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塔防戰略》三百零六 後災難時代展望
《大觀》帶來的憂慮,大約在遙遠的未來,此時此刻人類仍然要為自身的存續戰鬥。

 XX25年一月,又有一樣好工具登上舞台。

 與前面的武器、裝備、設備都不同,這次是單純的為地表工業服務。

 馮氏可編程多功能組裝機。

 這個馮氏,是一位G國的業界大佬,馮也不是姓,而是百年前的貴族中間名,他所在的團隊從外星知識開始傳播後,就選了一條與眾不同的線路,仿製。

 仿製的不是遊戲裡的設備,而是某些思路,馮式組裝機走的就類似於遊戲中生產設備的多功能路線。

 由於技術水平的關系,要做到遊戲裡那樣涵蓋食品、燃油、工業製成品的范圍,根本不可能做到,在學習了某些相關外星理論知識後,決定將目標標準到組裝線上。

 現代工業的組裝線,往往都是佔據一整個廠房,傳送帶分好幾層的複雜系統。但如果不追求產能,其實可以做得很小。

 舉個栗子,肥宅快樂水,它的生產線是現代工業標準版,因為隨時跟進改良,讓其產品可以無視貨幣貶值,幾十年維持一樣的價格,但隨著改良而來的,是生產線變得越來越複雜。

 如果只是造一個鋁罐裝碳酸液體呢?大概兩個自動販賣機大小,就足以容納含鋁管衝壓、鋁罐上色、罐裝液體、封蓋等全部環節。

 差異的來源,是各個環節的時間差決定的。

 鋁罐衝壓的效率,絕對跟不上罐裝液體的速度,所以需要更大的設備同時衝許多鋁罐,當差異環節繼續增加時,就像做算術題一樣,為了追求最高的生產效率,設備複雜度會越來越高。

 馮式組裝機的思路,就是一次隻做一個,目的是為了讓這台機器能做很多很多種東西。

 選擇這種技術路線,已經證明了馮氏團隊的眼光,他們當時就已經看到怪獸危機如果不神奇的消失,現有的工業體系必然走向崩潰。在那樣的背景下,產量已經不是第一優先考慮的,而應該要求“能造出來”。

 經過一年多的沉澱,去年中期獲得來自C國、西中洲等數國的投資後加速,到現在終於拿出了成品。

 基礎版的馮氏組裝機,包含四種焊接方式、工件三維定位及位置校準、可兼容十六種零部件篩選及移動模式、衝壓模塊、卷板模塊、烤漆與噴漆模塊等。可實現電路板組裝及焊接、彈藥組裝、金屬板組裝及焊接等功能。

 實現這麽多功能,其體積卻不大,被做成標準集裝箱一般,甚至能兼容火車和碼頭吊車運輸,要轉移時直接把它當集裝箱拖走就行。

 缺點當然不可能沒有。

 首先效率不用想了,只能說比兩個人手動要快且保證加工精度;其次使用門檻有點高,在變更製造品的時候需要非常專業的人士,至少得機械工程師加程序工程師,系統的複雜度一般工人完全鬧不明白;因為複雜度高,維護同樣需要非常專業的人;最後,它為了便攜犧牲了成品工件的大小,最多只能輸出塑料凳大小的東西。

 它的賣點不少,主要客戶定位是那些需要快速重建的地方,以及部分看的比較遠的地區。

 所謂看得比較遠,其實就是C國在推的最後防線那種,在較小范圍內擁有發電和部分生產能力。

 其實這種也不只C國在推,只是其他地區都是以財團、大學為主導,不少地方的官方完全就是扯後腿的存在。

 馮氏組裝機一出來,訂單飛速增長,幾天的時間就增加到七千台。

 G國之前工業集中區被怪獸糟蹋了一波,現在方方面面要產能,根本沒辦法造出這麽多,無奈之下,只能退而吃授權費,授權其他地區生產。

 組裝,在整個工業鏈裡算不上特別重要的環節,早幾年都是勞動密集型。馮氏組裝機,還是有點瞄準空白市場的意思。

 但對於最近才熱起來的“工業鏈小型化”的市場,馮氏功不可沒,因為他的帶動,自去年他們拿到投資起,就陸陸續續有其他公司開始搗鼓類似的項目。

 C國自己也下場了,直接把月宮用的工廠模式部分資料給了幾家官營企業,由他們進行後續市場化改造和設計。

 其實這幾家企業本身就參與了月宮工廠的設計和生產工作,已經有部分資料在手裡。

 可話說回來,要把這種太空裝置反過來搬回地表,其實也沒那麽容易。

 提個前面提過的,玻璃車間。

 月表沒空氣,真空並不是什麽時候都好,需要液態水的時候,真空就是殺手,完全真空的開放環境,哪怕只有幾攝氏度的液態水也會一直沸騰。因此工廠全設備都是密閉環境,作為平板玻璃底液的錫溶液不會受到氧化和汙染,流程比地面少很多。

 到了地表,完全氣密這種劇烈增加成本的東西肯定要去掉,尤其是進出料的部分要維持氣密,還真不是普通廠家能做到的。放棄氣密,相應的又要有除氧化層的手段,中間如何平衡、取舍,都要工程師們一個個去弄。

