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數學心》第506章 郵件炸彈客
  他變成了魔鬼

  只因曾見過地獄

  如果你的智商是167,你會變成什麽樣?

  我想,怎麽都不會變成他這樣。

  隱居荒野,製造16枚炸彈,炸死3人,致傷23人;

  躲避FBI追捕18年,最後因為發表論文而暴露,舉報人還是親生弟弟。

  在監獄中,回想起16歲時考上哈佛大學,他卻說,那是一座地獄。

  在那裡,他兌現了自己的數學天賦,風光無限。

  但同時,他也經歷了人生的至暗時刻,被欺騙、被侮辱、被虐待。

  他逃出了那個房間,卻逃不出永世的噩夢。

  他製造了炸彈,但他們製造了魔鬼。

  1

  1942年,泰德·卡辛斯基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

  他天資聰穎,相貌不凡,5年級時就在智商測試中獲得了167分。

  他的父母對此感到十分驕傲,直接安排他跳過6年級,升入初中。

  原本是班裡最出眾的泰德,突然墜入一堆需要抬頭仰望的陌生人群中,年幼的他第一次感到了惶恐與孤獨。

  熬過初中、踏入高中,泰德還是與周圍的同學格格不入。

  當其他男生都忙著踢球和約會時,他卻宅在教室裡埋頭解題。

  大家都穿著李維斯牛仔褲,聊女生的身材和摩托車的轟鳴,而泰德卻天天背著一個漆皮公文包,出入於教學樓和化學實驗室。

  “書呆子”“公文包少男”“行走的死腦筋”——泰德背負著各種“罵名”路過操場,有人看他不順眼,就圍堵在教室外,合夥把他塞進走廊的儲物櫃裡。

  16歲時,父母帶著比泰德小7歲的弟弟搬了家,而泰德憑借過人的數學天賦,被哈佛大學正式錄取。

  泰德獨自背著行李出門,遠離了家人。

  在哈佛大學裡,泰德認識了數學教授喬治·皮拉尼。

  有一次,皮拉尼教授告訴他的學生,他手頭上有一個比較冷門的數學課題,叫邊界函數(Boundary ),這麽多年來,從來沒有人能夠解開它。

  3周後,泰德走進皮拉尼的辦公室,在桌上放了一遝稿紙——整整一百頁,全手寫,邊界函數迎刃而解。

  大學畢業後,泰德又進入密歇根大學攻讀數學博士,不到半年時間便取得博士學位,論文題目正是“邊界函數”。

  這篇論文被評為當年的密歇根州最佳數學論文,獲得了薩姆納·邁爾斯獎,泰德的名字因此被刻在了哈佛東四區宿舍入口的牌匾上。

  1967年,25歲的泰德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招聘,成為該校歷史上最年輕的助理教授。

  此時的泰德,風華正茂,意氣風發。

  他有著光明的前景,似乎注定要留名青史。

  但兩年後,一切戛然而止——泰德突然辭職,隨後人間蒸發,沒有人知道他去了哪裡。

  再出現在公眾視野中時,他蓬頭垢面,衣衫襤褸,

  被法院判處終身監禁,不得保釋。

  2

  1978年5月25日,美國西北大學的工程教授巴克利·克利斯收到了郵政局退回的一個包裹,這個包裹寄往芝加哥大學,但是收件人"查無此人”。

  克利斯教授對這個包裹毫無印象,只能把它交給保安。保安打開包裹,包裹瞬間爆炸,他的上身頃刻就被火焰吞沒。

  針對這次襲擊,美國警方當即立案調查。

隨後警方發現,這枚炸彈的製作原料非常簡單,在全國各地都能輕松買到。  數月之後,調查行動依舊一無所獲,警方只能作罷,此案高懸。

  然而,這僅僅是一個開始。

  在這之後的每一年裡,凶犯總會變換套路製造爆炸,並且愈演愈烈:

  1982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工程教授,手和臉被嚴重燒傷;

  1985年,該校的一名研究生被炸掉了四根手指;

  1994年,新澤西州,受害者當場死亡……

  美國當局把這名凶犯稱為“大學炸彈客”,因為他的襲擊對象基本都是大學教授。

  18年內,炸彈客一共製造了16枚炸彈,炸死3人,致傷23人。

  FBI恨之入骨,動用500名特工,查訪上萬民眾,誤拘200多人,耗資500萬美元......但結果卻一無所獲,因為大學炸彈客的反偵察能力極強。

  他總是故意留下假線索,把在公共廁所裡撿到的頭髮放入包裹,誤導FBI,或是在炸彈上刻上“FC”,假裝自己是恐怖組織(Freedom Club)成員。

  1995年4月24日,美國多家媒體同時收到了一封署名“大學炸彈客”的信件。

  信中炸彈客寫道:如果《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能完整刊登一篇他的論文,他就終止寄送炸彈;但如果有人刪改論文,他將進行更慘烈的報復,炸毀整架飛機。

