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塔防戰略》三百零五 難以面對的未來
《宇宙進化大觀》,在章魚的世界,是著於八百年前的老書。

 不能算古董,因為哪怕到今天,章魚世界的生態體系,都沒有脫離這本書的框架。

 《宇宙進化大觀》有上下兩部。

 上部是基於進化論的各種行星生態概論。

 進化論,土球直到現在,都還有很多人不信,甚至怪獸危機之後,不信的更多了。

 也不用說知識多少的問題,進化論最明確的證據根本不用看人類史,直接看作物、寵物、牲畜的定向育種就能明白了。

 牲畜的流程太長,作物差異一般人看不懂,看看貓狗兩類寵物在一百多年間定向培育出了多少個品類。可以說它是人類主觀操作了,可人類又何嘗不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的意志在寵物培育上,替代了自然壓力的作用。

 定向育種的實現,可以從側面證明,人類和幾萬年前不可能長一樣,變化的過程就是進化。

 但進化這個詞本身或許不夠準確,生物並不是一步步向前的,它們只是在不斷的適應身邊的環境變化,有生物在該過程中變得更複雜,就會有倒退回去的。

 《宇宙進化大觀》中所使用的“進化”,實際也有一定的主觀成分,就像人類自認萬物之靈,該書的著作者們,也認為太空生命才是進化的盡頭。

 對待生命,兩個世界的觀念也有不同。

 土球人也知道“生命以負熵為食”的概念,但很冷門,冷到沒人在日常生活中談“熵”的問題。

 熵,物質從有序走向無序的過程。

 放大到宇宙,熵的等同於熱寂。

 概念很容易理解,太陽時時刻刻放光與熱,不停釋放能量加上時間因素必然導致恆星走向滅亡,當所有恆星走向壽終正寢,中子星等天體也逐漸失去能量變成永恆的絕對零度物質,宇宙最終回歸完全黑暗的過程,就是熱寂。

 生命以負熵為食的概念,指生命必須以加速周圍環境熵增為代價,才能維系自身的穩定。

 光合作用、進食都是負熵的具體表現,這個過程中,一部分能量被用於維持生命體的穩定,有剩下的才用於演化,多余的以廢熱形式還給環境。

 由此可推導,生命的存在與繁衍,必然會導致熱寂加速。

 當然,熱寂過程所使用的時間單位是百億年,並輪不到人類操心。

 明白了生命、熵與熱寂的關系,就能讀懂《宇宙進化大觀》的內心戲。

 這裡熵變成了生命等級標準,生命等級越高,所需的負熵越大。為什麽太空生命更高級,因為太空生命所能達到的活動范圍,進行太空活動所需的能量,必然更容易推動熱寂進程。

 另外使用熵作為生命概念,就不僅僅是碳基生物的事了。

 回到書上,《大觀》的上部,就是基於這一套標準,給各種行星類型進行了生態定位。

 能讓比標準人類體型更大的生命,不需要罩子就能直接生活的行星,都屬於一級行星,這其中有一部分對於土球人類和絕大部分土球生物,都屬於致命環境。

 行星環境有利於限制生命數量,但仍然存在自然演化生命的(包括原始細菌),為二級行星。

 不能自然演化生命,生命僅能通過人工設施環境存在的,是三級。

 其他包括氣態星、熔岩星,都屬於四級。

 上部詳細介紹了三類行星上較為完善的生態體系,做了些意味不明的定義。

 下部才是土球人難以接受的。

 這部分全都是人類的各個進化分支。

 下部開篇就有一個概念:人類存在的使命,就是創造出適應宇宙環境的生命。

 這裡用創造出,而不是“演化成”,裡面的內容細思極恐。

 過了概論,整個下半部給列出了人類的八十余種進化方向,其中有很多是在當前土球倫理框架下根本談都不能談的。

 以創造類為例,有個名為“監察者”的分支。

 監察者是一種宇宙泛用型的人造人,他們與原人(沒在大氣層外建立基地的初始人類)的差異十分巨大,是生物和電子系統的結合體。

 該分支僅用主觀意識,就能改變自身血循環方式和常駐肌肉收縮模式,結果是他們在0.1倍標準氣壓下,只要有氧氣面罩,根本不會出現耳膜破裂、眼球爆炸等原人才有的“故障”,采用有一定強度的緊身宇航服,他們甚至能直接帶個小頭盔進入太空作業。(第三級高原氣壓接近0.8個標壓,最高峰處仍然大於0.5)

