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三國伊始――帝國末路,英雄逐鹿》場景、劇情及歷史出處(上)
  第一節西涼諸將反目與賈詡在長安的作為

  西涼諸將是一個松散的聯盟。在東漢末年西羌之亂的時候,馬騰、韓遂是董卓討伐的對象。但是到了董卓控制長安的時候,馬騰與韓遂又成了外援,幫助西涼軍隊對抗關東群雄。這種松散的聯盟全部都需要通過利益來維持,所以董卓一死,對於西涼諸將來說,誰都想取而代之。但是誰都沒有統籌全局的能力,最終導致了西涼諸軍混戰的局面。

  賈詡是這一亂局的始作俑者,是他向李傕、郭汜提議帶大軍進攻長安的。當時他也一定預料到了,長安被佔領之後的情形。李傕、郭汜這樣的人成不了大事,所以賈詡從李傕、郭汜掌權後,就開始為自己安排後路。第一為避嫌而不出任要職,盡量與李傕、郭汜撇清關系,第二,借助自己在二將心中的地位,盡力保全朝中的官員。只有救下這些官員的命,自己以後才有活路。

  歷史出處,西涼諸將的爭執出自《資治通鑒?卷六十一》:“馬騰私有求於李傕,不獲而怒,欲舉兵相攻;帝遣使者和解之,不從。韓遂率眾來和騰、傕,即而複與騰合。諫議大夫種邵、侍中馬宇、左中郎將劉范謀使騰襲長安,己為內應,以誅傕等。壬申,騰、遂勒兵屯長平觀。邵等謀泄,出奔槐裡。傕使樊稠、郭汜及兄子利擊之,騰、遂敗走,還涼州。又攻槐裡,邵等皆死。庚申,詔赦騰等。”

  賈詡在長安的事跡出自《三國志?賈詡傳》:“董卓之入洛陽,詡以太尉掾為平津都尉,遷討虜校尉。卓婿中郎將牛輔屯陝,詡在輔軍。卓敗,輔又死,眾恐懼,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等欲解散,間行歸鄉裡。詡曰:“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征天下,若不濟,走未後也。“眾以為然。後詡為左馮翊,傕等欲以功侯之,詡曰:“此救命之計,何功之有!“固辭不受。又以為尚書仆射,詡曰:“尚書仆射,官之師長,天下所望,詡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縱詡昧於榮利,奈國朝何!“乃更拜詡尚書,典選舉,多所匡濟,傕等親而憚之。”

  第二節李傕與郭汜的決裂

  樊稠放走了馬騰、韓遂,這也使得長安城內的西涼諸將心生嫌隙。李傕、郭汜二人實力大致相當,加上共同進長安的這一段經歷,使得二人之間的關系相對牢固。樊稠的實力又遜於他們當中的任何一位。李傕殺樊稠,很大程度上是擔心樊稠與馬騰、韓遂聯合,另外也有吞並他的軍隊後,主政長安的意圖

  歷史出處《九州春秋》與《典略》,《九州春秋》曰:馬騰、韓遂之敗,樊稠追至陳倉。遂語稠曰:“天地反覆,未可知也。本所爭者非私怨,王家事耳。與足下州裡人,今雖小違,要當大同,欲相與善語以別。邂逅萬一不如意,後可複相見乎!“俱卻騎前接馬,交臂相加,共語良久而別。傕兄子利隨稠,利還告傕,韓、樊交馬語,不知所道,意愛甚密。傕以是疑稠與韓遂私和而有異意。稠欲將兵東出關,從傕索益兵。因請稠會議,便於坐殺稠。

  《典略》曰:傕數設酒請汜,或留汜止宿。汜妻懼傕與汜婢妾而奪己愛,思有以離間之。會傕送饋,妻乃以豉為藥,汜將食,妻曰:“食從外來,倘或有故!“遂摘藥示之,曰:“一棲不二雄,我固疑將軍之信李公也。“他日傕複請汜,大醉。汜疑傕藥之,絞糞汁飲之乃解。

