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亂世棟梁》第155章 腥風起
天氣晴朗,陽光明媚,綿延群山,鬱鬱蔥蔥。

 一片風輕雲淡之中,數羽信鴿振翅高飛,飛過崇山峻嶺,南而去。

 忽有黑影自上方襲來,快如閃電,擊中一羽灰鴿。

 卻是一隻猛禽襲擊獵物得手,抓著那灰鴿飛向別處,而高空中盤旋的另外兩隻猛禽,看準目標後也開始俯衝。

 其余幾羽信鴿四散,躲過襲擊,忽高忽低、忽左忽右,鑽入山谷,盤旋於雲霧彌漫之中,躲避‘追兵’。

 擺脫“追兵”之後,它們之中,有兩羽轉了個彎,往西面而去。

 所去的目標,是一座大湖東畔的小漁村,那村子邊上有一顆白色巨石。

 其余幾羽則繼續往南方向飛去。

 飛著飛著,群山之中開始出現臨星盆地,又飛了一陣,下方忽然出現大片平地,其中為一座城池。

 而城池四周散布著星星點點的窯爐,有一道道黑煙衝天而起,遠遠看去,仿佛城池所在地區失火,為煙火環繞。

 城池邊上,有一條東、西走向的河流,河邊碼頭上,靠泊著大量船隻,如同螞蟻般的人們,將一個個箱子裝船。

 信鴿繼續往前飛,飛過河流,群山變成丘陵,然後變成大片田地。

 遼闊的田地之中,有無數忙碌的身影,又點綴著村落、莊園,期間夾雜著溝渠,以及彎彎曲曲的道路。

 信鴿飛著飛著,看到了自己的家。

 它們的家,在一處莊園邊上,那裡有亭台樓閣,有溫暖的窩。

 此時的莊園裡,人聲鼎沸,一塊空地上,許多人排成整齊的隊伍,呼喊著口號,揮舞著手中長棍。

 風塵仆仆的信鴿,在莊園外邊盤旋,看準那有不少同伴環繞的家,快速接近。

 最後,順利到家。

 來自遠方的信鴿,回家了,它們見到了久別多日的同伴,歡快的“咕、咕、咕”叫起來。

 在鴿舍值守的男子,見狀趕緊上前,將歸來信鴿腿上綁著的蘆管取下。

 和同伴一道,仔細看過信鴿腳環上的編號,做好登記,將幾枚蘆管放在一個小木匣裡,鎖好,然後出院子,往莊園內某處走去。

 他們經過熱火朝天的操場,揮汗如雨的健身房,破空之聲頻傳的靶場,正在清點庫存的庫房,來到一處院子。

 蘆管被人拿出來,從中抽出一張張紙條,有人借助放大鏡,將其上所寫密密麻麻的密文謄抄,並進行“翻譯”。

 翻譯結果,很快便呈到李家部曲督張軲轆面前。

 年過四十的張軲轆,在梁國度過了二十多個春秋,由昔日頭髮濃密的青年,變成頭頂稀疏的中年。

 但是,犀利的眼神,強壯的身軀,凜然殺氣,並未被歲月磨去。

 他擰著眉頭,仔細看完所有消息,隨後眉頭舒展,臉上浮現笑容,向隨從吩咐:“擂鼓,召集他們,到議事廳議事。”

 “是。”一名隨從退下,張軲轆看著那些寫著“譯文”的紙張,喃喃著:

 “這一天,終於到了。”

 飛鴿傳書,可以讓千裡之外的人們通信,十分神奇,當然,前提是手裡要有對方所在地養的信鴿。

 張軲轆現在收到的消息,來自淮陰,郎主李笠下令,召集隊伍,準備打仗。

 原因,張軲轆之前就知道了,現在,不過是確定了而已。

 前不久,皇帝駕崩,暫無子嗣,不過皇后、張貴人有身孕,數月後,或許能為皇帝生下遺腹子。

 所以,太后以皇后之父,大司馬、彭城公李笠都督中外諸軍事,確保局勢穩定,皇位問題,要等到皇后、張貴人臨盆時再定。

 消息傳出後,經過短暫的沉默,出鎮在外的宗室諸王,做出了反應:亂命不受。

 現在,諸王“不約而同”起兵,打出的旗號是“奉太后密詔起兵,誅殺國賊李笠。”

