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寂靜的小院頓時熱鬧起來,陣陣說笑聲傳出小院。在果園乾雜活的工人庫爾班江忍不住了,借著到大庫房用打磨機打磨鐮刀時機來到小院好奇觀察著傅韜的家人。
這麽多年來給傅韜打工,這還是第一次見傅韜父母和其他親人。傅家人個個熱情主動得跟庫爾班江打著招呼,邀請他中午一起吃個團圓飯,庫爾班江笑著表示感謝。
善於察言觀色的庫爾班江發現,傅韜家的其他人性格開朗,喜歡說笑,為人和善,跟他那個整天黑著臉不說話的姐姐傅方完全不同。
庫爾班江忙完手中的活,來到饢坑前伸頭看看裡面的溫度,常年用饢坑烤饢的他經驗老道,瞄了一眼提醒;“差不多了,可以放雞了。”
“一會兒烤好了,過來一起吃,別回家了吃飯。”傅韜真心邀請庫爾班江。
庫爾班江笑著拒絕:“不了,回家吃拉條子。”(拉條子是新疆本土的拌面,)
跟旁邊的客人打個招呼後,庫爾班江又回到果園忙碌起了。
傅韜見饢坑裡面的內壁顏色發白,趕緊將醃製差不多的雞用鐵絲串好,一個個懸掛在已放進饢坑裡的圓形烤具上,用旁邊的方形鐵皮將饢坑口蓋好,看看手機上的時間給早已等候的垂涎不已侄子交待:“看好時間,半個小時喊我。”
說完,自己換上了雙雨鞋,扛起鐵鍬去給防護林的水換壩口,壩口都是多年來早就堆砌好的,乾起來不需要花費多長時間。
等傅韜換完壩口,時間也差不多了,年輕的侄子早已沉不住氣了,站在饢坑旁邊朝扛著鐵鍬走來的傅韜招手喊道:“五叔,快點,時間快到了,還有五分鍾。”
見年近30歲的大小夥子還做出小時候般沒長大的急迫、稚嫩的神色動作,“你這個饞貨,忍不住了?從小就是饞貓,長大了還是饞貓。”難得開玩笑的傅韜調侃起侄子來,自家爸媽弟弟妹妹來這裡歡度中秋,他心情格外舒暢,還是自家老婆了解自己,這麽多年來,什麽事都想的那麽周到。
在侄子的催促下,傅韜趕緊放下鐵鍬,換下了雨鞋,洗洗手,與侄子和六弟站在饢坑拭目以待。
時間一到,傅韜掀開鐵皮,伸頭往饢坑一瞧,不錯,色澤發黃鮮亮,濃濃的肉香味撲鼻而來,饢坑烤雞成功了。
手腳麻利得用鐵鉗夾住一根鐵絲放到空菜盆裡,早已饞得流口水的侄子伸手一摸熱氣騰騰得烤雞,燙的哎呦一聲將手縮了回去,傅韜與弟弟見這一幕哈哈大笑。
這邊新鮮噴香的饢坑烤雞已經出爐,那邊一桌豐盛午餐也擺了出來,人多力量大,大家七手八腳忙碌一陣,酒水、飲料、茶碗、小蝶等都已準備齊全。
伊鬱喆也攙扶著婆婆坐在松軟的靠椅上,大家各就各位準備動筷子了,都有些餓了。
兩個小輩趕緊製止大家,讓大家暫時先放下手中的筷子,他倆拿出手機拍了起來,一陣狂拍,烤雞、螃蟹的特寫,每個人和豐盛午餐的特寫,所有人洋溢的笑臉和誘人午餐的特寫……然後倆小家夥順手把幾張人與烤雞照片發到了他們孫子輩的微信群裡炫耀一番。
傅家老爺子見孫子孫女拍個沒完沒了,扯著嗓子對著孫子孫女吼道:“有完沒完?你們還叫不叫人吃飯了?!”