於是遂生嫌隙,而治兵相攻。  第三節孫策艱難的創業史

  盡管在《三國演義》中,人們習慣性得把孫堅當做江東的奠基人。但實際上從歷史進程來看,孫策才是實至名歸。孫堅死後,其部下被袁術掌控。孫策在弱冠之年扛起整個孫家複興的重擔,比起曹操、劉備這樣經歷過許多大事的人物而言,孫策只能算作一個孩子。所以看待孫策所建立的功業,不能單純從成熟與否的角度去品評。比起曹操,孫策少了三分穩重;比起劉備,孫策又少了五分閱歷;但是孫策身上所具備的那種“初生牛犢不怕虎”,一往無前的氣概又是曹操、劉備所不具備的。

  歷史出處,《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孫)策字伯符。堅初興義兵,策將母徙居舒,與周瑜相友,收合士大夫,江、淮間人鹹向之。《江表傳》:(孫)堅為朱俊所表,為佐軍,留家著壽春。策年十餘歲,已交結知名,聲譽發聞。有周瑜者,與策同年,亦英達夙成,聞策聲聞,自舒來造焉。便推結分好,義同斷金,勸策徙居舒,策從之。

  第四節孫策破祖郎以及江東班底的建立

  孫策為人年輕氣盛,但也深知若要在亂世立足,不能隻憑自己一人之力。在缺乏足夠資本的情況下,招賢納士完全需要依靠個人的魅力。東吳的建立文管班底以“二張(張紘、張昭)”為最。孫策起家之時就得到了張紘的幫助。二人之間的對話更是展現出孫策雄才大略的一面。

  歷史出處《吳歷》:初(孫)策在江都時,張紘有母喪。策數詣紘,谘以世務,曰:“方今漢祚中微,天下擾攘,英雄俊傑各擁眾營私,未有能扶危濟亂者也。先君與袁氏共破董卓,功業未遂,卒為黃祖所害。策雖暗稚,竊有微志,欲從袁揚州求先君餘兵,就舅氏於丹楊,收合流散,東據吳會,報讎雪恥,為朝廷外藩。君以為何如?“紘答曰:“既素空劣,方居衰絰之中,無以奉讚盛略。“策曰:“君高名播越,遠近懷歸。今日事計,決之於君,何得不紆慮啟告,副其高山之望?若微志得展,血讎得報,此乃君之勳力,策心所望也。“因涕泣橫流,顏色不變。紘見策忠壯內發,辭令慷慨,感其志言,乃答曰:“昔周道陵遲,齊、晉並興;王室已寧,諸侯貢職。今君紹先侯之軌,有驍武之名,若投丹楊,收兵吳會,則荊、揚可一,讎敵可報。據長江,奮威德,誅除群穢,匡輔漢室,功業侔於桓、文,豈徒外藩而已哉?方今世亂多難,若功成事立,當與同好俱南濟也。“策曰:“一與君同符合契,今便行矣,以老母弱弟委付於君,策無複回顧之憂。“江表傳曰:策徑到壽春見袁術,涕泣而言曰:“亡父昔從長沙入討董卓,與明使君會於南陽,同盟結好;不幸遇難,勳業不終。策感惟先人舊恩,欲自憑結,願明使君垂察其誠。“術甚貴異之,然未肯還其父兵。術謂策曰:“孤始用貴舅為丹楊太守,賢從伯陽為都尉,彼精兵之地,可還依召募。“策遂詣丹楊依舅,得數百人,而為涇縣大帥祖郎所襲,幾至危殆。於是複往見術,術以堅餘兵千餘人還策。

  第五節袁術自立的想法與馬日磾之死

  袁術的野心在討伐董卓之時就已萌生。只不過局勢尚未明朗,袁術從未表現出來而已。董卓被殺,漢獻帝淪為西涼諸將的傀儡,關東群雄互相征伐不休。客觀上促使袁術將自立為帝的想法付之於行動。而太傅馬日磾之死則是這種行動的印證。

  歷史出處《資治通鑒?卷六十一》:“太傅馬日磾與趙岐俱奉使至壽春,岐守志不橈,袁術憚之。日磾頗有求於術。術侵侮之,從日磾借節視之,因奪不還,條軍中十餘人,使促辟之。日磾從術求去,術留不遣,又欲逼為軍師。日磾病其失節,嘔血而死。”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