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亂世棟梁》第136章 見聞
寒山堰旁作場,無數殺好的魚被工人用機器處理,魚腥味彌漫。

 因為氣味過於濃鬱,以至於有些刺鼻,這讓祖珽很不適應,但又不能離開。

 他如同其他人一般,身著“工作服”,頭戴藤編“安全帽”,站在一台水力驅動的機器旁,看機器‘取’魚肉。

 一尾尾去頭、殺好的魚,從機器的入口進去,從出口出來的卻是魚皮、魚刺等殘渣。

 而魚肉,則從另一個出口出來,落在桶中,慢慢變多。

 一桶滿了,換空桶,空桶變滿,再換。

 祖珽對這種神奇的機器很感興趣,趁著一台機器‘檢修’,特地觀察了一會,發現原來是用空心筒狀的刮刀,擠壓、刮取魚肉。

 有了這種機器,‘取’魚肉(魚糜)的速度快了很多,且所得魚肉很少含有魚刺,可以直接拿來烹飪,或者進行下一步處理。

 作場裡,有不少這樣的機器,每日都吞下大量殺好的魚,獲得一桶桶魚肉(魚糜)。

 這些魚肉,一部分供應給城內各食肆、酒肆,或者零售。

 一部分則用來製作魚肉製品——魚松。

 魚松的製作,需要用到“炒”這種烹飪技藝,而‘炒菜’,在梁國的建康等大城已經流傳開來,寒山也不例外。

 炒菜需要用到名為‘鐵鍋’的炊具,祖珽在北方,從沒見過‘炒菜’,因為‘鐵鍋’這種炊具很罕見。

 但據說‘鐵鍋’這種炊具,已經在河南流行開來。

 他來到寒山後,見識了炒菜的別樣風味,也見識了許多新穎的食物,其中就有魚松。

 魚松,是把魚肉炒成金黃色、毛絨狀乾製品,因為炒製過程中加入鹽、醬料,所以味道香、鹹,既能為菜,也能作為調味製品,很下飯。

 不怎麽吃魚的祖珽,很快便喜歡上這種食物,當然,各種“炒菜”也讓他大快朵頤,畢竟炒出來的風味,可比膾、炙、煮、蒸更能勾起他的饞蟲。

 魚松好吃,卻也如同其他食物一樣,炒製完成後,不能存放太久,一樣會變質。

 但若把魚松封入陶罐中,製作成“魚松罐頭”,能存儲許久。

 密封在陶罐裡的魚松,據說可以存放超過半年也不變質,存放一年,吃了也不會吃壞肚子,所以很受歡迎。

 祖珽轉到隔壁,看工人們對陶罐進行‘高溫殺菌’,這道工序很重要,因為陶罐‘殺菌’之後,放入其中的魚松做好密封,就不容易變質。

 所謂的“菌”,指的是眼睛看不見的“細菌”,據說食物腐爛就和細菌有關。

 而高溫殺菌後的陶罐內壁,沒有了細菌,又與外界隔絕,那麽存放其中的魚松,自然就不容易變質。

 陶罐的‘高溫殺菌’,是在一個個宛如蒸籠的容器裡進行,一個陶罐口向下放在圓盤架子上,然後每一個架子就一層層架在容器裡。

 容器底部是個大鍋,裡面盛水,水被燒開後,滾燙的蒸汽往上湧,把每個個陶罐內壁都燙上一定時間,細菌自然就被燙死了。

 同時燒水的容器有許多個,祖珽注意到,架著大鍋的灶台裡,燒的不是柴禾,而是一塊塊碎石炭。

 他對石炭並不陌生,鄴城裡就有人將石炭作為燃料出售。

 在寒山,石炭被稱為“煤”,又因為徐州地界有一個大型‘露天煤礦’,所以煤的開采量很大,如今已是城內所用主要燃料,眼下蒸煮陶罐燒的就是煤。

 ‘蒸’過的陶罐,要在沒有完全涼透的時候裝入魚松,所以魚松的製作與陶罐的‘高溫殺菌’是同步的。

 祖珽循著魚肉腥味,來到魚松的製作‘車間’,卻見一個個燒煤的魚肉蒸煮器正在冒著熱氣。

 帶著口罩的工人們,按一定比例,將鹽和魚肉攪拌均勻,然後放入蒸煮器進行蒸煮,因為沒有除腥,所以剛入車間,濃烈的魚腥味撲鼻而來,祖珽隻覺有些反胃。

