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人類宇宙開拓史》第34章 古代科幻小說賞析《基地系列》
  《基地》系列是科幻小說界最偉大的作品之一,同時也被稱為當代科幻小說的基石。在筆者最喜歡的《海伯利安》系列和《三體》系列裡,都有對《基地》系列和作者阿西莫夫明確地致敬。

  對於《基地》系列的劇情部分,劇透和評論的意義不大,私以為感興趣的讀者確實應該在原始文本中體驗阿西莫夫先生早在第一顆原子彈(1945年)才剛剛爆炸前後,便給我們描繪的那幅未來一萬年的人類和銀河圖景。在此,筆者隻想用自己的語言和理解,對《基地》系列十五部原作,做一些結構上和設定上的解讀。

  這裡先吊一下書袋,明確一下筆者覺得閱讀基地系列的順序,實際上也大致就是劇情時間的順序:《我,機器人》-《鋼穴》-《裸陽》-《曙光中的機器人》-《機器人與帝國》-《繁星若塵》-《星空暗流》-《蒼穹一粟》-《基地前奏》-《邁向基地》-《基地》-《基地與帝國》-《第二基地》-《基地邊緣》-《基地與地球》

  第一部分(我,機器人-滄海一粟)

  從《基地》系列時間上的開端說,筆者覺得應該是二十一世紀初的蘇珊博士和機器人公司(雖然《永恆的終結》裡也提到未來人類統治銀河帝國的圖景,而筆者不覺得應該把系列的時間線提前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這個前地球階段,原始的機器人被製造出來,三大定理被提出。在差不多的幾百年中,用於在星際尺度上航行的躍遷技術在人工智能的協助下被開發出來,奧羅拉被發現,地球政權被重構,機器人開始隱秘地介入並主宰地球行政的運作。

  之後,從《鋼穴》開始,被成功開發並在科技和經濟上超越地球的,以奧羅拉為首的太空族開始了與地球長達數百年的拉鋸戰。這場拉鋸戰,如果僅僅從劇情的角度說,似乎結果是類似首先獲得調整人類情緒能力的機·吉斯卡特·瑞文特洛夫所設想的:太空族控制的50個世界逐漸消亡,而地球人隨著第二波探索潮逐漸播撒至整個銀河系。

  形成這種競爭和政治態勢的原因,似乎又是因為奧羅拉的阿瑪迪羅一夥由於啟動了核反應倍增器造成地球逐漸的輻射增強,被地球報復的結果。同時由於地球的環境惡化而使整體人類得到了“去中心化”特別是去除了文化上中心化的結果,從而讓人類在開拓宇宙的過程中更少了羈絆。

  這個部分的時間跨度特別大,大致是從公元30世紀(伊利亞·貝萊的時代),一直到川陀帝國開始強大到演變銀河帝國的前夕。這期間的數千年銀河帝國歷史其中埋下的幾條暗線都在基地系列的最後章節中得到了收束。

  筆者能看到的大致是這幾個:地球人和地球的結局;索拉裡人的結局(這個直接引出了更黑暗和開放的結局,筆者對此的理解放在文章最後);騾的樂器——聲光琴的出現;神經突觸和精神調整的實現(雖然這一部分沒說那台機器以及農夫的去向,但筆者相信丹尼爾應該是會介入此事的發展並以此為契機構建蓋亞)。

  第二部分(基地前奏-邁向基地)

  如果從時間順序來說,第二部分應該從年輕的謝頓作為菜鳥來到川陀參加十年會議開始。在十年會議中他發表心理了史學、邂逅丹尼爾(丹莫刺爾)等人,經過一系列在現在看來俗套的冒險故事後,迎娶機器人老婆、成為帝國首相、走向人生巔峰的故事(並不是)。後面的故事中,哈裡·謝頓發展出心理史學的應用雛形、組織最初的第二基地、失去了至親、被帝國末期的政府排擠、並在最後為第一基地選定了川陀。

  筆者個人感覺,被稱為《基地前傳》的這個部分故事,如果出版時間真的能在正傳之前就好了。筆者也希望後面的讀者,也能嚴格按照故事時間順序來閱讀《基地》系列,而非以出版順序來閱讀,因為這樣的話就不會在讀《前傳》的時候感覺每一句話、每個章節都是為前面的出版物打補了,雖然筆者個人覺得《前傳》的精彩和細膩程度是高於正傳的。

  雖然客觀上確實《前傳》的作用主要是為正傳打上了很多補丁,但筆者個人依然覺得其中有很多值得玩味的細節:達爾區的瑞達嬤嬤一夥人口中有關奧羅拉與地球的鬥爭,以及丹尼爾後來的種種事跡的細節是什麽?

  居住在麥曲生上的那部分人,是直系奧羅拉的後裔,還是只是頂著貌似奧羅拉理想,以達到某些政治訴求的人,如果是奧羅拉後裔,那奧羅拉輸掉後來的一切,這些人來到川陀的過程和細節又是什麽?

  從丹尼爾(丹莫刺爾/夫銘)的自述來看,在整個住人銀河系,他擁有許多機器人同伴。我們知道,地球和奧羅拉廢棄後,銀河系中能製造高質量機器人的就只剩下索拉裡,但我們也知道丹尼爾此時一定不會知道索拉裡的情況。

  根據前面的分析,我們有理由懷疑包括鐸絲在內的其他機器人,是否就是當時阿瑪迪羅留著奧羅拉和地球上的那些?我們知道,這些機器人是不會完全受控和聽命於丹尼爾的,那是否存在《基地系列》的一部授權外傳中所說的“吉斯卡特派”和“丹尼爾派”兩撥機器人的長期鬥爭?

