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戰隋》第247章 口若懸河
隨酷暑漸去,聯盟氣氛愈發緊張,總府官員和諸軍統帥們知大戰即將來臨,而基層軍官和士兵們也察覺到了戰局詭異,官軍明明佔據優勢,卻遲遲不攻,其中必定醞釀更大風暴。

 將士們焦灼不安影響到了諸軍統帥們心理,們紛紛進言李風雲,獻計提前撤退,建議攻敵不備,總之怯戰情緒普遍嚴重,聯盟諸軍並無一決死戰勇氣和信心。

 李風雲看似平靜,實則忐忑。並不畏懼齊王,李密及其背後勢力幫助,握擊敗齊王,雖然聯盟要為此付出慘重代價,但代價完全值得,聯盟唯經過戰火錘煉才能快速成長,聯盟唯經歷一次次生死考驗才能凝聚為一個牢固團體。然而,聯盟成長並不能改變歷史前進軌跡,最起碼現階段李風雲看不到聯盟改變歷史可能,但渴望改變歷史,這是神聖理想,哪怕一絲希望也不想錯過,而現階段齊王就是能看到唯一一絲改變歷史希望,所以祈盼韋福嗣能再次出現,能帶給一絲實現夢想希望。

 在期待中,韋福嗣再次出現。

 兩人第二次密談以討論段振遺策開始,然後推演遠征軍千裡奔襲平壤後,東征戰局可能出現諸般變化。

 李風雲結論是,平壤一戰必敗。如果來護兒水師提前攻擊平壤失利,導致水陸夾擊之策失敗,則此仗可能是大敗;如果遠征軍陸路大軍大意輕敵,未能保護好自己退路,則全軍覆沒之危。

 韋福嗣本來對平壤一戰還比較樂觀。遠征軍水陸夾擊,即便未能攻克平壤,安全撤離不成問題,只是無功而返對聖主和中樞來說已經是軍事上失利,而伴隨軍事失利則是政治上挫敗,而政治上挫敗必將迫使聖主和中樞不得不在國內眾多政治爭問題上做出妥協,如此則對齊王借戡亂剿賊之名擁兵於外發展實力就非常利了。

 齊王此舉名正言順,聖主和中樞即便心中一百個反對,可惜鞭長莫及,顧不上了,另外若想贏得東征勝利,們也確需要國內局勢穩定,因此們確找不到打擊和遏製齊王理由。但是,這裡存在一個重大風險。若齊王還發展起來,東征卻勝利結束了,聖主帶遠征軍凱旋而歸,齊王災難也就接踵而至。

 這是齊王和韋福嗣等人猶疑不決原因所在,也是韋福嗣再次見到李風雲後,首先便與其探討東征戰局原因,韋福嗣是抱僥幸心理,看看能否從李風雲這裡打探到中樞核心層對東都戰局看法,從而幫助們下定最後決心

 韋福嗣如願以償,聽到了一個驚人推演,聖主迫於方方面面重壓,可能攻克平壤希望寄托於來護兒水師,密令來護兒攻敵不備,乘高句麗軍隊竭盡全力阻禦中土陸路遠征軍之際,以雷霆之勢一舉攻克平壤。

 推演真實性非常大。聖主和中樞為什麽置軍方反對於不顧,強行命令遠征軍實施段振遺策?難聖主和中樞不知在錯誤時間實施錯誤攻擊策略會給軍隊帶來致命危險?如果聖主和中樞以陸路大軍為誘餌,在正面戰場上吸引和牽製高句麗主力大軍,以來護兒水師為攻打平壤主力,奇兵突出,出奇製勝,則能合理解釋聖主和中樞為什麽在此刻強行實施段振遺策了,這實際上就是瞞天過海之計,在欺騙和麻痹敵人同時,出敵不意,給敵以致命一擊。

 然而,中樞最高層內奸,聖主和中樞攻敵之策一旦傳到平壤,讓高句麗人了防備,來護兒“奇兵”不但會失去作用,還可能一頭栽進高句麗人陷阱。

 韋福嗣信心動搖了。雖然李風雲對平壤一戰推測都建立在極度悲觀基礎上,只要遠征軍在某個關鍵環節上佔據了主動,擁了運氣,那麽結局就完全不一樣了,最起碼可以全身而退,畢竟遠征軍實力擺在那裡,但韋福嗣對東都高層殘酷權力博弈深刻認識,對行宮和衛府內部深重矛盾和激烈衝突亦是一清二楚,正是這些矛盾和衝突導致平壤一戰還打就已經埋下了失敗禍根,而且還是很多禍根,其中任何一個禍根只要在戰鬥中爆發,那麽遠征軍必定戰敗。

 “如果戰敗,會發生什麽?”韋福嗣睿智眼睛中露出迷惘之色,似乎自問,又似乎詢問李風雲。想看清未來,但未來籠罩在迷霧中,若隱若現,給以無窮遐想同時,亦讓戰戰兢兢,一種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恐懼感。

 “東征要繼續,東征不能半途而廢。”李風雲說,“聖主會愈挫愈勇,首戰告敗,馬上就會開始第二次東征。”