 此外,月宮工廠所有的熱量都是嚴格控制的。因為很可能現在把熱量排掉,到了月球的夜晚還得耗費額外的電力把熱加回來,大量熱量會以幾百度的高壓水蒸氣形式存起來。在地表工廠外殼不至於自然降溫到零下一百多度,肯定不用那麽講究。

 重點還在於參與工程的人數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的。

 月宮工廠,作為太空永續項目物資自給的重點工程,設計、驗證等工作參與進來的高級工程師就超過兩萬人,還沒算那些負責造驗證設備和後續參與試驗調試的工具人,那些都是廠裡的寶貝技工,輕易都不外借的那種。

 現在作為某幾個企業的下屬分支項目,就算要得急,聯合了兩家友商,短時間內一個分項目裡也只能投進去兩三百人,得虧是反向改進,如果是從零開始,時間表都沒人敢出了。

 他們任務是去年八月才領到,一月時剛剛出樣機,還需要經過一系列測試,過程中說不定還得改。冶金鏈那邊更慢一點,不知道能不能趕在三級怪獸出現前搞定。

 假設怪獸能稍微配合點,不要打斷工業鏈小型化的過程,熬過今年,明年就可以在部分自然資源條件較好的城市,實現不含原材料開采的工業鏈自給化。

 這個新型產業中,C國的官營企業雖然有幾個項目,主力仍是各私人公司,就國家層面,C國並不打算將其列為重點戰略。

 主要矛盾還是個產能問題,小型化工業鏈的生產能力,隻勉強能讓城市的技術水準不倒退,以城市為單位去給太空體系提供物資援助就完全不現實了。

 哪怕不說工業鏈,隻說人。

 有研究顯示,長期接收外來援助的災民、難民,都會發生結構性的文明倒退,教育也會在短短二三十年間歸零。

 反過來說,生產和商業活動,是維持現代文明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一旦缺失,人類將走入不可逆的衰退,從文明走向愚昧。

 小型化工業鏈在此處起到一個文明階段錨定器的作用,至少保持了對高端人才的剛需,不至於荒廢教育。

 受限於原材料、產能,小型化工業鏈在全球產業鏈斷開後,並不能替代規模化工業的力量,最多只能維持城市裡的家電、電動車、建築的翻新和養護能力,覆蓋率還無法保證。

 總而言之,以現有的科技水平,工業鏈小型化只是全球災難後期的有益補充,並不是全球產業鏈的替代者。

 對全球產業鏈有更全面認知的官方,對於後災難時代,隻盯著幾個重點。

 第一是前面提過的,以全球自給城市協同構建的核材料供應系統。

 第二是食品加工,這裡的食品加工,單指為太空體系補給的真空包裝脫水肉類食品。

 主要考慮到現有太空設施重力太低,重力最高的是只有0.3g的鯤鵬空間站,可鯤鵬空間站自己又要依賴月宮投送礦產類補給,畜牧業短期內不能有任何指望,肉類將成為後災難時代太空最匱乏的物資之一。

 不過肉類加工畢竟屬於偏低端的產業,把畜牧業包含進去,是各重點目標中唯一能通過單一城市完成的任務。

 第三是電磁火箭的製造及快速回收能力。

 運載火箭是工業皇冠上明珠之一,能與之相比的只有航空母艦、核潛艇,裂變核彈的技術門檻都差了點意思。

 想要在單一城市內集成運載火箭的全部生產環節,可能性必須是零。

 而在怪獸遍地走的後災難時代,想要協調全部幸存城市防禦圈,繼續製造火箭,難度比造核燃料還誇張,核燃料說到底也只是一種成分比較複雜的“陶瓷”,只是全球產業分布比較分散。

 所謂製造能力,更多的是維持較為全面的材料生產及加工能力的期待,很難指望在怪獸持續不斷的摧殘下,一直保持產業鏈完整。

 火箭回收就成了必須慎重考慮的後期方案。

 電磁火箭代表了人類逐步學會外星材料和技術的使用,它一直以來都是有回收系統的,不過並不適合後災難時代用。

 現有的回收分兩個部分。

 首先是一級火箭,這東西回落,在計算軌道時就會盡量做好,基本都落到海裡。因為燃料艙空掉,它們落海後會飄起來,由船隻回收。

 另一部分上面級、飛船等,它們被設計往草原、戈壁地區回落,由車輛和武裝押運部隊回收。

 而要應付後災難時代的需求,現在要求設計能安全回落到草原上的一級火箭。

 這裡不但涉及一級火箭的結構需要加裝定位、減速、降落裝置,連入軌彈道都需要做出調整,才能確保它們回落到草原區。涉及到軌道調整,就可能讓火箭變得更重,一環扣一環,越來越複雜,現在不做,等到後災難時代,人類恐怕就沒能力做了。

 至於後續的運輸,對於C國都不算大事,沒有燃料的火箭並不重,最多把發動機拆下來,用大運輸機或載重直升機分別運輸。

 對後災難時代的各種籌備、準備過程中,又因為那些特殊需求,誕生了新東西。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