 內改造的機制讓監察者比一般創造類更有優勢,他們沒有失去適應環境的進化能力,通過當前環境壓力下的生育迭代,再對後代做監察者改造,就能獲得非常適應當地環境的類人物種。

 監察者後代的再改造,和土球人類理解的手術完全不是一回事,流程分兩步,第一步通過培養設備,對部分基因進行針對性的顯性表達,然後再在頸椎植入兩個帶有“數據線”屬性的插件就完工了,完成後頸後會存在兩個包含一大堆觸點的金屬片,可以用有線和無線形式直接連上電子數據流。

 與監察者相比,所謂機械飛升或賽博朋克式的義體改造根本不入流,在《大觀》下半部裡連單列資格都沒有,僅僅作為個參照物與各個人類分支做比較。

 《大觀》下部所列人類分支,具有人形與土球人類常見膚色的合計十二種,創造類四種,其余為自然演化分支,原人的功能性與他們相比,只能算弟弟。

 更讓土球人難以接受的,是廣泛存在的,往非人方向進化的分支。

 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如其中的“超腦”分支。

 這是個生育力極為低下的族群,甚至根本沒有自然生產的能力,繁衍全靠手術提前取出胚胎,進行體外培育。

 該分支特征是大腦沒有發育限制,沒有顱骨這個概念,只要不停的學習和思考,他們的腦子會越來越大,過程中會徹底失去自主行動能力,最後不得不變成一坨在營養液裡繼續生長的純大腦。

 到了脫離軀殼的階段,他們的大腦外延突觸和相關設備結合,才算是完全體。

 完全體超腦在虛擬世界裡,一個腦子就是一整個族群,性格、記憶完全不同的意識體在一個腦子裡各有不同的細胞區,真正實現了化身千萬。

 超腦都不是《大觀》中最詭異的進化分支,他們是因為代表人類各分支中最高水平的本體記憶力和智力,才會具有代表性。其中甚至還有零下一百多度都凍不死的物種,還有弱化智力向,往獵殺者方向進化的。

 與這些物種相比,土球各種文學、遊戲作品裡普遍存在的機械飛升式的幻想,根本都稱不上進化,哪怕全身義體化,內循環仍然逃不出泵動式,行動方式仍然是兩腳走路兩手工作,哪怕是某些幻想作品裡加了翅膀,除了能煽下翅膀,本質和原人也沒有任何區別。

 從原人學會保存火種開始,幾萬年來製造了行星史上規模最大的生物滅絕史,工業化後甚至有了改變地貌的能力,原人有理由也有自信號稱萬物之靈、恐怖直立猿。

 但飛出母星之後,原人這套軀體真是不夠看。

 就拿正在建設的幾個空間站、月球基地舉例,如果人類真的能在0.1倍大氣壓下生活,它將不僅僅是氣體環境維持的事,甚至連空間站的密閉安全性都可以不用那麽講究,因為在這樣的氣壓下,哪怕出現一點泄露,氣體流失量也極為有限。

 僅僅是氣壓的變化,就能讓空間站建設的工作量降低一個水平,氣體、水、建材等物資投送量也會有所下降。

 《大觀》提出了一個人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太空人通過繁衍迭代後,還是人類嗎?

 土球生物的體型大小受重力與含氧量影響最大,其次才是濕度、植被變化等環境變遷,有這個認知就能直接預知,月球和鯤鵬空間站的低重力,一旦徹底解決低重力環境下的骨質疏松(鈣流失)難題, 最終必然會繁衍出體型更大的人類,至於最後能不能維持人形,只能看與地表失聯後其團體自身的選擇了。

 大會吵架,小會決議,放到太空進化裡也能成立。

 越小的團體,道德與倫理的約束力就越弱,它無關於道德水平,在選擇進化方向的課題上,終究是為自身群體謀未來,群體越小,矛盾越少,課題越容易推動。

 反過來,如果規模過大,比如在怪獸危機前的地表即使出現了某些新人類,也會被主流排斥甚至被消滅,要實現全人類的迭代,可能性無限趨近於零。

 只要邏輯思考能力過關,就很容易發現,推動地外永居,其實是在親手製造新人類。

 回頭想想,之前不惜代價送上去一大堆文明種子、基因樣本、資料,或許會成為新人類之間唯一的聯系,一旦連同種文明認同都消失,恐怕又會走上文明衝突論的死胡同。

 《宇宙進化大觀》在某個層級引起了很大的憂慮,但土球上的人類其實沒得選,除了走向太空,沒人有把握接下來能在地表,保住文明和工業鏈主體。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