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我還好微微笑》第24章 錦上添花不如你
  老師的朋友是個美食家,有一次老師和她朋友一起吃飯,她朋友聊起菜肴名稱在食客眼中處於“第一印象”的位置,大部分食客初次進入餐館點菜時,是從菜單上的菜名入手的。

  因此,一個恰當而有特色的菜名可以吸引食客。魯菜歷史悠久,是全國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菜系之一,其中各具特色的菜名,既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超群的烹飪技藝,也反映出齊魯飲食文化的深厚底蘊。

  菜名就是廣告詞

  魯菜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易牙“善和五味,淄澠水合,嘗而知之”。魯國的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北魏時期,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總結了黃河流域飲食,以山東菜為基礎,詳細地記下了煎、燒、爆、炒、烤、蒸、醃、臘、熗、糟等烹調方法和一些名菜的製法。隋唐以後,山東菜成為北方菜的代表。

  宋代的“北食”,主要指的就是山東菜。元、明、清時期,山東菜更是進入宮廷,成為禦膳的主菜。

  大部分的魯菜名稱十分樸實,用詞特點是簡明易記。很多魯菜名稱中的詞匯,來自製作時不可缺少的主料、配料和調料,例如“香椿豆腐”“糖醋鯉魚”等;也有一些詞匯來自味道、色澤、質感及烹調方式等,如“麻辣雞”“雪花香椿”“乾爛蝦仁”“烹對蝦”“燉肉鴿”等。

  不過,魯菜菜名也有華麗的一面。菜名是菜的廣告詞,它能給食客以美的享受,也能引導食客的消費意向。因此,商家會根據菜的特點及目標消費群體需求,在命名時賦予其一定的美感。

  這些菜名一般在色澤、造型方面進行美化,給人以形象生動的感覺。要達到這一效果,文學修辭必不可少。

  菜名裡最常見的修辭是比喻。運用比喻,關鍵是巧妙地找到兩者的相似之處,很多魯菜名稱起得確實精彩。

  有的以外形設喻,比如“繡球雞胗”是將雞胗切成兩塊後,在每塊之上刻以十字花刀,使其炸出後呈現出繡球狀;“蝴蝶海參”是把海參切成蝴蝶翅膀狀,然後配合別的餡料擺出完整的蝴蝶形狀;“米香布袋雞”先是把雞開膛洗淨後,將海參、干貝等材料放進去用竹針縫住,此時的雞確實形似布袋。

  有的選擇以顏色設喻,比如“水晶肘子”,是用水晶來形容肘子晶瑩透明;“雪花白菊”中的雪花是形容白菊顏色如雪般潔白。還有的是同時從形狀和顏色兩方面設喻,比如“雪花山藥繡球”是形似球,白如雪;“青果雞”是以雞裡脊加入碧綠的菠菜汁,加工成青果形狀汆製而成,顏色碧翠,形似青果。

  還有一些菜名在運用比喻修辭時相對隱晦,更多了一些神秘色彩。

  比如“雪中送炭”先要將蛋清打成糊,加面、菱粉拌勻,圍成圓的雪牆造型;再將黑色的海參放在雪牆中間;最後,菜盤內倒上白酒,用火點著上桌,才算大功告成。

  與此類似的還有幾道菜。“烏龍戲珠”是將海參放在盤子中間,鴿蛋、櫻桃錯開,擺放海參周圍,紅、白、黑相映成趣。

  “梅雪爭春”是說蒸熟的蛋清像一盤白雪,桂花醬糖鹵澆在蛋清上如梅花數朵。“烏雲托月”則是把紫菜撕成一片片,把鴿蛋放在紫菜之上,然後加入清湯,使得紫菜和鴿蛋漂浮在清湯之上,猶如烏雲托月。

  菜單裡的“諧音梗”

  文字的魅力在魯菜名稱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借代也是魯菜起名常用的修辭,

主要用法是以原料或原料的某種特征來代指菜肴本身。  如“扒三白”是以白菜、雞脯肉、龍須菜扒燒而成,這三種原材料顏色均偏白;“三不沾”菜成之後一不沾盤子、二不沾筷子、三不沾牙,可謂名副其實;“全家福”是用海參、白肉片、熟雞片、筍片、白肚片和蝦仁一起成菜,熱熱鬧鬧、營養豐富;“爆三樣”的三樣是指菜裡用了豬腰、豬肝、豬瘦肉三樣原料,言簡意賅;“吳蜀合”用海參代表吳國,干貝代表蜀國,表示吳蜀兩家和好,融入了膾炙人口的三國故事。

  此外,雙關的修辭,為魯菜菜名帶來了不少“諧音梗”的妙處。諧音雙關,可以突出語義的重點,巧妙地表達情感態度,也可以產生幽默風趣、含蓄、生動的藝術效果。“霸王別姬”這道菜的主料是鱉和雞,“鱉”與“別”諧音。

  民間俗稱“鱉”為王八,因其習性猛烈霸道,亦有“霸王”的美譽,而這又與項羽“西楚霸王”的名頭搭上了線,“姬”則是“雞”的諧音。這道菜實際就是“霸王鱉雞”,它充分地運用了語義雙關、諧音雙關的特點,把原料並無特色的一道菜,通過名稱變得活潑、生動。與此類似,“燕窩八仙湯”以“八鮮”諧音“八仙”來命名。