 他強忍著胃部不適,繼續向前走,因為蒸煮好的魚肉,會放入製松機裡翻炒。

 而這製松機,如同一個橫臥的大鐵桶,內有‘翻鏟’,桶底部又燃著大火。

 鐵桶不停地滾動,魚肉便在裡面被‘翻鏟’不停的翻炒,直至炒到發黃、蓬松。

 炒製完成後,適當降溫的魚松,要趁熱放入尚有余溫的陶罐,然後立刻密封,如此一來,耐存儲的‘魚松罐頭’就做好了。

 魚松炒製車間裡,彌漫著香噴噴的魚松香味,與蒸煮器散發的魚腥味摻雜在一起,那氣味有些怪,讓祖珽隻覺鼻子有些不適,仿佛嗅覺漸漸變得遲鈍。

 然而他不能走,和軍中派來監督魚松生產的軍人一起,抽查魚松質量。

 一碟炒好的魚松,放在面前,祖珽洗了洗手,捏了一撮魚松,放在手心仔細觀察。

 魚松還帶著溫熱,可見已經炒得乾、松,放入口中細細咀嚼,味道香、鹹,沒有什麽怪味。

 結合剛才一路走來所見,沒發現工人用死魚、臭魚為原料製作魚松。

 陶罐的‘高溫蒸煮’時間也有保障,魚松裝罐過程,工人們都注意保持乾淨,並切實執行各項規章制度,保證‘魚松罐頭’的製作,“衛生”、乾淨,質量有保證。

 仔細抽查了一些魚松,祖珽認為抽查結果不錯,其他幾個軍人亦是如此。

 於是分別在‘抽檢單’上用印,認可這一批次的‘魚松罐頭’合格。

 但是,過得十五日,他們還要抽檢這些存儲於倉庫裡的‘罐頭’,確定沒有變質情況發生,才會第二次用印。

 得了前後兩張蓋了‘合格’章的抽檢單,作場生產的這批罐頭,才能售賣給軍府。

 然後作為軍需,運往各處營壘、堡寨。

 祖珽一行人出了‘車間’,來到‘辦公區’稍作休息,一會,他們還得抽檢幾次,確保‘魚松罐頭’的質量合格。

 因為這是要供應給將士們的食物,不能出紕漏。

 一旦將士們吃了有問題的魚松,導致大規模腹瀉、生病,會直接影響作戰能力,後果很嚴重。

 祖珽坐著喝茶,聽幾個軍人聊天,有聽著耳邊傳來的轟鳴聲,想起自己這段時間以來的所見所聞,面色凝重。

 這個‘魚肉加工作場’,並不是給軍府服務的官辦作場,而是民營作場。

 平日,大規模製作魚糜、魚松以及‘魚松罐頭’,對外銷售

 因為‘魚松罐頭’耐儲存,價格相對低廉,所以銷路很好,不愁賣,所以作場獲利頗豐,商譽頗佳。

 正在備戰的徐州軍府,便下了訂單,花錢從各作場購買‘魚松罐頭’,作為軍需,供應各處駐軍,確保將士們的夥食。

 作場的生產能力很強,所以‘魚松罐頭’的產量極高,祖珽大概估算了一下,發現一個驚人的可能:

 徐州各地駐軍,已經囤積了不少‘魚松罐頭’,所以夥食有保障,不怕被人長期圍困。

 夥食是一方面,軍備物資的大量囤積是另一方面。

 他去過寒山堰旁的軍器作場, 這大規模運用水力機械的作場裡,無論是刀、盾、長矛、鎧甲的產量都很驚人。

 祖珽當年被罰到鎧甲作場為奴工,所以對於鎧甲製作有所了解,也正是因為如此,才對軍器作場裡那驚人的產量感到眩暈。

 劄甲的甲葉,居然是機器批量製作出來的,且十分精良。

 軍器作場全力‘運轉’的話,一個月的鎧甲產量,估計抵得上鄴城所有鎧甲作場一年的產量!

 經過這段時間的所見所聞,使得祖珽明白李笠讓他來做‘質檢’的用意何在:

 讓他親眼目睹寒山各作場驚人的生產能力,讓他明白,物質充裕、訓練有素的徐州梁軍,要應對齊軍的大規模進攻,能做到何種程度的遊刃有余。

 想著想著,祖珽又想到自己參觀過的寒山地區‘防禦體系’,不由覺得後背發涼。

 如果,如果官軍..齊軍來攻,要填多少人命,才能抵達寒山城外?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