  第三部分(基地-基地與地球)

  這個部分自然就是傳統意義上基地系列的開端,從謝頓與眾多科學家的自我放逐到川陀,到若乾次謝頓危機,再到騾亂。最後是用崔維茲的線引出兩個基地的最終鬥爭,並將主線引到蓋亞,引到索拉裡,引到地球的直接後裔阿爾法,引到地球,引導月球,最後重新見到機·丹尼爾·奧利瓦。

  這個部分的小說,作者阿西莫夫很地確的指出,是借鑒了《羅馬帝國衰亡史》的結構和諸多事件與橋段,所以直至最後一部分崔維茲之前,整體都有相當強的史詩感和厚重感。不過,對於這部分筆者依舊選擇不作過多描述情節性的描述,而更多敘述一下筆者讀完後對整體的一些想法。

  對於貫穿整部書的心理史學、機器人、情緒調整等等設定,再到最後似乎引出了不可知的力量,筆者有這樣的理解:

  第一層:第一基地和整個銀河重要人物基本都被被動影響,除了一些特殊人物,但這些特殊人物(比如崔維茲,那個小女孩她爹,還有最後這位女政治家),的“覺醒”也許是更高層次,比如蓋亞或是丹尼爾或是索拉利或是未知文明給第二基地挖的坑

  筆者理解的:阿西莫夫在最後菲龍眼神和崔維茲恐懼的暗示,整體銀河人類發展方向已經被未知,而擁有精神力量的未知文明控制,由於兩波可能擁有反抗力量的人類被離間並分別被打倒,已經沒有力量反抗這種被控制。

  第二層:第二基地在影響包括但不限於第一基地的重要位置人類。

  第三層:蓋亞在影響兩個基地的人。從這裡來說,騾如果確實是蓋亞的人,那麽到底騾是蓋亞整體計劃中的一環,還是確實是意外,就很值得玩味了。因為,只有通過騾亂第二基地才會被暴露,才會被第一基地獲知;然後就是第一基地對第二基地的長期臥薪嘗膽,以及第二基地對第一基地的若乾反製措施;再就是通過一定的引導和第二基地的領導人的自發領悟,發現有更大的力量在控制人類和宇宙,進而不約而同的和第一基地發起了最後目的地都是蓋亞的遠征;最後在蓋亞上空完成了對兩個基地領導人的心理調整。

  第四層:丹尼爾影響崔維茲,還要讓丹尼爾覺得這是自己的意願,也要讓崔維茲覺得是自己的意願。在此同時,或是謝頓計劃前後開始,丹尼爾開始組織並影響蓋亞。當然,這個期間丹尼爾也在影響兩個基地的人。

  第五層:索拉利也在影響月球上的丹尼爾,甚至有可能當年就在影響吉斯卡特。筆者不太確定,吉斯卡特的心理史學基礎理論,到底是他自己的自發性的創造,還是來自這一層或是下一層的影響。

  第六層:不可知的力量影響著索拉利,特別是菲龍和丹尼爾,或是很早也開始影響吉斯卡特。

  人類的未來,將被結合了丹尼爾一萬多年經驗,自身強大的精神力量,加上不受三法則限制的菲龍身體,加上菲龍本身的精神力量,加上索拉利本身的長壽,加上菲龍本身雙性這種超脫於種群的屬性,來左右和發展。

  在上面所有的表述涉及及到本書中最重要的兩位機器人——機·丹尼爾·奧利瓦和機·吉斯卡特·瑞文特洛夫,筆者都使用了“他”作為指代。因為筆者個人覺得,此兩位機器人在阿西莫夫心中,以及他在整體小說中希望讀者看到的,也是他們表現出超乎一般人類,對人類整體社會發展的執著和善意。

  此處夾帶一些私貨:很多人覺得基地系列落伍,或是在水平上已經趕不上很多最近二十年的優秀作品,筆者個人是不苟同的。如果我們過多詬病科幻小說裡有關科技發展進度的落伍,筆者覺得就失去了一半以上科幻小說的主旨,因為筆者認為科幻小說除了一些對科學技術未來的展望,更多的任務是為讀者提供一種科幻作者對未來的整體圖景。筆者個人覺得這樣的圖景可能比科技本身的進步更重要,因為人類畢竟是社會性、政治性的,而在可見的未來,科學技術的發展估計大概率還是會成為服務人類本身的手段,而非成為單一純粹主宰人類的手段。

  作為公認西方科幻小說界的基石,筆者覺得這個“基石”的作用並非多數人認為的“機器人三定理”或是“心理史學”之類的具體設定,而是阿西莫夫結合了以往的人類歷史(羅馬帝國衰亡史),和他所理解的科技發展,以及在未來圖景中人類的種種可能性,而編織出了《基地》的偉大圖景。可能因為筆者讀得書不多,而不知道阿西莫夫之前是否有科幻作家也這樣設定框架,但就目前筆者個人能看見的范圍來說,這樣的方法確實阿西莫夫是先驅。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