  “連年有余”則是利用了“魚”和“余”同音,表達了期望來年能有盈余的美好願景。

  誇張這種修辭雖然看起來有些言過其實,但經過合情合理的渲染,能引起人豐富的想象,也是可以帶給食客享受的。

  誇張的運用主要體現在菜肴的質量、原料的數量和菜肴的造型等方面,魯菜裡的“當朝一品鍋”“賽熊掌鮑魚”“扒通天魚翅”等都是代表。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孔府菜

  “當朝一品鍋”是孔府菜的代表菜。“一品”是古代官品的最高一級,昔日,衍聖公曾位列當朝一品,而這道“當朝一品鍋”食材珍貴、做工複雜,確實是一道質量上乘的“貴族菜”,配以“當朝一品”之名,則進一步彰顯了菜身上的富貴之氣。

  熊掌取自山中珍奇異獸,鮑魚也屬於珍貴海產原料,二者價格昂貴,如今熊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嚴禁捕殺。

  其實,“賽熊掌鮑魚”這道菜並沒有使用熊掌、鮑魚,而是采用帶筋的豬蹄髈肉和活海螺肉代替熊掌、鮑魚,菜名號稱其外形和口感賽過真的熊掌、鮑魚,主要是為了突出菜肴的味道之美。

  “扒通天魚翅”等菜肴中的“通天”有三種說法。一是與“一品”類似,形容菜肴格調之高,多出現於高檔宴席中;二是指菜肴由單一魚翅烹製而成,且使用的魚翅翅針很粗,有“一指通天”之意,誇張地表現了原料的珍貴程度;三是指其味可通天,是魚翅宴中的極品。

  文化帶來增值體驗

  山東自古是文化之地,魯菜命名時,也格外注重文化味道。

  將詩詞引入菜肴,可以使菜肴名稱充滿情趣。“梅雪爭春”這道菜的名字取自宋代盧梅坡《雪梅》“梅雪爭春未肯降”的詩句;“踏雪尋梅”這道菜的名字來自“踏雪尋梅梅未開,佇立雪中默等待”。

  菜名典雅,往往意味著製作技藝會比較複雜。孔府菜“陽關三疊”的名字取自古曲,菜品的設計理念則源自唐代詩人王維的名作:“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當初,孔府內廚從詩意中得到啟發,用雞脯肉與白菜葉層層相裹,炸而烹之。一層雞肉一層白菜,一共三層,正適合送別曲一送三別的情調。

  古時,“陽關三疊”這道菜多用於餞行宴會,以表達主人的送別情意,預祝客人旅途順利平安,可謂情意綿長。

  “百鳥朝鳳”這道菜使用母雞、鴿蛋、蟹黃等為原料,做成了形如百鳥朝鳳、色澤美觀、口味鮮美的菜肴。在傳統文化中,鳳凰是一種勤勞、熱心的吉祥鳥。相傳,平時它總是飛行百裡,為自己尋找過冬的食物,非常勤勞。

  別的鳥嘲笑它不會享受生活,整天只知道忙碌,鳳凰不為所動,還是照樣辛勤勞動。很快冬天來臨,天降大雪,那些平時貪玩的鳥又餓又冷,命懸一線。這時,鳳凰把自己存的食物分給了它們,讓所有的鳥兒都度過了寒冬。

  為了感恩鳳凰,百鳥決定各自獻出一根羽毛,合起來編成一件衣裳,送給鳳凰。這就是“百鳥朝鳳”的典故。

  “帶子上朝”是昔日孔府的一道專屬菜。衍聖公相當於一品官職,按照朝廷禮製,能享受攜子面君的優待,為了表達對朝廷恩寵的感激和銘記之情,孔府廚師發明了這道菜。

  這道菜有兩種做法:一種是一隻鴨子帶一隻鴿子炸製蒸煮後,澆汁而成,一種是用豬五花肉和蓮子等為原料製成。

  “黃鸝迎春”以韭黃、肉絲為原料,用面皮裹卷炸製而成。早春時期,用新生的韭黃烹味佳肴,室外樹枝吐綠,黃鸝飛舞,室內高朋滿座,把酒品鮮,別有趣味。

  此菜因韭黃的顏色、菜肴成品的顏色均為金黃色,又恰逢黃鸝飛舞之季,故而得名。

  “燒安南子”只看菜名,讓人不明就裡。此菜全用禽心製作,一盤需用二十個,古代在宰殺雞鴨多時才做,造型美觀,味厚而醇。

  此菜歷史久遠,明代已經在孔府作為宴席菜而用。相傳,孔府廚師將雞、鴨心稱為“安南子”,大概因為雞心、鴨心的形狀像中藥胖大海,而胖大海在中藥中又稱安南子,才落下這一奇怪的名字。

  孔府菜起源於宋代,鼎盛於清朝康熙年間,是典型的官府菜。孔府菜分為兩類,一類是宴會用菜,一類是家常菜肴,孔府菜還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薑太公是齊國的開國國君,也是齊魯文化的奠基者之一,所以魯菜中自然少不了他的身影。

  相傳,薑太公釣魚後喜歡自己烹製,他吃膩了整條魚,便剔去骨頭留魚肉與蔬菜同炒,以此菜筵客,賓客皆稱太公烹製的魚肉鮮美,加之太公釣魚勤奮,便有雅士吟出“齊民富國盛,薑太公魚勤”的佳句。後人化“勤”為“芹”,便有了今天用魚肉加芹菜拌勻同炒的“薑太公魚芹”。

  如今,廚師們又將魚肉雙面施花刀,加蛋清、雞蓉和芹菜拌勻,滑油炒之,使得魚香與芹菜香味相融,葷素相配,鮮嫩異常。,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