為保險起見,他又從衣袖裡拿出一件青玉如意,輕輕敲打圓鼎,使圓鼎發出一陣清脆的撞擊聲。他的力度其實不重,但圓鼎發出的余音嫋嫋,半響才歸於寂靜。

  通天眼見了此狀,也是暗自吃了一驚,他手裡的那件青玉如意其實是一件世上絕無僅有的寶物。凡用此如意敲擊青銅物件,發出的聲音越清脆,就說明物件的含銅量極高。而古代鑄造的青銅器含銅量越高,則越能看出當時的冶金技術高低。

  通天眼暗道幸虧沒有以貌取物,妄下結論。他認為此鼎必然有若大的來歷,又見這圓鼎紋著蜘蛛蜈蚣等毒蟲,或許是出自湘西苗疆一帶,於是用了一番言語試探老道士。

  老道士見這通天眼看出此鼎出自苗疆,心下已是極其佩服,於是掏出發丘印,點名了自己的身份,但老道士有意隱藏自己的姓名,因而假用了沈希言的名字。

  通天眼聞老道士用隱語報出自己是發丘一門的魁首中郎將,又見老道士拿出的這發丘印與那本《堪金觀寶術》的下卷記載無異。已經信了八九分,這通天眼其實也是行內人物,對待發丘魁首自然要以禮待之,當下也忙抱拳回禮。

  這通天眼明面上是堪金鑒寶出身,實則也有江湖背景,他生平最好收集江湖秘事,又思咐倒鬥發丘一門是盜門正統,於是命夥計重新泡茶,饒有興致的向老道士請教此鼎的來歷。

  老道士掐頭去尾緩緩而談,把數日之前湘西苗塚的經過講給了通天眼。

  待老道士講完,通天眼因為閱歷豐富倒也沒過於吃驚,

只是好奇湘西自古不善於冶金練鐵,怎的會鑄造出這含銅量如此之高的圓鼎。  老道士也說此次慕名前來,是專程請教這圓鼎的來歷。還請通天眼能辨別一二,以解開疑惑。

  通天眼越想越好奇,又拿起圓鼎仔細觀看,用手指撫摸圓鼎的內壁,終於瞧出了端倪。原來這鼎上的蜘蛛蜈蚣等花紋,明顯有後天鑿刻的痕跡,也就是說,這圓鼎上原本沒有蟲紋,這些蟲紋其實是後天刻上去的。而圓鼎內壁凹凸不平,明顯是有銘文的!但那圓鼎開口極小,若不是通天眼用手指撫摸,肉眼根本看不到銘文。

  這個發現讓老道士也是大吃一驚。而接下來通天眼的一番操作,讓老道士更是大跌眼鏡。

  只見通天眼拿出拋光砂紙,細細的磨擦圓鼎內壁,然後又拿出一張雪白硬紙,用茶水浸軟,糊在圓鼎內壁上,又使紅泥輕拓,不一會就從圓鼎內壁上拓下字跡。

  兩人看那字跡,明顯是商周青銅器上常見的銘文。 當下辨別出來,只見上面寫著的是:

  “蠶叢魚鳧,克明俊德,蜀望帝宇,平章百姓”。

  他二人一個是博古通今的盜門前輩,一個是堪金觀寶的行內奇人,自然看的懂這幾句話的意思。翻譯出來就是“蠶叢和魚鳧是蜀國德高望重的先祖,他的後世繼承者望帝杜宇,繼承了先祖的遺志,去治理萬民。”

  傳說上古時代,今四川地區,有一個十分神秘的族群,後人把他們稱作冉族。傳說,冉族的女子嫁給黃帝為妃,生下兒子蠶叢,蠶叢的兒子魚鳧開創了古蜀國,直到戰國時期為秦國所滅。唐人李白的《蜀道難》裡描寫到“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就是古蜀國傳說的寫照。

  老道士和通天眼對視一眼,均露出失色表情,沒想到這件圓鼎竟然來自古蜀國!

  通天眼喃喃道:“世人隻知川渝一帶是巴山蜀水淒涼地,但在上古之時古蜀國的冶金練銅技術已經達到了如此精純的境界。”

  老道士語氣吭哧道:“老夫也曾聽聞過這古蜀國,本以為是偏安一隅的寡民小國,沒想到在商周時期竟能有比中原各諸侯國還要高明的冶金能力!可見我中華地大物博,人傑地靈,任何一方都小覷不得!”

  通天眼也是道:“我聞古蜀國在川中嘉陵江與岷江相夾的廣漢縣一帶,這古蜀國的圓鼎怎會出現在湘西苗墓中?”

  老道士也猜測道:“想來是某一苗王偶然得到了這圓鼎,然後刻上了蟲紋也未可知。”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