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七箭往事之人生二十八載紀實》第12章 童年往事之種小麥
  谷子種植具有悠久的歷史,從古代開始一直是中國北方的主要糧食作物,小麥和高粱也是具有很遠的種植歷史,有的甚至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

  小時候我們村裡種的最多的就是小麥了,因為要吃飯,所以每家每戶都要種,種小麥一般是秋後,等下了一兩場秋雨過後,用耩子(jiangzi,山東方言,指小麥播種機)和一頭牛進行播種,耩子是一種木製機器,中間有個漏槽,可以盛放小麥種子,中間有個小口,下面拴上一個石頭,隨著晃動石頭牽引著線頭,將小麥均勻的從小口處灑出,經過下面的鑽頭,均勻的撒在地溝裡。小麥種子從我記事起,一般是村裡發放或者從鎮上的種子站購買的。播種的時候需要一個人牽著牛或者驢,然後一個人手扶著耩子控制方向和播種的深度,太深了不容易出苗,太淺了根容易被凍壞。

  種完之後,就等著下雨了,下完雨之後,出苗很快,小麥苗往往趁著最後的暖陽,風快的生長,這時候是不需要撒肥料的,如果長得過快是不容易過冬的,俗話說:今年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這句話雖然誇張,但是足以看出下雪對小麥生長的重要性,有的人擔心下雪會凍壞小麥,其實並非如此,下雪之後,地面只有薄薄的一層會被凍住,小麥的根反而被保護的很好,而且下雪之後,害蟲數量會明顯減少,雪水融化之後,可以儲存在小麥的根部,等來年可以迅速複綠。

  春天來了,原本乾枯的小麥葉片會迅速從根部長出來,然後就是施肥了,講究的人家會撒上化肥之後,再鋤一遍地,如果春天過於乾旱,化肥會燒壞小麥苗,這時候就需要澆地了,等到小麥灌漿期和抽穗期才是需要大量水分的時候,如果這個時候春旱,小麥就會長不高而過早的抽穗,這樣今年的產量就算白幹了,所以各家各戶掙搶水源澆地的事情時有發生,畢竟水就那麽一些,許多人都是大半夜開始堵水,下遊的隻好等上面澆完才開始,為此沒少爭執,畢竟事關生存的大事,每個人都不含糊。關於澆地的事,我在前面提到過,也發生過許多趣事,最害怕的莫過於那一次水蛇事件了,那時候在胡同溝底澆地,無聊的時候總會帶著笊籬撈蝦,那裡的蝦群真是多,還有各種小螃蟹、泥鰍等,我非常喜歡吃炒的小蝦米,所以每次都帶著大桶,有一次我像往常一樣撈起來,但是這次不一樣啊,是一條水蛇,顏色很顯眼,具體顏色記不清了,反正有紅色,它一個翻身跑掉了,我頓時後退了好幾部,連續幾天沒敢下河,後來下河我都留下了陰影,需要提前觀察好,看不清的地方就不下了。

  小麥成熟之後,就是搶收時節了,因為我們村的地都在山坡上,水庫庫區下面也只有幾十畝平坦的地,所以很少有人機收,都是用鐮刀手工割麥子,割一小捆之後用新鮮的小麥秸稈捆扎起來,這樣做是方便挑或者是背,割麥子是個辛苦活,需要彎著腰,割一天就腰酸背痛。但是顧不上累,需要馬上把小麥打出來,使得小麥種子和秸稈分離,這個需要專門的機器了,全村也沒幾台,有的甚至是隔壁或者鎮上的機器,都是要講究排隊的,但是有的時候沾親帶故的,本來說好的排隊,在一個地方打麥子之後,機器就挪不動窩了。

  搶收搶收,麥子尤其如此,如果遇到天氣不好,如果割下來的麥子不能迅速曬乾,就會發霉長毛,於是協調機器成了頭等大事,割麥子的時候我一般都放假了,但是一家三口對於分割小麥來說,

人還是太少了,人家機器的老板什麽也不管,那個機器需要一個人往裡送麥子,需要一個人手提的袋子在出粒口,一個需要把麥秧及其糠渣挑到一旁,這時候相鄰的人家就會互相幫忙,因為別人家乾活,你在旁邊看,鄰裡鄰居的也說不過去。  等小麥分離完畢,就需要把小麥拉倒平屋上晾曬,那麥粒的清香,令人難忘,沒有平屋的人家,就直接在馬路上晾曬了,晾曬時需要人看著的,除了驅逐各種鳥雀,更重要的是看天,前幾天我在抖音上看見有人晾曬的時候出去玩,麥子都隨著雨水衝走了,深有感觸。一看天不好就抓緊堆起來,下雨了就裝在袋子裡蓋起來,不下雨就抓緊再攤開晾曬,中間還有經過各種翻面,一般是用雙腳去翻面,中午的陽光曬得滾燙,腳指頭一沾到水泥地,就很疼, 翻來覆去的曬個幾天,等到天黑之後就可以裝袋了,不要很熱的時候裝,因為糧食自己會發熱,太熱的時候堆起來容易壞。

  小時候玩的最歡的就是各種小麥秸稈的草垛了,在用機器分離完之後,每家每戶的小孩就跟小狗一樣在草垛上打滾,任憑家長怎麽喊都不管用,相信很多人都挨過不少打,這大概就是人們對於豐收的喜悅與感恩吧。

  小麥是非常容易招蟲子的,尤其是那種油子,陳年的麥子需要晾曬,不然就會長滿油子,爬來爬去的,很快就會有很多蟲子的糞便和碎的麥屑,不僅很惡心,更重要的是影響麥子的品質,陳年的麥子也就不值錢了。

  小麥收獲後,最重要的就是磨麵粉,需要推著車子到隔壁村的麵粉加工廠去磨麵粉,還有一種就是換物,在那個金錢流通匱乏的時代,以物換物才是最好的交易方式,拿小麥來換油條是最多的做法,那時候饞油條吃了,並不是拿幾塊錢去買,而是從甕裡挖一瓢小麥,經過稱重後以質論價,然後計算可以換多少油條。還有換火燒了等等,小時候的小麥可以硬通貨。

  近些年,隨著經濟的發展,作為個體小農經濟的小麥產業也不那麽多了,有的人家留夠小麥,明年就不播種了,有的乾脆花錢買麵粉,只有那些講究人家或者老年人還堅持種小麥,自己磨麵粉吃。那些風吹麥浪的情節越來越少了,小麥大面積種植業成為了歷史,村裡的馬路上越來越難以看到原先的草垛了,現在的小孩似乎都不玩捉迷藏了,即使玩,恐怕也找不到可以藏身的小麥草垛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