 上次韋福嗣已經從李風雲嘴裡聽到過第二次東征,但在意,當時證據證明李風雲所提供機密真實可信,本人對東征也還比較樂觀,而這一次再聽到李風雲預測第二次東征,不但聽進去了,記在了心上,並將其做為自己推演未來局勢發展一個基點,而且可以肯定,李風雲這一說法不是無放矢,極可能源自中樞核心層,也就是說聖主和中樞核心層成員們非常清楚這次東征難度,自信歸自信,但凡事都意外,所以們也做好了失利心理準備,並拿出了挽救之策,那就是進行第二次東征。

 “第二次東征應該是勢如破竹了。”韋福嗣順李風雲思路,窮盡心力在命運迷霧中尋找未來方向。高句麗彈丸小國,國力限,連綿戰爭將摧毀它們國力,就算高句麗人眾志成城,誓死一戰,就算平壤城高大堅固牢不可破,奈何國庫空竭,錢糧武器,這仗也就打不下去了。

 然而李風雲一句卻讓韋福嗣駭然心驚,目瞪口呆。

 “東征首戰告敗,對東都政局將產生難以估量影響,而隨聖主和中央權威銳減,隨聖主決意進行二次東征而不得不進行妥協和忍讓,那麽可以預見,反對勢力必然要抓住千載難逢機會,以武力推翻聖主更迭皇統,以暴力摧毀改革重建中央,內戰不可避免爆發,而二次東征不得不中途停止,功虧一簣。”

 朝堂上保守勢力對聖主不滿,反對改革,這已是公開秘密。大業三年榆林事件,保守勢力領袖高潁、宇弼和賀若弼被聖主誅殺,受連累者不計其數,就此改革派和保守派矛盾公開化,雖然保守勢力因此遭到重創,不得不向聖主和改革派妥協,但隨改革進程加快,中央集權速度越來越快,貴族階層尤其是豪門世家既得利益損失越來越大,雙方矛盾越來越激烈。

 據韋福嗣所知,東都激進保守勢力鋌而走險,陰謀推翻聖主摧毀改革,雖然這只是無根無據傳聞,但無風不起浪,今天李風雲竟然匪夷所思做出相似預測,頓時便讓韋福嗣心驚肉跳,驚懼不安。假如激進保守勢力要兵變,利用東征期間聖主、中樞和衛府軍主力都在遼東戰場征伐,東都空虛之際,突然動手,確是最佳時機。只是如此一來,假若聖主笑到了最後,那朝堂上保守勢力必將再遭重創,是繼漢王楊諒之亂後關隴貴族集團所遭受到第二次打擊,無數人頭將滾滾落地,而隨之動搖則是國祚根本。今日國祚根本是關隴,是關隴貴族集團,聖主一而再再而三屠戮關隴人,國祚根基焉能堅固?

 “在東都很多人眼裡,齊王在聖主東征期間出京戡亂絕對是個自絕生機錯誤。”李風雲繼續說,“某西進中原擄掠通濟渠,威脅東都,影響到東征,雖然給了齊王出京戡亂理由,但齊王完全可以拒絕出京。當然了,齊王左右為難,若其拒絕出京戡亂,必被政敵抓住柄,為聖主所憎惡,但一旦出京戡亂,同樣會被政敵抓住柄,為聖主所忌憚,然而,最終們和齊王還是選擇了出京戡亂,原因無,們心存僥幸。既然龜縮東都危機四伏,前途黯淡,甚至性命之危,倒不如出京博一,了功勳,了實力,了自由,迫不得已情況下,大不了重蹈漢王楊諒之覆轍。”

 “為什麽們這樣僥幸?就是因為東都激進勢力陰謀推翻聖主摧毀改革。某說過,聖主之所以遲遲不立齊王為儲君,就是因為執政理念與聖主改革思路相悖,只要聖主和改革派手握天憲,齊王就永無出頭之日,所以們另辟蹊徑,鋌而走險,出京發展,自己送上與聖主對立不歸路。們走上不歸路,正好可以為東都激進勢力所利用,一旦雙方聯手,實力大增,再拉上時刻圖謀東山再起山東人,再斷絕通濟渠給東征以致命一擊,那麽們確可以重走漢王楊諒之路,以武力與聖主一決勝負。”

 李風雲望韋福嗣,停了片刻,而韋福嗣並說,神情嚴肅,洗耳恭聽。

 “然而,在某看來,漢王楊諒失敗是個血淋淋教訓丨利用皇族之間自相殘殺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當今中土核心矛盾,而若想徹底解決矛盾,唯改天換地。所以,某可以肯定告訴,東都那些陰謀推翻聖主摧毀改革激進勢力,最終目標是篡國,而不是更迭皇統,因此,齊王是們必殺目標,們不惜代價也要誅殺齊王。殺死皇統第一繼承人之後,東都政局大亂,陰謀者們篡國之路就要平坦許多。”

 韋福嗣聽明白了。李風雲說得很委婉,但意思很清楚。如果齊王與合作,可以利用東都激進勢力舉兵篡國機會,勤王救國,建立功勳,贏得聖主信任,雖然這依舊不能幫助齊王衝擊儲君位置,但可以緩解父子間矛盾,另外齊王因為功勳大了,實力了,聲望了,聖主也不好公開打擊,這就給了齊王繼續在外拓展實力時間,而隨實力越來越大,或許就能仿效聖主當年之路,以對實力贏得皇統之爭。反之,如果齊王與東都激進勢力合作,與們一起挑起內戰,對抗聖主,那大義、名聲都沒了,而更重要是,東都激進勢力只是利用篡國,而不是幫助贏得皇統,所以齊王最終命運非常悲慘,無論勝負都是死。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