聽了老爺子的抗議聲,在座的哄堂大笑,老爺子不耐煩嘀咕道:“現在年輕人乾個啥都拍照片,嘛意思?!不就吃個飯嗎?有啥好拍的。”
說歸說,
吃歸吃,冒著熱氣的烤雞被大家風卷殘雲消滅光,就連涼拌黃瓜、皮辣紅這些家常涼菜也是吃的一乾二淨,倒是小霞她們帶來的螃蟹、大蝦沒動幾下。 一家人開開心心的在果園過了個中秋節,吃完午飯,很有眼力勁的兩個小姑子與侄子、侄女在廚房幫著伊鬱喆清掃廚房戰場,洗刷碗筷,歸整餐具等。
傅韜帶著兩個老人跟弟弟在果園裡散散步、消消食,伊鬱喆也沒閑住,在菜地摘了些蔬菜,按照來得戶數每家一份裝好,又把收拾乾淨的土雞每家一隻分好,給老人家挑了兩隻最肥最大的。
兩個小姑子下午要趕回婆家準備中秋晚飯,六弟、侄女等人明天要上班,大家也沒逗留多長時間,開開心心得離開了。
送走了家人,伊鬱喆跟傅韜來到720畝地玉米地裡看看玉米的長勢。望著高低不平、成片乾旱而死的玉米,再想想麻扎子村貧困戶種的玉米依然綠油油的,伊鬱喆不由納悶道:“怎回事?玉米長成這樣,缺水缺肥?”
雙眉緊蹙擰成一個疙瘩的傅韜愁眉苦臉道:“不應該呀,底肥20公斤二胺、5公斤磷肥,滴灌澆水時施肥罐裡也是按照規定的數量分三次滴灌施肥的,化肥都是我一個人上的呀。水電費今年又是15萬多元,比去年還高。不應該缺水缺肥呀。”
“絕對是哪個環節沒抓好,要不玉米怎會長成這樣?”伊鬱喆費解道,自從下鄉,這兩年跟農民打交道多了,對農田裡的事多少也知道個一知半解。
“會不會是你姐姐倆口子沒好好澆水?”伊鬱喆猜測道。
“不會呀,每次看他倆進玉米地,每次忙乎一個來小時,應該不會吧。”傅韜也苦思冥想尋找玉米長勢差的原因。
“去年麻扎子村的老百姓滴灌帶種玉米的,每畝地產量在900公斤,咱家才500公斤,我給人家說,人家都不相信,還硬說咱家是大水漫灌。去年是地沒犁好,犁淺了,再加上地墒沒把握好,今年又是怎回事?”伊鬱喆真的著急了,不由責備起來,莊稼年年長成這樣,實在是承受不了。
傅韜低著頭不吭氣,他不敢告訴妻子開春播種時,張忠明夫妻倆人怕冷沒在播種機後盯著,造成雜草堵住漏口處無種缺苗的現象,現在玉米長得高了,伊鬱喆還沒發現玉米缺苗呢。
如今,他是打碎了牙齒往肚裡咽,有苦也不能說,不能告訴妻子。如實告訴了妻子,生怕妻子對傅方有看法,他不願意妻子跟自己的姐妹之間出現隔閡,所以有些事能瞞著妻子就瞞著,自己是凡事能忍就忍,能扛就扛了。
玉米的長勢讓倆人如同泄了氣的皮球,誰也沒心情說話了,都耷拉著腦袋一前一後朝住房走去,倆人渾身散發著沮喪的心情。
連敏感的卷毛和黑豆都覺察到主人們連頭髮絲都發出沮喪難過的氣息,乖巧得跟在主人旁邊走著,兩人兩狗一前一後在鄉間小路無精打采得走著,此刻的沮喪無奈與中午的開心釋懷形成鮮明的對比。
路兩旁的楊樹,到了秋天開始落葉了,黃色的樹葉飄落在地上,樹上不時傳來幾聲鳥叫,每次見到這風景,伊鬱喆偶爾也會想到,如果沒有負債,這片果園倒也是養老的好去處。
也許是傅韜多年經營這塊土地造成家庭負債累累的局面、也許是她從小沒在農村呆過的緣故,伊鬱喆對這塊土地上綠油油的樹木、莊稼等沒有一絲興趣。
中秋節過後,伊鬱喆沒回寧西市的家,直接來到麻扎子村投入工作,馬上進入第四季度了,這段時間真是忙,最近給工作隊做飯的貧困戶帕提古麗病了。
經過檢查,帕提古麗得的是布魯氏病,是從她自家裡養殖的羊身上傳染上的一種人畜共有的傳染病,得了這個病的人四肢無力、渾身疲乏,晚上發低燒,得需要住院治療。
帕提古麗是個36歲的寡婦,兩年前丈夫喝醉酒騎摩托回家,半路出了車禍摔死在路邊。由於買的二手摩托車沒有牌照、沒有保險,是個黑車,沒有任何賠償,扔下了兩個年幼的孩子和妻子撒手而去。
本來是個一般家庭,生活還不錯,這下帕提古麗拉扯著兩個孩子直接步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行列。