  面對炸彈客的公然挑釁與威脅,美國司法局只能選擇屈服,同意刊發論文。

  於是,這篇3.5萬字全手寫、名為《論工業社會及其未來》的論文,被全美傳閱。

  而正是因為它的出現,FBI第一次捕捉到了真正屬於炸彈客的“蛛絲馬跡”。他們在報紙中原封不動地影印作者的筆跡,讓公眾辨認筆跡的主人。

  1996年4月3日,炸彈客終於落網。

  美國警方在蒙大拿州郊外的一間小木屋裡,逮捕了潛逃18年的泰德·卡辛斯基。

  舉報人正是泰德的親生弟弟,大衛·卡辛斯基。

  那天,大衛讀完報紙上的《論工業社會及其未來》,感覺論文的思路和自己哥哥的想法非常相似。

  大衛馬上翻看泰德以前寄來的信件,反覆比對字跡後,他顫抖著給FBI寫了一封舉報信。

  泰德·卡辛斯基落網後,馬上登上了美國各地報紙的頭條。

  54歲的他引爆了最後一枚炸彈——輿論炸彈。

  所有人都好奇:這位曾經出類拔萃的數學天才,為什麽會淪為滅絕人性的炸彈客?

  這一次,調查結果令人扼腕。

  3

  1959年秋天,正在讀大二的泰德第一次走進哈佛大學神道7號的地下室。

  他被招募來參與一項心理實驗,卻發現審訊人員異常粗暴。

  不明真相的他被強製關進暗房裡、綁在椅子上,渾身插滿電極;他什麽也看不到,只聽見審訊人在不停地辱罵他,說他的論文是垃圾、他媽媽嫌棄他心理不健全......

  接著,他又被抽打、被電擊,甚至被注射致幻劑。

  泰德反覆地昏迷、激醒、抽搐,大腦裡開始出現幻覺,情緒瀕臨崩潰。

  從這一天開始,17歲的他被間歇性虐待了整整3年。

  在這棟樓裡,和他一同受害的還有另外21名學生,他們被當成豚鼠,供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亨利·默裡進行人腦控制實驗。這項實驗被稱為“MKULTRA計劃”,由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秘密組織實施,目的是要創造一種可以撕裂蘇聯間諜心理防線的逼供法。

  試驗期間,CIA聯合成百上千個場所——大學、醫院、監獄、醫藥公司等等,對受害者使用催眠、電擊、感官剝奪、性虐待、注射藥物等暴力手段,摧殘他們的肉體和意識。

  在經歷了百般折磨後,泰德徹底崩潰了。

  他變得更加內向和木訥,非常害怕與他人對視,甚至患上了幽閉恐懼症。

  讀博期間,他開始向往隱居,並且時常幻想殺人:“帶著步槍走進森林,遠離這個社會......如果我過不下去了,能趕在餓死之前回到這裡,那就把我討厭的人殺死。”

  之後, 幾近精神分裂的他接受了伯克利大學的教職,目的是賺取荒野生活的費用。

  於是兩年後,數學教授泰德·卡辛斯基消失在了叢林裡,只剩下大學炸彈客。

  在《論工業社會及其未來》中,炸彈客強烈控訴現代工業化所帶來的巨大災難,他認為,人類社會亟需摧毀現有的工業體系,回歸原始,而當代大學教授無疑推動了社會的發展,違背了他的目標,所以他才會對他們下手。

  就思想建設性而言,有人把炸彈客的論文奉為神作,大肆吹捧;有人認為他喪心病狂,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反社會變態。但很少有人會注意到,他變成這副模樣的真正原因,或許比論文本身更發人深省。

  從小學5年級開始社交掉隊,到高中時被塞進儲物櫃,再到CIA的地下室,火順著引線慢慢燒到了泰德的心頭。

  一名智商167的天才少年,因為父母的虛榮心,被送往高年級就讀,受盡孤立和冷落;又因為輕視人才的校園風氣,備受嘲諷和欺辱;甚至在將要踏入社會的時候,遭到了國家機構的欺騙和虐待。

  就這樣,本該以學者身份出現在這篇推文裡的他,最終變成了反面教材。

  魯迅先生說,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社會毀滅了他,他試圖毀滅社會。

  但是,犯罪永遠都是不可取的,而反思永遠都是必要的。

  “為什麽數學天才會淪為殺人犯?”

  “為什麽一個人犯罪的理由會是回歸原始?”

  引發反思,就是悲劇的最大意義。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