 諸王發檄文,聲稱皇帝駕崩後,李笠軟禁太后以及江夏王,篡權,意圖不軌。

 太后冒險手寫密詔,讓宮人夾帶出宮,並帶太后隨身玉佩為憑,向諸王求救。

 於是,東揚州刺史、南康王蕭會理,吳郡郡守、義安王蕭大昕,起兵“勤王”。

 這是三吳地區。

 長江中遊,以及江沔地區,江州刺史、西陽王蕭大鈞,起兵“勤王”。

 響應的宗室,有司州刺史、長沙王蕭韶,郢州刺史、南海王蕭大臨。

 荊州刺史、安陸王蕭大春,湘州刺史、武寧王蕭大威,雍州刺史、新興王蕭大莊。

 可以說除了兩淮、河南、青兗地區,以及立場不明的沔北地區,梁國主要地區的出鎮藩王,大都反對李笠都督中外諸軍事。

 諸王起兵,聲勢十分浩大,看起來,勢不可擋。

 張軲轆看著窗外的風和日麗,冷笑起來。

 一群守戶之犬,連獵犬都不是,居然敢挑戰猛虎。

 不通軍事的宗室諸王,人再多,也沒用。

 打仗,並不是人越多越好,一群廢物聚集起來,依舊是一群廢物。

 張軲轆認為,甚至不需要郎主動手,鄱陽這邊拉起的隊伍,就能把這些紈絝子弟收拾了。

 鼓聲響起,震撼人心,張軲轆將紙張拿起,夾在“文件夾”裡,帶著離開房間,往議事廳而去。

 李笠自鄱陽內史任上離任、離開鄱陽,到現在已經有十來年,期間一直未回家鄉。

 但是,不代表鄱陽這裡無人管理。

 當徐州寒山成了李笠第二個家鄉之際,鄱陽這裡,李家的根,並未枯萎,而是愈發茂密、深入地下。

 大量隨著李笠四處征戰的老兵、部曲,鄱陽子弟,以及傷殘兵卒,回到鄱陽後並未真正解甲歸田,而是承擔著“骨乾”的作用。

 這些人,被作為一支軍隊的骨乾,組織起來,定期聚會、討論,學習或複習如何更好的打仗,打勝仗。

 這樣的一支骨乾,人數不為外人所知,張軲轆卻大概清楚。

 不算李家部曲,這支骨乾隊伍,人數三千。

 按照軍士管軍的制度,一個軍士(老兵)帶五個人來擴建軍隊,以李家部曲為將,以鄱陽子弟(其中不少人參過戰,或者擔任過商隊護隊)為兵員。

 瞬間可有一支兵力一萬五、作戰經驗過得去、能打硬仗的軍隊。

 將士們全都披堅執銳,除此之外,還有大量彭蠡湖漁民可以組織起來,組成水軍。

 這支臨時拉起來的軍隊,當然比不上徐州軍,對上文弱宗室帶領的軍隊,不敢說必勝,但要輸,還是很困難的。

 更別說,郎主早有布置,起事的鄱陽子弟兵即便沒有中樞派來的援軍接應,也不是孤軍奮戰。

 議事廳裡,張軲轆看著一張張熟悉的臉,揚著手中“文件”,高聲宣布:“郎主有令,召集隊伍,準備打仗了!!”

 隨後,將寫有消息的紙張分發下去,讓大夥知道,如今要對付的敵人,主要有哪些。

 與會眾人對時局已有了解,所以對必然發生的事,並不意外,反倒覺得興奮:腥風血雨過後,勝利的必然是郎主,是他們。

 片刻,有人問:“鄱陽王呢?鄱陽王,是聽朝廷的,還是要起兵造反?”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