兩年前工作隊剛來麻扎子村時,帕提古麗家剛出事沒多久。大家商量了一下,乾脆工作隊成員就不輪流做飯了,六個人自掏腰包,每人每月掏200元錢請帕提古麗做飯,管她三頓飯,這樣下來,每個月能領上1200元的帕提古麗家的生活就有保障了。
工作隊員也可以騰出更多時間來開展工作,不用為做飯的事分心。
兩年來,帕提古麗在工作隊當廚師,每年能掙上近一萬五的工資,而且工作隊成員人都不錯,沒那麽多事情,吃飯都不太講究,挺好打發。每天做多的飯菜她還能拿回家給兩個孩子吃,也省下不少錢,她乾得很起勁,勁頭十足。
有時孩子學習上遇到不會做的題來問工作隊幹部,大家都會熱心幫助,在這些幹部的輔導下,自己兩個上小學的孩子在班級成績都是最好的。
三天前,伊鬱喆和巴桂借著回單位匯報工作的機會,把帕提古麗安頓在縣醫院住院治療,所有農合醫保手續,倆人也都跑前跑後幫著辦理完畢。
帕提古麗的姐姐來醫院照顧妹妹,安頓好一切,伊鬱喆倆人就趕緊回到麻扎子村,脫貧攻堅工作壓力大、任務重,不能有半點懈怠。
脫貧攻堅駐村快兩年了,工作隊成員早已沒有了最初來麻扎子村的那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豪情壯志,當一月的日曬超出他們養尊處優十年工作的日曬,爬的山路要超過上半輩子上班走的路,從未乾過體力活的人拿起鐵鍬熟練得幫助老百姓乾著農活,照鏡子臭美的習慣早已丟棄,在協調農戶間雞毛蒜皮的瑣事中,在面對懶漢貧困戶站在大街曬太陽不乾活那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恨鐵不成鋼的情緒裡……他們才發現,脫貧攻堅工作要比想象中艱苦得多,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真心、耐力和韌勁,不是當時想得那樣大刀闊斧,這次恍然明白了為什麽把這項工作喚作“攻堅”。
兩年的駐村生活使伊鬱喆他們懂得了脫貧攻堅工作這項很細微細致的工作,要具有水滴石穿的韌性,要有細水長流的溫暖,自始至終貫穿在貧困戶生活、生產、思想、乃至平常的言語中,滲透在貧困戶的點點滴滴生活中,下沉在每個平凡而普通工作細節裡。
善於觀察、思考、總結的伊鬱喆歸納出做好脫貧攻堅工作要有“真情實意”。 真,要對貧困戶付出真心,掏真心換貧困戶的真心;情,要待貧困戶如同親人,付出感情;實,開展這項工作要腳踏實地,不能流於形式做表面文章;意,要把國家2020年摘掉貧困帽子的意義給他們講透徹,要傳達出黨對貧困戶關心關愛的真實情意。
因此,兩年的駐村生活,讓假日、節日成為了夢想,親朋好友就是詩與遠方,每天成員們都與時間賽跑,脫貧攻堅工作讓隊員們感到是一種苦中有樂的工作,那樣真實樸實、那樣貼近地氣。
這個月的工作計劃是工作隊員要到建檔立卡貧困戶家摸底調查,掌握各家今年種植的紅花、小麥、苜蓿收入情況,在九月初這些農作物早已收割完,據他們掌握,基本上也都賣掉了,就剩下玉米還沒到季節收割。
還要是聽聽建檔立卡貧困戶明年的打算,有什麽困難,種植什麽農作物,是否養殖些家禽牲畜來增收,這些都要工作隊來幫著把把關、想辦法出主意。他們的口號是幫老百姓出謀劃策、排憂解難,兩年來也是按照這個準則辦理的。
伊鬱喆倆人回到村裡,工作隊成員已經分組走訪入戶了。倆人放下購買的日用品,來到餐廳吃午飯,喝碗奶茶、啃著饢餅就著一盤皮辣紅、一盤油炸花生米將就了一下。
帕提古麗住院期間,工作隊成員輪流做飯,看今天這午餐大概是努爾的傑作,油炸花生米是努爾最拿手的菜。吃完後伊鬱喆洗完碗筷,跟巴桂倆人拿著筆記本和筆按照這次計劃安排,馬不停蹄來到一區的貧困戶馬建家了解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